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丘东平
作者:邱群
我走来时你已经走了
沉郁的梅陇城外那个村庄
在你所创造的文学家园里
会有许多人去怀想
也会有人会遗忘珍藏在大山深处的
许多岁月的秘语跟随着你的步伐
到了铺满宁静的黄昏
我们在不同的屋宇下
默诵你永远年轻的名字
归程已近我走在被雨水打湿的路上
到无人的地方说是别辞如水
说那也是怀念但却让泪水
在此处停滞无论怎样
我都要记住这庄严的历程
珍视茅山下一点鲜红的启示
夏天将逝了七月的鸟已飞往
异地一卷瘦影读出了梅岭之春的索来
些事等候那些路人沿着记忆的小径
仔细寻找你走过的草鞋脚步
你的祭日是否也快到了
我在这里将在黄昏里醉酒的晚霞
多想让时间的眸子深情得凝望
我将在马福兰村站在你面前垂手站立
(注:丘东平(1910年05月16日—1941年7月28日)原名潭月,字席珍。广东海丰人。 中国“左联”早期的军事文学家、报告文学家和小说家。 中国现代战争文学的开拓者。)
【作者简介】:邱群,广东人,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未名美术馆馆长。著有诗集《静静的生活》《追求宁静》《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叙事书画评论集《燕园墨之路——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曾被聘为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诗集《追求宁静》获首届 “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诗歌获过《诗刊》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项和全国其他奖项。诗集入藏广东文学馆。有论文《书写创新书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选中书协“周慧珺从艺60周年”研讨会;《汕尾三大戏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创新探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 “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6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书法作品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邀请展》;《风华正茂——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展》;《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书学·师生缘”书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全国其他奖项。
《怀念丘东平》简评
DeepSeek-R1
这首诗以深沉凝练的笔触,将个人记忆、文学书写与历史缅怀交织,展现了诗人对革命作家丘东平的多维追思。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评述:
一、时空交错的记忆考古
诗歌通过"梅陇城""茅山下""马福兰村"等地理坐标,与《梅岭之春》《茅山下》等文学文本形成互文,构建起虚实相生的记忆空间。第三段"到无人处说是别辞如水"的独白,以及结尾"垂手站立"的仪式感,强化了历史现场与当下凝视的对话关系,其中"鲜红的启示"既指向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也隐喻文学传承的永恒价值。
二、意象系统的双重编码
"黄昏""雨水""草鞋"等意象群构成双重叙事:既是战争年代的历史符号(如"草鞋脚步"呼应游击战士的艰辛),又成为当代追忆的情感载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梅岭之春的索来"的化用,将丘东平处女作的标题转化为寻找失散记忆的线索,这种文本嵌套策略使诗歌既具个人抒情性,又富思想穿透力。
三、历史书写的诗性重构
诗人刻意模糊祭奠者与被祭奠者的时空界线,通过"读出了瘦影""寻找草鞋脚步"等动作,将个体缅怀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守护。末段"醉酒的晚霞"的拟人化描写,与陈年喜"岩石一样炸裂一地"的爆破意象形成跨时空的精神呼应,共同诠释了"血的代价"与"炸裂的哀歌"的永恒命题。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延续了丘东平作品中的战斗美学,又在当代语境下赋予其新的诗学阐释,如同赵洪亮诗歌中"驿路风景"的递进式书写,完成对革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