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招堤漫想(组诗)

罗迦玮2025-11-02 17:20:17

招堤漫(组诗)

 

罗迦玮(布依族)

 

题记:贵州省安龙县的招堤古迹,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系当时的安笼镇游击招国遴为护城利民、消除水患、改善生态环境,特捐出俸银并率工筑建的一道石堤,被人们誉为“招公堤”。至道光年间,时任兴义府知府的张锳,不仅在府地安龙每天晚上都会派人给挑灯夜读的读书人添加灯油,开创了加油文化的先河,还特将此堤加高,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一座,于亭侧的石壁上刻下了其子张之洞少年时期所作的《半山亭记》,于堤东海子遍植荷花,延成了“十里荷塘”。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的杨滨得知家乡正在复修招堤,又个人捐款添建了“怀乡桥”一座。现今的安龙,正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的规划,将重新扩建的“半水广场”与之相畔,已将招堤打造成一个集人文历史、山光水色与城区建设于一体的独特景观。

 

招公的善举

 

一道堤坝的修筑

不是只把山上

泄下来的洪水

简单地拦截

还要以堤下桥洞的分流

把洪水的桀骜不驯

引导成十里的清流植养荷莲

在浅浅的欢快中

造就了陂塘海子

一汪

含情脉脉的碧波荡漾

 

一方水土的守护

在于

一方生机的护养

青的山绿的水陶冶的人啦

有了胸襟的豁达

和心智的聪颖

十里荷香的蔚然成风

净化着人们的念想和欲望

只想在汗水的挥洒中

收获稻谷的金黄

把心中的欢喜

泼染成一片金浪的翻滚

 

余音不绝的还有

《半山亭记》的吟颂

早已穿过了

时空的久远和岁月的风尘

在莘莘学子的心中

共鸣成琅琅的书声

冲上了云霄

后继有人的由衷告慰

是时代潮流的顺应

有了天人地的和谐和相依

是振兴的共同愿望

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和地

 

一道民生之堤

科学之堤的修建和加固

竟是生机的无限

和生计的通达

已将岁月的峥嵘和沧桑

融入了四季的风光

漫步其上的心旷神怡

是一段

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光大

正随稻荷的飘香

为人们在

一幅山水画卷的绝美中

欣然展开了人间的繁荣

 

遥望半山亭

 

是漫步招堤

从古至今遥望岁月时

在烟雨朦胧中撑起的一把伞

把一段历史的佳话

定格成一幅

过目不忘的山水画卷

 

在雨水淋不到的安然里

通透的风

追忆着荷的香浓

把少年张之洞

吟写的《半山亭记》的余韵

融入了

朗朗不绝的读书声中

在念念不忘的心海里

泛起了

一阵又一阵清澈的涟漪

 

从朗朗的读书声中

走出去的一个个少年

都有了激情的飞扬

和壮志的凌云

书写的历史如同山路的绵延

把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

渐渐拓展成

一条宽阔的道路

打通了山外

还有山的精彩世界

激励着

后人的奋发和前行的不止

 

浪迹天涯的游子

始终忘怀不了的

仍是乡土的养育

和儿时的记忆

半山亭中的颂读和畅想

早已为自己的人生

撑开了一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风雨中的打拼

需要一把伞的遮挡

攀上半山时的疲倦困乏

需要一个亭子的依托

让人们

在小憩的梦里

也能够回到亲切的故里

 

遥望故乡的时候

我心中的半山亭

已仿若一片荷叶的高高举起

伞一般

罩住了我的所有

让我在荷香的萦绕中

拥有了

心根的坚定和圣洁

 

怀乡桥的跨越

 

只需走几步

就可以跨过去的

一座怀乡桥

竟然用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才慢慢跨过了

一条溪的清浅

和泪水的盈眶

找到了一生

都在寻找的归宿和愿望

 

这或许是

步履的蹒跚和艰难

也或许是岁月的久远

和记忆的悠长

让人们

在魂牵梦绕的苦苦思盼中

细细回想着

家乡的

一山一水和一草一木

 

远在他乡的游子

其实

就像一只被放飞了的风筝

在漂泊的日日夜夜里

早已把一生

都断不了的牵挂

紧紧地

攥在了自己的心上

 

为了知识的求索

曾以艰辛的步履

走向了山外的世界

为了黎明的到来

曾以生命的无畏

冲破了硝烟的弥漫和窒息

为了生活的幸福

曾以山里人的勤劳

为都市的繁荣

建起了高高的大楼

 

一生

走过的山山水水

或许都是时空的穿越

和突破

回首往事的时候

漫长的岁月

也仅是弹指间的一晃而过

万水千山的阻隔

挡不住的还是

思乡的浓烈和急切

 

泪雨纷纷的时候

心中腾起的

绚丽的彩虹

便成了一座怀乡的桥

联通了

阻隔的山川和岁月

可把乡音未改的众多游子

远远地揽入

故土温暖的怀里

 

相拥的半水广场

 

如果说

金星山上的半山亭

是一朵荷花

人们相拥的心愿

便汇成了

一池碧波荡漾的清澈湖水

荷叶一般捧着的晶莹

就是历史的记忆

在心中的透亮和明鉴

 

护城利民的招公堤

挡住了洪水

分流了山洪

一方水土的安宁与和谐

即是一方百姓的荣幸与福份

在新的时代

有了振兴的自信和勇气

要把十里的荷香

传唱成

岁月的风流

和清廉做人的好风尚

 

夜幕降临的时候

沿街的华灯

已倒影成星河的灿烂

闪烁着的光亮

仿若一个个添灯加油的故事

映在了人们

念念不忘的脑海里

坚信着寒窗的苦读

终将迎来霞光的抚照

为社会的进步

增添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半山水

一半城的倾情打造

是生态环境的优化

和发展的跨越

在一幅山水画卷中的

徐徐展现

画中有你也有我的精彩绝妙

醉倒了众人的心扉

生活入画岁月也入画的

无限美好

已是人们的追求和时尚

 

2024年8月26日写

2025年10月31日改

 

【作者简介】罗迦玮,男,布依族,1964年12月生,贵州安龙县人,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物理系,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入选中国作协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布依族卷》,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十月》《人民网》《中国民族报》《星星》《贵州作家》《贵州日报》《广西日报》《脊梁》《诗选刊》《天津诗人》等报刊网站,著有诗集《歌声漂泊》、文学作品集《心路历程》、散文集《人生点滴》,分别获贵州省第七届、九届、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诗歌、散文类二、三、一等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