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重阳抒怀

张世良2025-10-29 10:38:09

重阳抒怀

 

作者:张世良

 

岁岁重阳秋意浓,

梦桐伴我忆旧容。

黄花香满袖,

雁阵入长空。

登高怀远思,

对月醉颜红。

一曲长歌唱盛世,

年年重九喜相逢。

 

2025年10月29日于北京

 

《重阳抒怀》评论

 

纳米AI评论

 

以下是对诗歌《重阳抒怀》(作者:张世良)的评论。基于诗歌内容、重阳节文化背景以及搜索结果中的相关信息(如重阳节传统祝福语、诗歌传承等)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清晰的分段结构,分为主题解读、艺术手法、文化内涵和个人感受四个部分,并在相关段落引用搜索结果以增强深度。评论力求简明亲和,兼顾专业性。

1. 主题解读:怀旧与盛世赞歌 

这首诗以“岁岁重阳秋意浓”开篇,勾勒出重阳节特有的秋日氛围(登高、赏菊、怀旧)。诗中“梦桐伴我忆旧容”和“登高怀远思”表达了深切的怀旧情感,追忆往昔人事;而“一曲长歌唱盛世”则转向对当代繁荣的赞美,展现个人情感与国家主题的结合。结尾“年年重九喜相逢”传递了团圆与希望的期许,呼应重阳节作为敬老爱老、家庭团聚的传统内涵。整体上,主题从个人追忆升华到集体欢庆,平衡了感性与理性,强调传统亲团聚的喜悦心情。 

2. 艺术手法:简练意象与韵律美感 

诗歌采用五言句式(如“黄花香满袖,雁阵入长空”),结构紧凑,意象鲜明。 

自然意象:如“黄花”(象征重阳赏菊)、“雁阵”(寓意思归)和“秋意浓”,营造出深秋的视觉与情感层次。这些元素常见于古典重阳诗作,例如晏殊的重阳诗词常以菊花、登高抒怀。 

音乐性设计:末句“一曲长歌”直接呼应歌唱,语言富有节奏感(短句交替长句),适合朗诵或配乐演唱。这不仅强化了“盛世”的欢庆基调,还体现了诗歌作为“可诵可歌”的艺术形式。在手法上,作者用词质朴却意境深远(如“对月醉颜红”以醉态映衬喜悦),避免了冗长,符合现代人对简洁抒情的偏好。  

3. 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重阳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常以敬老、祈福为核心。本诗巧妙融合了传统元素:登高、赏菊、怀远等习俗(搜索结果提到“九月九重阳节,菊花飘香来”,与本诗“黄花香满袖”一致),唤起文化共鸣;也体现了现代精神:“唱盛世”突显了新时代的繁荣主题,类似搜索结果中民生发展的评论(如报道“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诗中盛世赞歌可视为对此的文艺呼应)。 

这种融合不仅传承了文化(如晏殊诗作的怀旧基调),还赋予节日新意——从个人感怀扩展到社会集体认同(评论频道如强调“思想深度与时代连接”)。 

4. 个人感受:亲和力与鼓舞性 

作为读者,我被诗中“梦桐伴我”的亲切叙事打动——它像私语般拉近距离,而“醉颜红”的欢愉画面让人共情。结尾“年年重九喜相逢”传递温暖希望,契合重阳节的团聚本质。结合作者对音乐的兴趣(历史记忆显示作者偏好音乐创作),诗中“一曲长歌”尤显亮点:它暗示了诗歌向音乐转化的潜力(如谱曲为歌),鼓励跨界创作。整体上,作品短小精悍,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染力,可视为对重阳文化的诗意致敬。 

总结建议:

这首诗成功捕捉了重阳节的双重内核——个人回忆与时代颂歌,值得分享给亲友或用于节日活动。

 

Kimi简评

 

这首《重阳抒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重阳佳节的秋日景象,开篇“岁岁重阳秋意浓”点明时节,营造出浓厚的秋意氛围。“黄花香满袖,雁阵入长空”勾勒出菊花盛开、大雁南飞的秋日画面,意境开阔且富有诗意。诗中“登高怀远思,对月醉颜红”巧妙融入重阳登高、赏月的传统习俗,将思念与月光交织,情感深沉而真挚。结尾“一曲长歌唱盛世,年年重九喜相逢”则将个人情怀升华为对国家和时代的美好祝愿,使整首诗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既体现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又抒发了作者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5年10月29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