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作品

岁月如花

作家网2021-06-05 23:13:00
岁月如花
——吕梁山护工故事引发的思考
 
关仁山
 
         吕梁山被黄河缠绕,黄河之水,却能给我们带来灵感,而时尚的风过于飘渺,让人难以捕捉、发掘生活之美。我们要善于采撷,善于与美对话,善于在吕梁山历史的风景中找到新的风景。
        金秋时节,我们走过一道山,翻过一道岭,来到令人神往的碛口,站在黄河岸边,看见黄河潮头汹涌,一泻千里。环顾大山,山野苍茫,一片荒凉,只有归巢的鸟儿在昏暗中发出几声鸣叫。吕梁山的苍凉包含一种怎样的美呢?在美丽的碛口,我们听到了老百姓唱民歌,歌声神秘而悠远。昏黄的落日余晖,铺洒到山坡、河流,农民的腰杆在山风中弯曲颤动,淌着汗水的臂膀在微微晃动。山野空静,偶尔有几个背筐挑担的山民。黑夜来临,碛口静静的。这样封闭的世界里,怎样与区域市场对接呢?
        我心中黄河的潮头到底会怎样涌起呢?
        吕梁山啊,该绿就绿,该黄就黄,一年又一年。这里经济并不发达,她给我一种冲向潮头的感觉,河岸的建筑风骨奇峻,可以想象曾有的雍容。今天的吕梁山靠什么赢得荣耀?是因为吕梁又有了一个新名片:“吕梁山护工”。
        吕梁人胸有成竹,信心满满。
        在吕梁有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山总让我想到路。天空是澄澈的,大路是敞开的。提到吕梁山护工,不得不佩服山西省委、吕梁政府领导的创意与魄力,找根源,挖穷根,找出路。农民为什么贫穷?封闭的吕梁山,封闭的环境,不仅带来一代一代的贫困,也麻痹了人的思想和精神。农民懒惰,思想观念滞后,文化水平低,造成贫困,当然还有因病致贫的。面对贫困,吕梁干部群众脑子里的想法,好像破壳而出:把困难群众发动组织起来,精心培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市场眼光很重要,护工的产业化,是与新时代市场需求紧紧相联的。
        吕梁山护工,从吕梁贫困农民角度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每一户贫困不堪的家庭,赢得了收入,使他们看到了生活希望的曙光。从社会角度说,老龄社会的来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全面放开二胎,是为了调整年龄结构,为明天提供劳力,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40年,让中国人走向富裕,随着老年社会来临,二胎政策出台,人都有老的时候,转型社会,人们压力很大,有时甚至面临艰难时期,有时我们抱着胳膊,搔着脑壳,不管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我们终将老去,婴儿终将诞生,中国人以后怎样养老呢?病人怎样陪护?新生婴儿怎样抚养?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天合,知生,知悉生命,洞见未来,他们是生命守护者,是国人生命养护的先行者。
        我们在参观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时就想,这种政府主导的新型培训、养护体系相较于常规家政服务有什么质的飞跃?我内心辩论着。我坚信,如果不突破这混沌,有些真相无法看清。人与自然的融合,靠眼睛静止观察,远远不够,所谓的动感就是风,山风款款吹来,美妙极了,其乐融融。过去的岁月,传统家政服务带有某种“封闭性”,封闭性里有温情,但也带来一种遗憾和痛楚。我们要少下结论,多做观察,把该下的结论以最具魅力的形式传递给社会。同时,我们也看到,吕梁山护工的劳动,给社会留下了一种可贵的新吕梁精神!
        女护工高侯平,家住柳林先穆村镇杜家湾村。11年前的一天,高侯平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药费一年就得几万。这太突然了,让她无法接受。家庭是女人的靠山,幸福的港湾,现在显然遇到了不幸,日子太苦了,简直让她熬不住。她家就那点山地,她料理玉米和土豆,仅仅能糊口。她去地里干活,可毕竟是女人,有些重活根本干不了。
        她望着荒凉的大山绝望了。她是痛苦的,艰难的,对明天的生活充满迷茫与担忧……
        2018年9月,吕梁山护工培训班招生,高侯平看到资料异常激动,马上报名学习。有病的丈夫有意见:我就需要照顾,你去学习照顾别人?高侯平看见丈夫心情低沉,劝说道:这是政府出资培训,是扶贫项目,挣钱再还债,有钱再给你看病啊!丈夫梗着脖子还是想不通。高侯平内心越是活跃激动,外表越是平静:你是需要照顾,我出去打工放心不下你,可是,我们得生活啊!丈夫叹息着不吭声了。鸟儿恋旧窝,更不用说人了。高侯平离开家的时候,眼睛湿润了,家里储藏着他们的感情,那么多温情和爱。为了脱贫,她只有忍痛割爱整装出发了。
