8月15日下午,张珂《萧月集》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会议室召开。《诗刊》社副主编王冰,《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李树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社社长范诗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林峰,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诗人之家执行主任朱彦,国务院参事室原巡视员陈廷佑,经济学博士、诗人王雨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韩倚云,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作家网总编、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赵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王士强等诗人、学者出席会议,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任主持。
张珂,字无可,笔名风隐,先后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多年来笔耕不辍,致力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诗词创作。出版有诗集《时间的夜影》、哲学专著《唯实主义》。 《萧月集》是诗人张珂所著的一部古体词集,收录了诗人多年来创作的古体词两百余首。这些词严格按照古典词牌和词韵填写,能够自如地驾驭多种词牌和韵律,词作意蕴厚重、感情丰沛、朴质真诚、沉郁大气,不但具有哲思的深度,对情感和情绪的扑捉也不失灵动秀美。不论是咏物还是自省都充满了对大自然和人性的敬畏和感动,与宏大处和细微处皆体现出诗人深厚的词学功力和修养。
作为疫情之后《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主办第一场线下研讨会,聚焦诗词写作,具有别样的意义。《诗刊》自创刊以来,今天前所未有地重视古诗词,《中华辞赋》也并入了《诗刊》社。张珂既写古诗词也写现代诗,为我们探讨当代的古诗词创作,古体诗和现代诗创作能否兼容并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白庚胜因会议时间冲突未能到场,特发来贺信:“在此向张珂新作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张珂是位勤奋和热情的作家,在文学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书我看过了,作品也非常优秀,期待更多更好作品奉献给社会。”
《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在讲话中说,张珂是一个能力非常多样化的写作者,一百余种词牌的写作,完成的难度系数非常高。他留学剑桥,令人想到徐志摩,《再别康桥》前也写了很多古诗词,直到《再别康桥》才找到了准确的言说方式。张珂的诗中,诗人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多样化的表达,《萧月集》体现的情绪非常现代而复杂,张珂有首作品叫《词与诗》,形容现代诗是一只摔碎的酒杯,是“优雅、眼泪、忧伤”,也是“愤怒、不羁、反抗”。传统诗词的创作和当代经验,甚至和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的宏大的主体之间如何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命名,这可能是大家需要深入探讨的。
王冰谈及诗词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认为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真正的创新需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把握了时代的核心体系、整体架构、思维方式后才能去写,不能仅凭几个新鲜的词汇。看张珂的诗不在像读现代诗人的作品,倒有唐诗宋词的感觉。张珂的诗词有古意,其中写到有限与无限、不朽与速朽,承接几千年文化中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体现了张珂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熟悉,他的诗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色,阐发了个体生命的自由。
曾凡华认为,现代人写古诗词,把古今中外融汇起来十分不易,而张珂做到了。张珂作为一个在哲学领域有所造诣的、金融界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从国际关系学的高度来写诗,他在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我喜欢他写的关于历史的、关于人生的诗词,能把自己学哲学、经济学的东西融入其中......他写风花雪月比较多,放在历史的角度,融入自己的哲思在里面,词写得很丰满,富有感染力。张珂的诗词已经打破了古今的界限,融入个人感想、哲学观念、对古典与现代的思考等。
