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作品

吕梁山采风归来(代序)

作家网2021-06-05 22:20:33
吕梁山采风归来(代序)

冰  峰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年龄稍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马烽、西戎的小说《吕梁英雄传》,更是艺术地将战争年代的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去吕梁采风,自然是作家们心之所向,情之所往的好事。
        但作家网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参观考察或高唱赞歌,而是与吕梁山护工亲近,靠近她们的情感,走进她们的内心,叩问她们的灵魂,让她们把“真实”暴露出来,交给作家去临摹、记录、书写。这样的采风,对作家来说是很累的,需要负起担当和责任,是一次命题作文式的考试。我作为采风团队的领队,更不敢有半点马虎。应该说,对我而言,采风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具体行动,是一次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修正。
        吕梁山采风归来之后,我有了两个方向的思考。在我没有去吕梁山之前,我想的是护工在解决城市养老和医疗陪护方面所做的贡献,为此,我们还专门拍摄了微电影《护工风波》。但从吕梁山采风回来之后,我大脑中浮现的却是另外一幅场景:朴实厚道、吃苦耐劳的吕梁山护工在政府的引导下,正陆续从贫穷、落后、封闭的大山中走出。他们迎接的是光明,是新的美好的生活。显而易见,“吕梁山护工”既是一个扶贫项目,也是解决城市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模式。
        在没有去吕梁山采风之前,我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微电影《护工风波》已经杀青,该片表达了我当时对“吕梁山护工”的观点和想法。《护工风波》讲述的是一个城市家庭中发生的故事,爸爸、妈妈要上班工作,爷爷、姥姥家的护工却出现了打老人、偷钱等恶性事件,致使整个家庭乱作一团,陷入困境。好在邻居大妈及时介绍了吕梁山护工,才使整个家庭时来运转,有了祥和美好的幸福生活。整部微电影矛盾冲突尖锐,画面冲击力强,特别是监控录像里护工摔打老人的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我在微电影《护工风波》开机仪式上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护工风波》虽然只是一部微电影,但它揭示、暴露和反映的却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城市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护工;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离不开护工。护工,是解决医院陪护、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问题的根本。从社会角度来看,我国已快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历史,我国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休养生息的局面。在政府的鼓励下,人口迅猛增长,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时期,一家有五六个孩子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这个时期出生的两代人,正在逐渐跨越70岁的老年界限,进入养老的队列。年龄大了,就会生病,就会需要护工。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护工的急剧需求,大量的家庭离开护工的帮助已经无法正常生活。而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出生(五十岁以下)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可谓上有老下有小,一个家庭要承担四位老人,甚至八位或十二位老人(家庭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养老压力,另外还要承担下一代的成长压力。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情绪、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想想看,家里老人病了,孩子病了,又没有人看护,你还能有心情工作吗?所以说,护工解决的不是一个、两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今天我们拍摄《护工风波》这部微电影,揭示、暴露的就是这样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显然,当时观察“吕梁山护工”的角度还是有局限性的,只考虑了“吕梁山护工”在城市的意义所在,并未对“吕梁山护工”在脱贫攻坚层面的贡献给予重视。现在看来,“吕梁山护工”模式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社会化问题,同时也是落后地区老百姓的生存、吃饭问题。从吕梁山地区的实际情况看,吕梁山区的一个家庭,如果能出现一位护工,其收入就可以让这个家庭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扶贫效果是显著而卓有成效的。它不仅从根本上挖断了这些家庭的“穷根”,改变了她们的就业观念和处世情绪,同时也唤醒了她们追求美好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人生态度。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一举措,也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护工必将成为“紧俏商品”。由此可见,吕梁政府打造的吕梁山护工扶贫模式,是具有战略眼光和时代意义的,是政府扶贫工程的典范,是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
        这次吕梁山采风,大家对吕梁市委张广勇副书记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如果不是当地领导介绍,还以为他是一位普通的干部,接触之后才发现,张广勇书记对吕梁的爱是长在骨子里的。在采风团采风期间,张书记整天陪着作家们,有说有笑,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吕梁山的一切。他对吕梁山扶贫项目的思考是深远的,有战略眼光的,同时也是具体的,扎实的,有效的。吃晚饭的时候,我笑着和大家说,一天下来,我们都被张书记洗脑了。原来以为这里是出煤老板的地方,现在才知道,吕梁山是一个出英雄和出护工的地方。
        这次采风活动,让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作家,进入了吕梁的“身体”内部,对“吕梁山护工”进行了一次多层面的解剖,这对吕梁的扶贫项目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采风活动结束了,参加采风活动的作家们都十分“敬业”,不仅完成了“作业”,还提出了一系列让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我想,这些采风作品,如果能在宣传吕梁山护工,弘扬吕梁人精神方面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我们这次采风就算不虚此行了。
 
作者简介
        冰峰,男,本名赵智。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现任作家网总编辑、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旅游电视委员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词刊》《中国作家》《十月》《随笔》等报刊。杂文《嘴的种类与功能》入编《大学语文》(2008年3月,北师大版)。曾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十佳制片人”、“优秀编剧”等奖项。2014年,获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学位(在秘鲁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