        高侯平来到吕梁山卫校,参加培训。渐渐地,她心中的波澜趋于平静。高侯平是经历坎坷,却依然有梦的人,她感谢政府给予的这次机会,学习起来非常认真。让她敬佩的是老师的耐心和精心,让她学到很多养护技能,学完以后她就到了燕达养护中心,在第4养护部12号楼当了养老陪护员。护工生活,对她来说,自然像梦一样不可思议。她护理一位叫杨丽英的老人。杨丽英86岁,患有多种老年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病魔的折磨,让她患了抑郁症,脸色苍白,愁眉苦脸,不爱说话,不看报纸,更不爱看电视,眉头郁结着一个疙瘩,常常望着窗外发呆。
        杨丽英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恍如隔世。
        高侯平深深懂得,一个暮年多病的老人,完全恢复健康那是假话,但是,好心情会延长寿命的。人老了就从人生的高峰坠入低谷,他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发现世人的真面目。这是在落差中,养老要先防老,防老养老的成败,看你能否把老年人需要的情感慰藉,有效地、饱满地表达出来?看老人对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和情感环境是否有效地融合?人老了,怎能活得更好?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高侯平决心像亲人那样照顾她。
        高侯平轻轻地叫着:杨阿姨,我能给您唱支歌吗?
        杨丽英闷着脑袋,没有说话。
        高侯平继续问:我能给您唱支歌吗?
        杨丽英还是没吭声。
        高侯平手足无措,略显尴尬,但是,她马上想到培训时,教师的叮嘱,对于性格怪癖的病人,要揣摩其心理。高侯平猜想,她对她的歌声没有期待,感觉唱不好,或是唱得好,她都没有听的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勇敢一些,突破病人的心理常态。高侯平运了运气,轻轻唱起了吕梁山民歌《下柳林》。高侯平一边唱一边观察她的表情,没有反感或烦躁,她随后又唱了《唤妹子》,声调逐渐升高,渐渐地,杨丽英听进去了,脸上缓缓绽开笑容。
        天凉的时候,杨丽英的气管炎病又犯了,变天时常常咳得直不起腰来。她犯病的时候,牙齿咬着嘴唇,浑身索索地抖着。高侯平用上了学到的知识:病人气管痉挛的时候,不能平躺,否则气管闭合,引发供氧不足,生命会造成窒息,病人只能倾斜着身体,轻轻呼吸让气管张开,所以,高侯平的身体紧紧贴着她的后背。有一次,杨丽英咳嗽严重,她急忙叫来了医护人员。
        等到杨丽英稍微平静一些,高侯平为她轻轻捶背,递上温水和咳嗽糖浆喝掉。高侯平陪同杨阿姨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听歌,看电视,推着轮椅晒太阳,做手操。
        杨阿姨眉头那颗疙瘩慢慢舒展开了。
        杨阿姨洗了澡,头发被高侯平梳得整整齐齐,脸上泛着红润。高侯平的护理,得到杨丽英家属的认可,杨丽英拉着高侯平的手说:谢谢你的照顾,你就是我孝敬的孩子,我们以后就是亲人啦!听到这句话,高侯平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还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成为一名优秀护理员。
        高侯平的收入提高了。省吃俭用,工资寄到家里。家里生活好了,旧房子也修缮了,红灯笼挂上了门楣,红彤彤的,映红了家人的脸,丈夫笑了,也照亮了高侯平的心。
        干护工再苦再累,高侯平心里是畅快的。
        高侯平回家了,院里的槐树花开了,花开如雪。高侯平最艰难的岁月过去了。丈夫和家人看到她那毫无掩饰、喜盈盈的眼睛。她的人也从自卑、无奈、绝望走向阳光、自信、快乐。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刘建红这里。她的专业是育儿月嫂。
        刘建红,48岁的妇女,吕梁市中阳县车鸣峪乡农民。一位地地道道农村妇女,含辛茹苦,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家境贫穷,负重吃力,背着山柴爬坡的时候,意识处于一种半麻痹状态,沉重的木头几乎要把她瘦弱的身躯压到土地里去,她汗流浃背,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的。她黯然神伤地活在家庭窘境里。
        机会来了。刘建红报名来到吕梁曹操到家政公司第六期学员培训班。通过“好月嫂”技能培训,她取得了母婴护理证、上岗证。2017年春天,她随着姐妹们来到了北京。她的专业是育儿嫂,进京的第6天就正式上岗了!