李树喜认为,张珂在《萧月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谈到韵律,李树喜认为现在的用韵太死板,“这些年我一直大声疾呼,诗词要松绑,我主张用韵的问题上回到唐朝,宽松一些。”
范诗银表示,近几年陆续读到企业界、金融界的诗人词家的作品集,他们所处的商场,就是当下别样的战场,在这样一个别样战场里,锻造出了有特色的诗人,给予他们不一样的情怀。《萧月集》给人的印象是,诗人走向战场前抬头望了一下月亮。据统计,《萧月集》全书210首词了用了108个词牌,其中长调18个。他通过分析张珂在长调和小令的词牌数量上的分配,说明张珂在掌握词牌问题上是比较成熟的。
汪剑钊回顾词对自己写作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词这种形式,实际上教会了我对形式的尊重,它有规矩,但又跟像唐代的律绝,讲究五言或七言的整齐格式又不一样,它是长短句。”张珂的词偏婉约的一派,近姜夔、吴文英一路。“我读的时候多少有点挑剔在读的,这种挑剔让我读到了张珂好的地方,他非常善于发现、创新,有首词写武则天,一般人写武则天更多写霸气,而他把武则天看成小女人来写,这种创造的笔法,让人耳目一新。”
在林峰看来,张珂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遣词造句,构思和立意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跳跃性的诗性思维,这可能得益于学习新诗的影响,他把许多新诗的创作元素糅合到古体诗的意境中来,产生天马行空、天外飞仙的观感,张珂的遣词造句是很随意自然的生发,创造性的诗性思维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期待和向往。
曹宇翔指出,张珂的作品题材丰富,情思辽阔,也诗也词,也铁板铜琶,也晓风残月,用两副笔墨书写百感交集的人生。张珂《萧月集》中的许多作品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那些不曾留意的情景,在我们生命里生发出意味,这意味在读者心中荡漾开来,他的好多诗都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陈廷佑认为,《萧月集》收录了作者自2008到2019年11年的诗词探索,从词切入,说明他的眼光独具。总共写了108个词牌,颇为不易,《萧月集》的出版标志着张珂在写词上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他今后按词谱一字一字、一句一句或一个词牌、一个词牌学习,可将几个词牌放在一起比较,来验证进步的脚步。
赵智谈到,读《萧月集》的第一感觉是干净、纯粹、唯美,有一种古意和高雅的境界。他所使用的词汇是有选择性的,整本书里看不到俗词和口号,所有的词汇都是有选择的。写这样的词,需要一个诗人的才气和天赋,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写不出这样的好作品。
朱彦提出,这部词集的总体风格是哀婉、凄美,以赤子之心,抒发淡淡的忧伤、隐隐的寄托,哀而不伤,悲而不凄。它的特点,主要有四个字,一是“真”,真切、真实、真情;第二个字是“新”,表现在新颖的笔法、新鲜的感受。第三个特点是“自然”,题材自然,向自然中寻找自我;第四个特点是“深”,包含了生命意识、理性光芒和人性光辉。
王士强指出,新诗和旧诗需要互相取长补短,有新诗向古典学习的东西,也有旧诗向现代社会、向时代的敞开的问题,旧诗确实有很多值得新诗思考的东西,写出古意不难,难的是写出新意。“张珂老师的《萧月集》,满足了我对古体诗词的很多期待,张珂的作品有古意,同时也有新意,语言上特别有意思,如《鹧鸪天·平遥怀古》上阙最后两句,“沉阳曾照翩翩袖,残月疑泠隐隐她。”最后一个“她”字,非常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创造,写得大胆,有余味。”
王雨剑从整体印象入手,谈到张珂的诗词的两个特点,一是高古,一是纤秾,从底色看,有点沉郁,偶尔也有些清新。他的词高古的味道很足,缺点在于和现代社会有点隔了,隔那一层觉得还能捅破它,张珂先生如果再进一步去捅破,之后将又是一片天地。
韩倚云肯定了张珂诗词新颖独特的视角,他开拓了旧体诗词的题材:一是国外题材,一是空间题材,一是信息题材,张珂的词做到了中西结合,写到了古人不可能写出的云海、日全食,走到了古人不可能去到的国外。诗词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平台,文化对科技也有反作用,当代人写的这些诗,也许对后人来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
会议最后,张珂向各位老师表示由衷感谢并谈道,写诗是从大学以来的爱好,诗能表达的东西是其他领域无法替代的。零八年开始,工作上退居二线以后,有了更多时间来写作。古人留给中国人最美的遗产就是诗词。35岁时偶然翻到剑桥、北大的旧笔记本,看到年轻时写的诗,震撼得无以言表,此后开始把写诗当做人生的一个目的,是进入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经历的一个重要方式,开始有意识地去阅读和写作。古人留给中国人最美的遗产就是诗词,词的每一个字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璀璨的美。张珂表示,今后会继续学习,继续挖掘自己,同时也要书写国家大事,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作家网、新浪读书等媒体记者出席了本次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