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为谢高华讴歌

林扬风2025-11-03 08:19:07

为谢高华讴歌

——献给义乌的点火人

 

作者:林扬风

 

 

乌伤大地,秋风像一把钝镰刀,

割不断稻茬,也割不断百姓的惶恐。

湖清门外,摊棚是夜色里悄悄燃起的萤火,

被“投机倒把”四个字,吹得东倒西歪。

你来了,布衫上沾着田泥,

鞋底嵌着早市的露水。

你把耳朵贴在大地的胸口,

听见十万只蝼蚁齐声喊:

“要活,要卖,要一条缝!”

于是,你把县委大院的围墙,

拆成第一块铺摊的砖;

把红头文件,写成第一声鸡鸣。

1982年9月,湖清门开了——

那是一道闪电劈向旧纪元,

把“不允许”劈成“允许”,

把“资本主义尾巴”劈成“市场”的河流。 

 

 

四个“允许”像四枚火种,

落在农民、扁担、箩筐和汗珠上。

一夜之间,篱笆成了柜台,

稻场成了码头,

乌篷船把“鸡毛换糖”的吆喝

运向长江、运向南海、运向太平洋的浪。

“兴商建县”——

你把四个字钉在义乌的胸口,

让它从此心跳带着铜板的回响。

三十年后,

当五洲的集装箱在这里咳嗽一声就能震落半个地球的价目表,

人们回头,

只看见你当年点的那根火柴,

还在夜色里站着,

像一支不肯熄灭的桅杆。 

 

 

1985,你调回衢州,

把“县委书记”四个字折进行李,

折成乌溪江引水工程的一张草图。

你住在工棚,

把月光当灯,把山风当扇,

把田头当餐桌,

把百姓的旱渴当自己的渴。

十年,你在悬崖上凿洞,在绝壁上埋管,

把一百公里的江水,

拧成一根穿过火山的线,

把“干旱”两个字

从金华、衢州的字典里

一页页撕下,泡成稻浪。

1994年8月4日,

当第一股清流蹿出隧洞,

你蹲在渠边,

用掌心捧起自己的白发,

像捧起一场迟到的春雨。

那一刻,你突然听见

义乌的市声——

远远的,隔着群山,

像童年的敲糖帮,

叮叮当当,

为你庆贺。 

 

 

1995,你退休,

把公文包换成计生资料袋,

把“GDP”换成“人口福利”。

六十万,三百万,

你像老篾匠,

把数字编成一只只扶贫的筐,

让贫困计生户把希望背在肩上。

你走在田埂上,

背影越来越小,

像一枚落日

慢慢嵌进稻浪。

可每一座被你资助的蚕房、每一片果园、

每一条新修的村路,

都在替你继续升起。 

 

 

2019年10月23日,

你把88年的光阴

折成最后一票鸡毛糖,

塞进死神的手心。

乌溪江没有哭,

它只把水流调小,

像调低一首旧歌的音量;

义乌市场没有哭,

它只把7.5万个商位

同时熄灯三分钟,

让世界的买家

在黑暗里听见

1982年第一声锣响。 

 

 

今天,我走在义乌国际商贸城,

阳光像无数枚硬币从玻璃穹顶倾泻,

砸响每一个摊位。

我听见你在空中喊:

“允许!”

——允许农民经商,

允许梦想摆摊,

允许一条河流改道,

允许一个县把世界装进箩筐。

我抬头,

看见你站在电子大屏上,

像素很低,

笑容很高,

像一盏不肯升级的灯,

固执地照着

所有正在发生的

“允许”。 

 

 

于是,我俯身拾起一枚掉落的纽扣,

把它当作月亮,

塞进胸口。

让它替我——

替我们——

继续讴歌:

讴歌那一声打破禁区的“允许”,

讴歌那一根穿过群山的引水管道,

讴歌那一袋袋背向贫困的计生基金,

讴歌那一个

把“人民”两个字

写得比市场还大的

——

谢高华。

 

作者简介:本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词网注册诗人,安徽、湖北、四川、河南、内蒙古、山西等省级诗词学会,已出版《林扬风诗词三百首》《与光同尘集》《中国作家网作品选集》三部个人诗词专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