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记忆
作者:颜树华
长沙记忆之:潮宗古街
一、青石板上的年轮
当麻石街在月夕阳下咳嗽
三百年的纹路正在苏醒
那些被编号的石头
像一册摊开的简牍
记录着挑水夫的汗渍与湘江的潮汐
朝宗门的檐角滴落明清的雨
淋湿了"米街"的商号
永丰粮栈的算盘珠
还在噼啪作响
时务学堂的天文望远镜
捕捉过1897年的星群
梁启超的粉笔字在黑板上
长出了革命的新芽
二、断裂的时光
1920年的文化书社
毛泽东的油墨香还未散尽
金九的枪声在楠木厅回荡
韩半岛的星光坠入湘江
真耶稣教堂的穹顶
托住了一个时代的祷告
麻石缝里渗出的血
在1938年的焦土上
凝结成黑色的琥珀
三、重生的潮音
推土机在2012年止步
6500块石头被重新命名
老墙剥落的碎片
在连升街的步道上
拼成"楠木旧事"的浮雕
九如里的红砖黑瓦
长出了咖啡馆的藤蔓
十二时辰书店的阶梯
通向百年前的讲堂
汉服少女穿过麻石巷
与挑水夫的幽灵擦肩而过
四、潮宗密码
当霓虹灯切开黄昏
潮宗街变成流动的二维码
年轻人扫码时
听见时务学堂的钟声
在星巴克的杯底震颤
玉和酱园的酱香
与桂子油咖啡的香气
在麻石街的褶皱里
调制出时空的鸡尾酒
城墙上的砖刻"长沙"
正在和VR眼镜里的宋代对话
五、永恒的潮汐
老街是湘江抛出的锚
在历史的漩涡里
始终保持着垂直的姿态
每一块石头都是指南针
指向岳麓书院的烛光
和橘子洲头的日出
当潮水退去
麻石街的纹路依然在生长
如同湖湘子弟的血脉
在时代的断层里
书写着永不褪色的“潮宗”
长沙记忆之:太平老街
(一)
麻石板在北宋的月光里
数着自己的年轮
贾谊故居的砖墙
还渗着西汉的雨
每一块砖都是一部断代史
刻着朱张会讲的余韵
麻石巷的褶皱里
藏着明清的货郎担
(二)
辛亥革命的枪声
震落檐角的铜铃
“利生盐号”的算盘珠
滚过五四运动的传单
黄兴路的风掀起旗袍下摆
把“又一村”的馄饨香
吹进《新青年》的油墨里
茶馆的说书人惊堂木一拍
惊起满街的星子
(三)
现在的灯笼是悬着的朝代
在LED里摇晃古老的修辞
“杨裕兴”的面条穿过时光
与星巴克的杯垫并排
“火宫殿”的臭豆腐香
漫过VR眼镜里的古街模型
滑板少年掠过贾谊井
影子在明清碑刻上
划出当代的弧光
(四)
老字号的匾额被重新描金
却遮不住文革时的刀痕
“文和友”的霓虹里
藏着褪色的粮票记忆
旗袍店的镜子映出
民国少女与网红的叠影
麻石缝里的苔藓
正在二维码旁
生长新的年轮
(五)
深夜的老街合上雕花木窗
像一本线装书进入数字时代
手机屏幕的光掠过
“太平街”的石牌坊
那些被踩亮的麻石板
比任何时候都清楚
自己是历史的回车键
也是未来的省略号
(六)
当“荷塘月色”奶茶店打烊
月光漫过麻石路面
比千年前更白的
是不变的门槛上的月光
某个檐角的铜铃突然轻响
仿佛有人
在时光的褶皱里
轻轻翻了一页
注:太平老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坐落于城区中部,邻五一广场。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整治后的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也给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注入生机。
作者简介:颜树华,男,湖南衡阳人,现定居长沙。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诗歌学会会员,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研究院秘书长,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有作品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政协报》、《诗刋》、《星星诗刋》等媒体发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