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作品

那人,那桥,那路(散文)

作家网2021-06-06 18:45:36
        编者按:2021年5月21日至23日,由作家网、《中国文艺家》杂志社、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组织举办的“文化旅游中国行——唐山行”采风活动在唐山举行,关仁山、冰峰(赵智)、孟祥宁、郑子、马小淘、蓝野、蒙古月、李犁、陆健、李木马、周占林、安琪、东篱、姚江平、祁诗扬、张云霞、赵俊义等作家、诗人、记者参加了采风活动。现将采风作品陆续推出,供大家赏读。


那人,那桥,那路(散文)

李志强

        辛丑初夏,参加“诗意・文旅——唐山行”采风活动,和文朋诗友来到我的家乡唐山,得以再次亲近滦河铁路大桥,我这个“老铁路”真的像见老朋友一样高兴。坐落在唐山滦州市城东滦河之畔的滦河铁路大桥,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国第一座铁路特大桥,在我国铁路建设史和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我1984年在唐山参加铁路工作,入路教育的第一课就曾来到这里,倾听一座大桥的故事。再次来到滦河大桥寻访,下到河滩,只见水清草绿,经历百余年沧桑的大铁桥巍然横亘在滦河之上,碧波荡漾中颤动的倒影,仿佛在动情地向我们诉说着鲜为人知的铁路往事……
        说到滦河铁路大桥,不能不说詹天佑。说到詹天佑,又不能不说到1881年为运输煤炭建成的我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1888年,詹天佑在留学回国后的第七个年头,经同学介绍,进入开平矿务局工作,开始了他的铁路职业生涯。正是在唐胥铁路西延东展的进程中,詹天佑得以历练成长,成为后来的“中国铁路第一人”。1890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关内外铁路,詹天佑作为帮工程司被派往工地,负责修建古冶至滦县段铁路,常驻在滦河东岸的石门镇。1892年,唐胥铁路向东延展到河北滦县时,遇到了第一条大河——滦河。滦河发源于承德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北巴颜图尔古山麓,蜿蜒南下,经内蒙古高原、坝上草原,燕山山区、华北平原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流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的一条大河。当时的铁路大桥桥址地处下游,河面宽600余米,水流湍急,沙层很深。英、德、日等国工程师指挥施工屡次打桩均告失败。在紧急情况下,总工程师金达向主持施工的英国铁路同事喀克斯(A.G.cox)推荐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人才——詹天佑。
        詹天佑临危受命,先是着手对多次工程失利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梳理,然后又与工人们一起实地调查勘测,对滦河河底的地址土壤进行了周密的测量研究,仔细研究分析了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决定改变桥址,重新确定桥墩位置。在我的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闪着当年詹天佑带领伙计们奔忙在滦河大桥工地上的情景。
        为了克服困难,詹天佑又提出采用“气压沉箱法”,以中国潜水员潜入河底,配合机器作业,将沉箱刃脚嵌入岩盘,沉箱深度达21.3米,成功地奠定了桥墩的基础。该桥桥墩基全部为混凝土浇筑,墩身用石块叠砌,两岸桥台均为沉井基础,全部用混凝土浇筑。当时,水泥是稀有之物,需要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詹天佑在预算混凝土用量上精打细算,以免造成浪费。今天,我们依然能从滦河两岸石砌的老桥台上看到它昔日的风采。西侧桥台两侧的八卦图案和东侧桥台两侧的飞龙图案,形象传神地勾勒出列车飞奔和车轮滚滚的气势。令人由衷赞叹。
        这座大桥全长670.6米,共17孔,其中61米钢架梁5孔,30.5米钢架梁10孔,9.1米钢梁2孔。建桥所用的水泥、钢梁等材料全部购自英国,工程造价合白银576000两。1892年5月开工,1894年2月竣工。在此桥竣工的同时,山海关至天津铁路通车,并逐渐发展成以后的京奉铁路。如今,这条路逐渐“成长”为今天的京哈线,是我国铁路网中的长大干线之一。
        当时为了修筑铁路的需要,1893年,北洋官铁路局成立山海关桥梁厂,生产铁镐、垫板、道钉等铁路工务用品和简单的桥梁配件产品。1894年,滦河大桥建成,北洋官铁路局上书清政府,拨白银48万两,正式组建成立了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桥梁厂。该桥建成后参加施工的约300名桥工转入该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国首批自行制造钢梁的骨干。
