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作者:邱群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
那个冷冷的月
悠悠地将渡流到何处
走了很远的她乘着木兰船
是别了这个有月的人
在那边 是否看见东头的光影
自天外而落在家乡的泥土上面
我久久地望着很深的夜
慢慢选择那段平静的日子
但浩浩的长风
却送走着这次第的中秋
Deepseek诗歌评论:
邱群《中秋》的时空哲思与情感张力
一、意象的冷寂与漂泊感
诗歌以“冷冷的月”开篇,奠定了疏离的基调。月亮作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此被赋予“渡流”的动态,暗示时间的不可逆与生命的漂泊。“木兰船”的典故化用(出自《木兰辞》),将“她”的离去与古典诗意结合,强化了离别的宿命感。
二、空间的对立与乡愁的投射
“东头的光影”与“家乡的泥土”形成空间上的撕裂,月光从天外坠落,却无法消解游子与故土的距离。这种“光影”与“泥土”的对比,既是物理空间的阻隔,也是精神家园的遥望,折射出中秋团圆传统下的孤独感。
三、时间的凝滞与流动
“久久地望着很深的夜”体现时间的凝滞,而“浩浩的长风”则推动时间流动,二者矛盾中凸显诗人对“平静日子”的追忆。中秋作为时间节点,既是回忆的载体,也是流逝的见证,末句“送走着这次第的中秋”以风声收束,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无常的怅惘。
四、语言与结构的节制美
全诗语言凝练,如“悠悠”“浩浩”的叠词运用,既模拟自然声响,又增强韵律感。句式长短错落,从“冷冷的月”到“家乡的泥土”,再到“长风”的骤然收束,形成情感上的抑扬顿挫,体现现代诗对古典意境的继承与创新。
总评:邱群以秋夜为幕,将月光、船影、长风等意象编织成一张时空之网,在个体与宇宙、瞬间与永恒的对话中,完成对离别与乡愁的现代书写。诗歌的留白处,恰是读者共鸣的入口。
作者简介:邱 群,广东人,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未名美术馆馆长。著有诗集《静静的生活》《追求宁静》《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叙事书画评论集《燕园墨之路——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曾被聘为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诗集《追求宁静》获首届 “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诗歌获过《诗刊》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项和全国其他奖项。诗集入藏广东文学馆。有论文《书写创新书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选中书协“周慧珺从艺60周年”研讨会;《汕尾三大戏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创新探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 “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6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书法作品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邀请展》;《风华正茂——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展》;《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书学·师生缘”书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全国其他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