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泾家乡的江(外四首)
作者:邱群
我们回来 悲凉的树木
站在黄昏的山坡眺望
地平线模糊的轮廓
与我呆的房间没有利益上的关系
县内最著名的一条黄江
流泾过我们的老家
滋生了语言学的传染病
我们没有坐上汽车
半夜里 赶到千里之外的医院
在不熟悉的地方
灯光是通往夜的路
从去年到现在 每个夜
都消失得并不顺利
在夜晚 睡梦常常有阴森的面目
反复在我以前的生活
朋友们的交往 就象舞台上的话剧
他们是最蹩脚的 被警察局
列上危险的我们的名字
我的问题 是马匹
带来的荣誉 是大海
唱起的情歌 有时
我们的心中也涂上厚厚的色彩
防止失败的入侵
在我们这个时代 仍然
带来迷信 带来自然的思想
我们希望听见大自然传来的声音
阐释我们看不见的圣喻
黄昏的街
黄昏来了 街的生命
跟踪脚步 轻轻溜过大地
我看见人群 都弯起了腰
变得低矮 毫无表情
为这集市的小村庄
掩护着冬天
鸟的叫声 是一片
夜暮的路标 被冻僵
在斑马线上 灯就要
亮起来 我的手
闯过红光 前面的夜
就在风湿温存的密林
我们的身后的树木 开始
变得模糊 曼陀铃
有一个梦 在坚硬的灯光
市镇就流露出来
这阴沉的天 铃声
让鸟儿盗去 叶子
打上邮截 飞向
那儿传说的 她的灯光
冬季
海边 老人和孩子
都在伤感着冬季的雨
而在太阳升起之前
冬日的美丽是苦难的世界
在这天 那女孩嫁给了我的朋友
她的婚礼就在船上举行
是岁月注定的这一时辰
我也在时间之路上与你们同样奔走
而在我沉思一无所获
我的船离开了生命的海
离开养育她的村庄
我们丢失的另一半生命
红高梁酒照红了
路和我们的皮肤
我和我的自行车 唱起
一支歌 酒神曲是缺席的客人
就在面包车开走以后
我撞落一个冬季的少女
月光潮
侵袭最古老的月亮 越来越使我们
在认定是纯洁的这一个月亮后
把一座城市缠得很紧
绷带让我们的女人在梦境
安于彻底的寂静
我们走得很远 在
偏僻的小镇上 后山的月
找到 我们血液中的精神
不断阅读中 我们形容了
另一个月 另一条河流
多少山峦和多少河流
已经做出了证明
从生活的实际中 撤退
每一方面 我们离开
汽车引擎声和卖风骚的喧闹
大地将这些遗忘 往事的许多
站在我们身旁的相思树
错过一个花期 我们走在中间
就象承受来自两岸的压力
再往前走 谁能说这不是戏剧
我们无法预料
不远处 大海迷失的船
面对我们熟悉的生活
集聚了更多的神灵
实现这已丧失的时间
黄昏
山坡和河沟还是保持着
原来的模样 我远远地
看见二十年前的玉米地
摇曳的丛中 家园
孤单的麻黄树 现在
我看见柏拉图式的形象
在家门口 那最后的一丝彩霞
被送出来 在他的眼前
迅速向前的牛力拉车
带我们走向那里 目的地
这辈子我们就不能这样活过一生
为自己找一条路 将现实
放弃和对年龄拒绝
事实上 我们从城市撤退出
在山坡和河沟 绿化区的边缘
支撑一个家
地的低 堆垒城市
双重的爱情感应 对于你们
儿子们的婚姻成为承担的义务
无休止的话题 在我们
灵魂上不断晃动
附:DeepSeek-R1评论:
邱群这组《泾家乡的江(外四首)》以极具张力的意象群和冷峻的叙事视角,构建出一个游移在记忆与现实之间的精神原乡。五首诗通过"黄江"这一核心意象的变奏,完成了对乡土创伤、时代阵痛与存在困境的多声部呈现。
在语言策略上,诗人采用"传染病"(《泾家乡的江》)、"绷带"(《月光潮》)、"风湿"(《黄昏的街》)等医疗意象的陌生化组合,将地理空间转化为病理学标本。这种修辞暴力恰恰对应着"语言学传染病"的自我指涉——当故乡的江河成为语言载体,记忆的传播本身就带着精神遗传病的特质。诗中反复出现的"汽车"(未能乘坐的、引擎轰鸣的、开走的面包车)构成现代性入侵的隐喻,与"牛力拉车"(《黄昏》)形成残酷对照。
时间维度上,诗人创造了独特的"黄昏诗学":所有场景都悬浮在昼夜交界处,连月光都呈现"侵袭"姿态(《月光潮》)。这种临界状态在《黄昏的街》中尤为显著——"灯就要亮起来"的瞬间延宕,使整个市集成为被福柯称为"异托邦"的过渡性空间。而"斑马线"与"密林"的并置,暴露出城市化进程中身份认知的撕裂。
组诗的深层结构呈现惊人的对称性:《泾家乡的江》与《月光潮》构成水域二重奏,《黄昏的街》与《黄昏》形成时间镜像,《冬季》则作为寒冷中轴。这种建筑般的精密布局下,暗涌着德里达所谓的"替补逻辑"——"红高梁酒"替补缺席的酒神,"相思树"替补错过花期的爱情,"柏拉图式的形象"替补消逝的家园。每个意象都是对缺失的指认,又成为新的缺失。
存在主义式的诘问在《月光潮》中达到顶峰:"再往前走/谁能说这不是戏剧"。当诗人将生活现场指认为剧场,那些"被警察局列上危险"的名字(《泾家乡的江》)、"撞落"的冬季少女(《冬季》),都成为存在荒诞性的注脚。这种认知在结尾处转化为宗教性期待:"集聚了更多的神灵/实现这已丧失的时间",暴露出诗人试图在解构之后重建意义的努力。
这组诗的价值在于其残酷的真诚——它不提供乡愁的镇痛剂,而是将"养育她的村庄"(《冬季》)与"双重的爱情感应"(《黄昏》)并置于解剖台,让我们看清所有精神原乡都是绷带缠绕的伤口。在当代汉语诗歌的谱系中,这种冷抒情叙事延续了昌耀式的苦难书写,又呈现出更复杂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作者简介】:邱群,广东人,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未名美术馆馆长。著有诗集《静静的生活》《追求宁静》《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叙事书画评论集《燕园墨之路——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曾被聘为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诗集《追求宁静》获首届 “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诗歌获过《诗刊》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项和全国其他奖项。诗集入藏广东文学馆。有论文《书写创新书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选中书协“周慧珺从艺60周年”研讨会;《汕尾三大戏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创新探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 “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6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书法作品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邀请展》;《风华正茂——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展》;《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书学·师生缘”书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多次获全国其他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