        刘建红照顾的是一个11个月大的宝宝。表面简单,实际比先前更加忙碌。她随时随地守候在孩子旁边,从简单的喂食、清理排泄物,甚至一些小哭小闹都要温柔行动。孩子笑了,她才缓了一口气。孩子可爱,黑眼睛一眨一眨,她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从心底里爱上小宝宝。她把学到的育儿技巧都用上了:按摩、抚触、手指操、唱儿歌等等。她话不多,诚实,朴素,对小宝宝体贴入微,每个眼神,每个细节,家长都能感受得到。有一次,刘建红病了,浑身肌肉疼,睡下的时候,整个身体像火烤一般灼痛。天亮了,她吃了一点药,强挣着继续护理……她就要离开宝宝了,刘建红依依不舍。宝宝家长说:建红,你真好,吕梁山人就是好。留下电话,朋友们需要了,我会向他们推荐你的!刘建红感动地说:谢谢您对我的认可!她亲了亲孩子的小脸蛋儿,欣慰地挥手告别。
        刘建红的月薪已经到了6500元了。她记得第一次拿到4500元工资时,感到一种战栗般的激动。
        刘建红笑了,笑得眼里的泪水顾不得揩。这笑,这欢乐,是多少辛酸和痛苦换来的啊!
        吕梁山护工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十万护工出吕梁啊!
        说破一种神奇,那自身的魔力,会发出怎样破局的效力?吕梁山护工就有这样的神奇魔力!
        护工们轻装上阵,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护工心中涌起无限的喜悦和力量。从扶贫角度看吕梁山护工,确实体现了扶贫扶志气,扶智慧,扶技能,不光是输血,护工凭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建立了造血功能,既创造了收入又有效地服务了社会。
        我们看到,吕梁山人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养护型人才,实现了造血功能的新跨越! 他们铸造了“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勤劳诚信”的“吕梁山护工”特色劳务品牌。在北京、太原、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一定影响力。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给《吕梁英雄传》的红色记忆命名,给吕梁脱贫攻坚命名,像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这样的记忆,让我们的生命有了归属,有了期盼,有了呼应。给我们身边普通的英雄命名,因为他们的痴心,因为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相信,每一位亲临吕梁脱贫攻坚战场的人,每一位参与护工培训的人,都能找到应有的答案并作出深入精准的个性化思考!  
        下午时分,阳光从吕梁山顶退了下去。秋天的和风吹着白云。周围环境优美,有袅袅的香气环绕,有多彩的蝴蝶飞舞。蝴蝶从花丛中飞起,把梦留在最深最醇的芳香里。这山纯粹的艺术格调,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让人觉得奥妙无穷,意味深长,别有风韵。其实,生命并不宽裕,爱和恨都难以完成。生活与历史接通靠什么?靠通天大路啊!山和路代表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大道。轻轻地走过去,就会别有洞天。这样的山和水都是活的,是有灵魂的,我们仿佛看见吕梁山活过的痕迹,滚滚黄河水流淌过的痕迹,进而判断出它的内在情感。其经历像一场戏剧,上演了古往今来的波澜和传奇。一切尽收眼底,又感觉什么也没有,远古的气息追随着我。没有冷硬的姿态,只有温暖的瞬间。我在吕梁看见了绿色的常青藤。常青藤似要开花,想拼命地开花,即便不能开花也沉浸在遐思中,那是献给生命的赞歌,那是无限陶醉的神情。
        我曾痴痴地想,要是让吕梁山护工一代一代做下去,将来会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吕梁山护工从吕梁山走向各地,就像小船顺着黄河飘走了。这条大河,哪儿是终点,没人知道,河流也不是笔直的,有波浪,有坎坷,但是,我们知道河流的起点是吕梁,资金回流的地方就是致富的源头。
吕梁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焕发了青春。
        太阳升高,黄河流淌,巍峨的吕梁山美啊,美得让无数吕梁人陶醉……
 
  关仁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风暴潮》、《福镇》等。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中国图书奖、骏马奖、《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十月》文学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