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的乡愁
庞俭克
2020年10月15日到18日,我参加了由作家网组织的“作家看吕梁山护工”采风团。
这是我第二次随团去吕梁采风。五年前的 2016年10月,我参加了由吕梁黄河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作家网共同组织的采风活动,石楼县黄河第一湾,碛口古镇,枣园的秧歌对唱,一路走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让人应接不暇。那一次行程,吕梁黄河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艳芳女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家乡做点事,克服困难,组建艺术团队,走村串寨,表演伞头秧歌,志在民间文化传播,让人感动。这也是吕梁人给我的第一印象。
从那以后,我很期待能够再去吕梁,感受吕梁人,感受吕梁文化。接到作家网总编辑赵智老师的微信,征求我是否参加此行的意愿,正遂我愿,我二话不说,回复愿意。
此行的主题是在全国颇有美誉度的吕梁山护工。在紧凑的行程中,采风团成员走访了临县白文职业技术学校﹑吕梁市卫生学校﹑吕梁山护工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实地了解护工培训模式,查看护工课堂教学和实操实训课,聆听了市委张广勇副书记从讲解员手中拿过话筒,像冲锋陷阵的战士,对吕梁扶贫工作战果如数家珍的讲解,并与护工一对一交流。
在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领导组编印的吕梁山护工画册上,我看到了《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培训班的方向,即护工要输得出,稳得住,干得好。
我想起此行之前,我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培训班同学的一次聚会,聚会上,一位女同学给大家讲述了她与多年前因脑梗行动不便的老父亲的故事,并播放了她与父亲互动的视频,其中,做女儿的恢复父亲即时性失忆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父女之间的问答,以诗词最为平常,也最为有效,女儿问,窗含西岭千秋雪,父亲像小孩子一样拍着双手回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女儿又问,更喜岷山千里雪,父亲回答,三军过后尽开颜。如此等等。为此我写了一首诗,以纪其温馨的亲情。
同学的那次聚会,让我对“有爱相伴同行是幸福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此次吕梁山护工笔会之行,不仅仅是对同学聚会的呼应,更是一次对大写的“爱”字的切身体会。
走出大山,圆梦小康,实施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走出一条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是吕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推动,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的养护,五大工作体系得以贯彻执行,即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落到实处的政策支持,扶贫与扶志﹑扶智与扶德相结合的宣传发动,把传统文化﹑职业道德﹑爱心教育﹑普通话教育作为培训必修内容的技能培训,联合全国各地家政公司,积极推进吕梁山护工就业并跟踪服务,提供维权就业保障。
回京后,我跟家人谈起了此行的观感,家人也颇有感触。她提起了几年前带我去昌平走访她在桂林时就有交往的一位姓董的女大夫,董大夫生了孩子后,请的就是山西的保姆。我想起了曾作为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的父亲的晚年,年事已高,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老娘年纪也大了,自己的生活尚能自理,腾出手来照顾父亲,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春节期间,家人终于一致同意,把老父亲送到了桂林的一家疗养院。如今想来,那时如能有吕梁山护工的陪护,该有多好啊!
人都是会老的,人老了以后,都会像儿童一样需要人照顾。幼、病、残、弱,也是如此。这是自然规律。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成大白话,就是我爱我自己家的老人,进而把这份爱心推广到别家老人身上,我疼爱我自家的幼儿,同时把疼爱之心推广到别的幼儿身上,孟子在《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里的推恩思想,以及他在《告子·上》篇中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在《公孙丑·上》篇中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即人人都有不忍见到别人受难的爱心,孟子的这些话,是很感动过我的,此次吕梁行,让我对他的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吕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吕梁是革命老区,同时吕梁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据统计,2014年底,全市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1439个贫困村,5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9.2%,而眼下,全市10个贫困县区实现脱贫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累计减贫58.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
作为吕梁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方略的一大创举,始于2015年9月开始试点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作,至今已完成六万人的培训任务,实现就业三万人。免费的护工培训包括三包,包吃﹑包住﹑包就业,五免,免学费﹑资料费﹑服装费﹑体检费和保险费,进行病患陪护,养老陪护,月嫂﹑育儿嫂及家政保洁四大方面的培训。吕梁市临县人许艳平,柳林县人马金莲,汾阳市人赵拉梅,临县人薛林娥,文水县红霞家政公司的席红霞,吕梁曹操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的田艳荣等一大批护工,他们有的是月收入近万元的金牌月嫂,有的或回乡,或走出吕梁,创办家政服务公司,带领贫困乡亲走上了脱贫道路。
数字是实实在在的,饱含着温暖的。数字的变化,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吕梁的发展,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吕梁市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的充分肯定,来自全市从市委﹑市政府到基层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怀大爱,感恩奋进,咬定目标,尽锐出战的艰苦努力,也来自护工们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努力,他们不甘贫穷落后,挑战自我,顶着世俗的压力,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参加培训,掌握技能,用辛勤的劳动,以吕梁人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厚道,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技能精湛﹑服务周到,在全国打响了吕梁山护工的品牌。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在工作人员陈甜动容地说起根据真人真事编剧的微电影《北京的冬天很温暖》等关于护工的话题中,在参与护工培训的邢彩花老师讲述的面对一批又一批参加培训的学员们饱含求知欲望的目光,以及她们发来还想听课的来信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中,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她们的感动,而从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领导组办公室梁向南副主任由衷地为吕梁党政领导发扬吕梁精神真抓实干的点赞中,我更是强烈地感受到了实干苦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于成龙精神的发扬光大,感受到了吕梁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有传承勤劳敦厚、诚信向善民族品格的人民,干群勠力同心,正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磅礴力量。
落笔到此,眼前浮现《如梦碛口》实景演出中《走西口》的感人画面,耳畔回响着我喜欢的分别由郭兰英和彭丽媛演唱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以及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由鲍元恺编曲的同名弦乐曲,如果说,产生于晋西北的河曲和陕北的府谷一带,流传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这首歌,反映了河曲人过去“走西口”(“走口外”)到内蒙古后套一带谋生,或揽长工,或下煤窑的历史真实,妻子送别丈夫,一行歌,一行泪,是痛苦生活和真挚爱情的乡愁,那么,如今令人魂牵梦萦的吕梁乡愁,则是勤劳﹑朴实﹑善良﹑诚信的吕梁人,在新时代传承吕梁精神,走出大山,走向祖国四面八方,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不懈追求和努力。
这份乡愁,因为爱心,因为诚信﹑勤劳和专业,因为以世界为家,注定会传唱开并流传下去。
祝福吕梁。
庞俭克,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曾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秋天的情书》《三十岁男人自白》《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庞俭克卷》3种,诗歌《大雪纷飞的时候》等散见于《诗刊》《诗探索》等报刊。《九十九个农民实话实说——〈皇天后土〉的意义》《〈老舍自述(注疏本)〉编辑手记》等书评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编选有《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短篇小说卷》《老舍作品集》(小说散文两卷)及中希互译图书出版合作项目《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等11种。曾获第八届庄重文文学奖(1995年度)、中国作协嘉奖(1998年,策划编辑的散文集《皇天后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广西文艺铜鼓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2004-2006年),“广西文艺十三年成果展”入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