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作品

作家网吕梁采风团作品之刘玉龙篇

作家网2015-12-22 13:47:42

我对伞头秧歌说(组诗)
 
刘玉龙/文
 
邀请通知是伞头秧歌
接待车辆是伞头秧歌
3天3夜吕梁的身影和脚印
就是由伞头秧歌领着、带着、泡着
融进了我的骨胳、血液、魂魄
问问远道而来的鸿雁
问问蓝天盘旋的苍鹰
我对伞头秧歌说
 
 
《在黄河第一湾观赏伞头秧歌》
 
从巴颜喀拉山向东流淌的黄河
已近万里的行程方向没有移挪
听到石楼传来动人的伞头秧歌
改变了主意调头北上
观赏黄河儿女的盛大节日
仰天大笑后画出一个美丽圆湾
留下黄河第一滩的名胜履印
踏歌继续向东
美丽的传说美丽的赞歌
 
从此沿途的山山水水、风俗人情
都可以看到听到伞头秧歌
包括东海波涛、南海浪花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世世代代风中源远流长
好望角港口早影影绰绰
 
今天黄河第一湾看到伞头秧歌
雄伟壮丽的黄河飞天舞动
悠久厚重的中华巨龙腾空
连绵的吕梁载歌载舞
神奇的舞台天造地合
不知不觉融进其中
成为黄河的一滴水珠
吕梁山的一粒石子
伞头彩色的一抹红霞
秧歌歌曲的一个音符
伞头秧歌唱着
伞头秧歌跳着
远古的梦 当代的梦 人生的梦
都随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云朵
一片一片飘撒
 
拍张照片发给微信的朋友
山东的泰山、海南的五指山
新疆的天山,东北的兴安岭
都成忠实观众
七彩的文化横空出世
天地间的万物激情沸腾
那位名叫吕梁的美女报幕下个节目
一篮一篮大红枣扭动肢体出来
向母亲诉说儿女衷肠
 
 
《在石楼县剧院观赏伞头秧歌》
 
打出晚上演出伞头秧歌的广告
每盏霓虹都是明星
吕梁的靓丽名片
中国非文化遗产杰作
男女老少喜欢
大人小孩迷恋
巨大磁场放射的能量
目光心灵一网尽收
心灵的家园 青春的驿站
生命途中缺少了会丢失灵魂
 
演出的内容国事家事
大事小事 公事私事
一词一曲诉说情肠
喜怒哀乐尽情释放
牵动观者的神经和细胞
打开扇扇欢乐的门窗
掘出条条热情的河流
微笑和掌声瓜熟蒂落
伞头秧歌继续保持青春秘诀
几千年过去了
牙齿没有稀松
头发没有脱落
像山顶那棵老槐勃勃生机
鸟雀的新唱清新激越
 
随着歌声潮起潮落
听不懂的方言琢磨片刻
突然想起沿途看到的破烂不堪的老屋
衣衫褴褛头发脏乱的孩子
贫困线上生存的留守爷爷
疼痛和郁闷层层淤积
真想拉着坐在观众席上的领导
对说好好抓住伞头秧歌的神绳
紧紧系在吕梁山的脖颈
让这块有着光荣历史的土地
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
早早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登上经济发展的高速动车
高高的山峰举起酒杯
杏花村的浓香酩酊黄河
为我们的儿女
为我们的父母
为我们的祖国
 
 
《在枣园观赏伞头秧歌》
 
一群鸟儿落在枝头不走
叽叽喳喳招呼伙伴来看热闹
年轻的歌手采摘着红枣
伴着生动活泼的伞头秧歌
把小枣由苦涩的青
到透明的黄
再到成熟的红
一曲一曲掏出心窝
爱情的色彩由浅到深
爱情的滋味由苦到甜
闪开一扇又一扇心门
甜蜜动人的爱情故事
颗颗红枣共同见证
颗颗红枣心心相印
 
红枣懂得爱情
有着几千年传统和文化底蕴
红枣的颜色是爱情颜色
红枣的味道是爱情味道
有伞头秧歌继续传承
红枣爱情没有霉烂变色
在古老的土地牢固生根
不需要山盟
也不需要海誓
磕磕碰碰的事儿虽然常有
隔着门缝对唱恩爱通透
离经叛道的丑事从不去做
 
突然想起都市的一些年轻人了
昨天结婚今天离婚
比猫儿狗儿牵手分手利索
真想规劝他们不要去找律师
不要再去法院了
来到枣林听听伞头秧歌
看看一树一树的红枣
找回早已遗失的情书
早已迷途的国魂
 
 
《在村民家观赏伞头秧歌》
 
小伙背着夕阳和玉米从山上回家
进门看到新生的羊羔蹦跳迎接
喜悦赶走一天的劳累
招呼着媳妇自娱自乐
芦花公鸡拍打翅膀左右伴舞
几头肥猪扬起嗓门哼唷伴唱
草根的伞头秧歌没有制约
山间流淌下来的清清泉水
树梢升起来的皎皎明月
 
来自地气的伞头秧歌
原汁原味即兴创作
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唱的花开花落
想跳什么就跳什么
跳得云展云舒
爸爸妈妈做过榜样
爷爷奶奶做过榜样
与生俱来的专利
张口抬手胸有成竹
 
生活的需要铸成了习俗
生存的法则融入了血脉
该上山干活就去上山干活
该回家吃饭就回家吃饭
该需要欢乐就营造欢乐
娘来了是娘
爹来了是爹
从老祖宗树上长出的树叶
固守在几千年的根上
不会变异有毒的花朵
日子过得有劳有获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日子过得快快乐乐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神仙的生活从不羡慕
辛苦的骡马卧在槽头知道
幸福的喜鹊伏在窝里懂得
 
城市一群美女帅哥度假来了
从小就泡在蜜水长大的花朵
靠近提醒他们在旅游的途中
不要埋怨吃的不好住的不好
仔细听听老乡们的伞头秧歌
从中悟悟为谁而活
怎样活着
一棵棵故土难移、生死相依的枣树
一棵棵热爱家乡、不离不弃的柿树
便会成为我  成为你 成为他
对母亲 捧出红枣的心
对祖国 高挂灯笼的情
欢乐时时就在手里攥着
春色天天就在脚下铺着
 
                         
2015-12-18


本文作者刘玉龙在吕梁接受作家网采访
 
作者为中央新影集团《亚洲微电影》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