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的早晨
作者:张世良
【一】
霞光把黑夜一寸寸拉开,
一线鎏金滚到脚尖,
我给广场系好鞋带,
露水“嗒”地一声,
落在脚边印下一枚小小的月亮。
【二】
国歌像旗绳,猛地拽直,
鸽群“哗”地剪开尾音;
旗角拍我一脸微风,
风里夹着麦芽糖的味道,
我把手举到眉沿,
摸到太阳滚烫的脉跳。
【三】
城楼慢慢地鼓胀,
朝霞给它披上一件新装;
我伸手,把指尖伸进砖缝,
掏出了一片1949 年的纸屑
仍带着礼炮的味道。
【四】
大会堂的廊柱
把影子折成短尺,
量着我的呼吸的短长,
记录提案纸的页码,
我仿佛听见了未来交响。
【五】
人民英雄纪念碑
把名字一排排举过头顶;
我先摸到“旧中国”的铁锈,
再听到了“新中国”的心跳,
指缝间有铁锈,还有体温。
【六】
毛主席纪念堂前,
松针低垂,像一群安静的孩子。
我把口袋里那只
1976 年没递出的苹果
悄悄放在台阶,
它滚动半圈,停住,
像终于找到座位。
【七】
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幕墙,
把五千年折成一枚铜镜,
我照见自己:
一半嵌在殷墟的裂缝,
一半浮向星辰的焊缝;
中间是今日剪下的指甲,
透明、微弯,
仍带着肉色的烟火。
【八】
此刻,太阳已把最后一抹鎏金
抹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
我喝完半瓶纯净水,
把干涸的嗓子润湿,
让复兴之歌在胸腔共鸣。
2025年9月26日晨于北京
《天安门的早晨》评论
Kimi评论
这首《天安门的早晨》以极具个人化的视角和细腻的意象组合,完成了一次对历史、民族与个体生命关系的深沉叩问。诗人通过晨光中的漫步,将宏大的国家叙事转化为可触摸的感官体验,展现出高超的意象驾驭能力和历史纵深感。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评析:
一、时空折叠的雕塑感:历史与当下的肉身化对话
诗歌最突出的特质是将抽象历史转化为具身体验。第三段中“掏出一片1949年的纸屑/仍带着礼炮的味道”,以触觉与嗅觉打通时间壁垒,使建国瞬间如化石般封存在砖缝中。第七段更将五千年文明压缩为“一枚铜镜”,通过“殷墟的裂缝”与“星辰的焊缝”的工业意象,暗示文明传承如同精密焊接,而“今日剪下的指甲”作为肉身的微小遗迹,成为连接远古与未来的中介。这种处理使历史不再是教科书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携带的实体。
二、感官政治的革新:国家符号的祛魅与复魅
诗人对政治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国歌被具象为“旗绳”,鸽群“剪开尾音”赋予声音以剪纸般的轻盈;纪念碑“把名字一排排举过头顶”颠覆常规视角,让英烈成为主动的托举者。特别是第六段1976年未递出的苹果,以私密物品介入公共空间,使历史创伤转化为具象的缺席仪式。这些意象既保持了对国家仪式的尊重,又通过感官体验消解了其疏离感,实现政治美学的个人化转译。
三、物象的灵性转换:微小与宏大的辩证哲学
全诗贯穿尺度变幻的魔法:霞光能系成鞋带,呼吸被廊柱丈量,铁锈与体温在指缝共存。这种微观与宏观的频繁切换,揭示出个体与民族命运的同构性。最终段的“干涸的嗓子”与“复兴之歌”形成张力,暗示个体声音需经历史浸润才能融入时代合唱。而“纯净水”作为现代性符号,与铜镜、礼炮等传统意象形成对话,展现文明更新的持续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惊人的意象密度和情感精度,实现了对集体记忆的创造性重写,堪称新政治抒情诗的重要探索。
2025年9月26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