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望向北方(外一首)

郭苏仪2025-07-27 16:45:14

望向北方(外一首)

 

作者:郭苏仪

 

望向北方,野火烧不尽。

北方,披着满身粗粝的寒凉。

游荡草原,

俯身进入一座洁白,

母亲的身体。

 

骑上一匹矮脚的蒙古马,

去数草原上一季又一季的轮回。

滚烫的圣水①把我淹没。

母亲身披杏花,

归流河②的碧蓝绕在颈间。

 

等待,羊群出生的季节,

再回到草原。

冬牧场开满鲜花,

我,望向北方。

 

注释: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故音译而得名。 1949年11月,阿尔山划入科尔沁右翼前旗。

  归流河,意为杏花飘落的河,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母亲河”。

 

十把大火

 

马背上的人,

胸膛里有十把大火。

一把一把,点燃祭坛。

 

第一把烧给故乡。

于是大地翻滚,

涌成一片,绿色汪洋。

 

第二把烧给丢失的白骏马。

来年,

带领崭新的马群,回到乌兰毛都。

 

第三把献给姑娘。她无垠的相思,

化作风调雨顺。

安代舞,复活饿死的牛羊。

 

第四把烧给扑火少年。

祈祷青草般的灵魂,

扎根在长生天庇佑的草原。

 

第五把烧出两种光明:

一束填满勒勒车的辙痕,

一束让青纱帐在牧歌里摇晃。

 

第六把烧给一樽古树。篝火照亮黑暗,

人们数着年轮庆祝。

对着月光洒下马奶酒,呼唤。

 

第七把烧给这里的主人。

匍匐在大地、吮吸乳汁、咀嚼草根、

咽下整片倾斜的夕阳——未尽的火焰。

 

然后烧上穹庐、冲去云霄、滚出晚霞、

再化成两弧双彩虹,

高高悬起,敛走额吉所有的愿望。

 

第九把,烙在父亲的一只手里。

另一只勒紧缰绳,抓住雄鹰、

沉在草原的影子。

 

最后一把,归于祭坛中央。

在铺满白银的牧场燃烧。

吟唱,源源不断的蒙古长调,继续燃烧。

 

作者郭苏仪,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 2024级创意写作。


注:此文为“乡村振兴传播官”系列作品之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