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
王干
舒晋瑜
《小说选刊》组织作家走进杏花村
——作家与汾酒人一起谈文化自信
近日,《小说选刊》杂志社组织的“中国作家杏花村采风团”走访了杏花村汾酒博物馆、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汾酒生产车间,感受汾酒这个几千年魅力永驻的民族品牌的活力,同时,作家与汾酒集团的普通职工交心谈心,走进汾酒集团老员工的家中,体会一代代汾酒人的精气神。此外,通过走进贾家庄村史纪念馆、马烽纪念馆、贾家庄作家村等地,作家们感受到了杏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汾酒集团是一家有文化的企业,汾酒人的自豪来自文化自信。在汾酒博物馆,作家们驻足在一只小口尖底瓮前,它1982年发掘于杏花村,是6000年前这里酿酒的发酵容器,杏花村可考的酿造史从这只小口尖底瓮开始,这表明杏花村的酿酒从6000年前开始到现在没有中断过。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自豪地对作家们介绍:“能够从6000年前穿过历史的烟云,走到今天依然鲜活、依然这么强大的就汾酒一个。如果说一个企业百年是老字号,我们就是几千年的老字号了,我们从中国的典籍里边和资料里边找到确实能够证明各个朝代汾酒是这么走过来的。”
有“短篇小说王”美誉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先生是采风团成员之一,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酒是具备的,在文化的层面上,他认为“汾酒是中国人的乡愁”。刘庆邦说:“我感觉汾酒确实是中国的酒魂,它不仅是中国的第一,而且我认为它是全世界的第一。我觉得世界的白酒,最好的白酒就在中国,西方的白酒咱也喝不惯,中国的白酒是最好喝的,中国的白酒之中汾酒是最好喝的。”
汾酒博物馆陈列着《二十四史·北齐书》,里面第一次出现了清酒,清酒是相对于浊酒而言的,可以佐证白酒是杏花村人的发明,在北齐这个阶段就已经有了清香型汾酒。《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是这次采风活动的领队,他认为“汾酒把我们中华文化的精华浓缩在这一杯酒里面,一个杏花村里面”,他说:“汾酒是中国白酒的根,中国白酒从哪儿来?是通过汾酒传播后才这么繁荣多彩的——具有各种味道、各种香型。”
采风作家舒晋瑜和汾酒集团的四个90后聊天,发现其中两位是“汾二代”,两位是“汾三代”。舒晋瑜走进其中一位90后员工王文东的家,王文东的爷爷是1960年到的汾酒厂,开车20多年,从大解放一直到小轿车,20多年没有出过一次事故,后来他把两个儿子送到了汾酒集团,他的孙子现在也在这里。舒晋瑜采风结束后说:“这些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外面更大的发展空间,放弃了更多的收入又回到汾酒厂,这是一种反哺。他们成为汾酒人后非常自豪,每一位酿酒工人的眼睛都是放着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