        成功修建铁路滦河大桥,是詹天佑第一次在铁路建设重点工程中亮相。他的胆识、才华和工作作风,彰显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品质,在当时外国技术权威一统天下的环境中,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滦河铁路大桥建成后,震惊了世界铁路工程界:一个中国助理工程师解决了三个国家的工程师都无法破解的大难题。詹天佑的名字开始为人们所熟知。同年,詹天佑成为享誉盛名的英国土木工程师的准会员,并于1910年成为正式会员,也成为中国入此学会的第一人。滦河铁路大桥的成功建成也让没落的清政府认识到留学归来的人才对中国会有很大的贡献,中国人是有能力修铁路和完成重大工程的。这些示范作用,都对以后中国自办铁路、自修铁路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座大桥在投入运营后于1924年、1928年、1933年几次经历战争破坏与修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又遭震害,随即修复,此桥还曾于1943年至1975年改作公路桥。现已退役,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陪同我们寻访的唐山市和滦州市文旅局的同志们说,这座滦河大铁桥和唐胥铁路老建筑、老唐钢车间一样,过去的唐山工业铁“锈带”,变成了今天新唐山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生活美“秀带”。
        1929年,因煤运量日增,唐山至秦皇岛铁路除滦县至朱各庄区间外,均已铺成双线。因此桥尚为单线,且地形不利,钢梁载重等级低,所以,又于1935年开工,在本桥上游约45米处建双线新桥。由于后来爆发日本侵华战争,中途几经停建,直到1943年才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为适应铁路运输需要,2000年9月动工修建新桥,2001年12月竣工。新桥位于原两旧桥之间,为25孔32米双线预应力混凝土提速梁。桥长817.6米,能适应列车200公里运行时速。
        然而,饱经沧桑的大铁桥并未拆除,除一度改为公路桥外,还戏剧性地发挥了两次重要作用。1948年12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沿京沈铁路前进,撤退前将滦河新桥、旧桥炸断。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相继展开,东北大军入关,军运任务紧迫。因旧桥破坏较轻,决定先抢修旧桥。1948年12月,铁道纵队第四支队受命抢修滦河旧桥,铁路唐山工务段、山海关桥梁厂等单位工人也来参战,抢修人数达1400余人。抢修于1949年1月4日正式开工,经过19个昼夜的连续突击,于1月24日试运行后通车,为东北解放军挥师入津铺平了道路。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滦县,此桥两侧的铁路桥和公路桥破损严重;而这座历经晚清、民国、日本侵占、国民党统治、新中国成立五个历史时期,经过八十多年风霜雪雨和几次特大洪水冲刷过的老桥,却经受了强烈地震的考验,只经过简单抢修便可行驶汽车,使大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唐山,也保证了大批伤员向东北地区转运。由此,很多人又由衷地对詹天佑的造桥技术伸出了大拇指。
        后来詹天佑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蜚声中外。1911年,詹天佑在广州约集工程界同志,创立中华工程学会;1912年,该学会与中华工学会、共济会合并,改名为中华工程师学会,詹天佑被选为会长。詹天佑的成长史,家国情,无不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多彩画卷。他作为一介平民之子,天生本分,诚实坚毅,规矩勤勉,严谨认真,兢兢业业。虽身处乱世,在官、商、学三界都受到尊敬。正是从唐胥铁路东延西展的工地上起步,詹天佑以毕生对中国铁路事业的卓越贡献,成为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界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作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者,詹天佑被人们称作“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詹天佑是中国人的光荣。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詹天佑领导修建京张铁路的卓越成就,为当时深受侮辱的中国人民争了一口大气,表现了我国人民伟大的精神和智慧,昭示着我国人民伟大的将来。
        是的,滦河铁路大桥,蕴含与彰显着唐山大地上大写的人和大写的精神。透过历史的薄雾,我仿佛看见滦州起义的战火硝烟中国同盟会勇士们的身影;透过历史的薄雾,我仿佛看见,一袭长衫的青年李大钊,正是从滦河边走来,乘火车进京,走上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清晨,我们从宛若江南古镇的滦州古城出发,来到滦河边,同行的当地文友遥指宽阔的水面高兴地说,今年滦河水丰景美,是丰年的好兆头。顺着河堤走下去,驻足水草摇曳、波光浩渺的滦河边,久久仰望这座大铁桥,那锈渍斑驳饱含历史沧桑的钢梁,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如同挺立不屈的龙骨,分明在昭示着一种倔强坚韧、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随着身旁新桥上低鸣的风笛和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在轻微的震颤中,一种来自于大地与天空恒久而历久弥坚的力量,电流一般源源不断进驻身心。

作者简介:
        李志强,笔名李木马,曾任《诗刊》编辑、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参加诗刊社第17届“青春诗会”和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在《诗刊》《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中国书法》等报刊发表诗文作品两千余篇,出版诗文集《铿锵青藏》《碎银集》《掌心的工地》等1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