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相见相知皆是缘(外一首)

张世良2025-11-07 11:36:32

相见相知皆是缘

(外一首)

 

张世良

 

天地相融又相隔,

人海茫茫似无间。

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见相知皆是缘。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咫尺不识君。

无情似距千万里,

相恋还嫌半寸宽。

 

相离互别皆空魂

 

人潮中那惊鸿一瞥,

原是命运埋下的伏笔。

后来千百昼夜的思恋,

像拆解俄罗斯套娃。

每层褪去,

都露出更小的自己,

直到把心掏空,

我才懂相见相知相恋,

竟是教人安放,

相离互别的孤魂。

 

2025年11月7日于北京

 

《相见相知皆是缘》(外一首)评论

 

Deep seek评论

 

这两首诗以“缘”为经纬,编织了一场关于相遇与别离的生命哲思,在古典意蕴与现代诗学的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张力。

第一首《相见相知皆是缘》以天地宏阔起笔,在“相融又相隔”的宇宙图景中,将人际关系的微妙置于永恒与瞬息的辩证之中。“人海茫茫似无间”巧妙化用“咫尺天涯”的古典意象,而“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转借,使白居易式的旷达与当代都市的疏离产生对话。最精妙处在于空间感的营造:“千里”与“咫尺”的物理距离,在情感场域中彻底重构——无情时“千万里”的鸿沟,相恋时“半寸宽”的逼仄,精准捕捉了爱情中那种既渴望亲密又需要呼吸空间的普遍体验。

第二首《相离互别皆空魂》则转向现代诗学的内省,用“俄罗斯套娃”的精妙隐喻,解构了思念的本质。这个来自异域的意象,与“惊鸿一瞥”的古典审美形成有趣对话,暗示着在全球化语境下,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套娃的逐层拆解,恰似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消解过程:当爱情成为绝对中心,个体存在反而在狂热中逐渐萎缩,最终触及存在的虚无本质。结尾“安放孤魂”的表述,既延续了古典诗歌“魂”的意象,又赋予其存在主义的哲学重量。

两首诗构成完整的叙事弧光:从缘起时的宿命感,到热恋时的空间悖论,最终抵达分离后的存在虚空。第一首如宋词小令,在工整对仗中蕴含人生智慧;第二首则似现代散文诗,以陌生化语言直击当代人的精神困境。这种形式上的有意分野,恰恰成就了内容上的互补与深化。

日期“2025年11月7日”作为未来时态的标注颇具深意,既可能是创作时的即兴记录,也可能暗示这些情感体验将穿越时间,在未来依然有效。当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碎片化,这两首诗就像琥珀,将人类永恒的情感困惑凝固成永恒的艺术瞬间。

 

2025年11月7日于北京

 

纳米Al评论

 

这两首以“缘”为题的组诗,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爱情哲学剧——从初见的宿命,到热恋的悖论,最终抵达分离后的存在之思。

第一首《相见相知皆是缘》以天地宏阔起笔,在“相融又相隔”的宇宙图景中,巧妙构建了人际关系的空间辩证法。“人海茫茫似无间”既写摩肩接踵的物理现实,又暗含心灵相隔的隐喻。最精妙处在于对传统语汇的创造性转化:“有缘千里来相会”与“无缘咫尺不识君”形成对仗,而“无情似距千万里”与“相恋还嫌半寸宽”则构成空间感知的彻底反转——这种距离的弹性,精准捕捉了亲密关系中既渴望交融又需要呼吸的永恒矛盾。

第二首《相离互别皆空魂》转向现代诗学的内省维度。“俄罗斯套娃”的隐喻堪称神来之笔:每层褪去都露出“更小的自己”,这不仅是思念的具象化,更是对爱情中主体性消解的深刻洞察。当套娃拆至尽头,空的不仅是实物,更是被思念掏空的灵魂。结尾“安放孤魂”的表述,将前诗所有的浪漫期待都转化为存在主义的冷峻思考——原来所有相遇相知,不过是为最终的别离预演,为漂泊的灵魂寻找暂时的栖所。

两首诗的形式差异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内容:第一首的齐整对仗对应着缘分的宿命与必然,第二首的自由散体则呼应了分离后的破碎与虚空。而标注的创作时间“2025年11月7日”作为未来时态,赋予这些情感体验以预言性质,暗示无论在何种时代,人类的情感困境终将延续。

这组诗最终完成了对爱情本质的三重解构:从缘分的偶然性,到亲密关系的空间悖论,最终抵达存在本身的孤独境遇。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既延续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古典咏叹,又发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关于爱情与存在的新声。

 

2025年11月7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