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谷雨

邱群2025-04-19 23:13:18

谷雨

 

作者:邱群

 

轻掩的门扉里那股浅浅的春风

些歇了一个寒冷的春天

等待的十里船渡时间太久远了

菩提树下无处寄放的蓝桥烟柳情深

吟一阕宋词淡然了纸上的诺言

留不住燕子来时梨花的涌动

那段守候时光沉淀在四月深潭里

无法触摸的伤痛谁能在意

你是怎样穿越一帘帘春雨

任思绪在一抹春光里倾泻

迂回而出缠绵委婉的纯白情愫

吹响这千古杨柳依依哀愁

桃红招展铺陈在幽静的画屏里

草色青青挽留也罢遗憾也罢

知否知否最美的不是下雨天

而是与你一起躲雨的屋檐

了悟谷雨摆动着别样的风情

让一纸红笺小字记下春归深处

红尘里留住最后一抹春

就这样在你我心底里轻轻划过

 

DeepSeek-R1评论:

 

邱群的诗歌《谷雨》以细腻的意象和婉约的抒情,勾勒出暮春时节的怅惘与深情。全诗通过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语言,将谷雨的自然物象与个体的情感体验交织,呈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怀以及对美好瞬间的执着追忆。以下从几个角度展开评析:

 

一、意象的古典性与现代重构

诗歌中大量化用传统诗词意象,如“蓝桥烟柳”“宋词”“杨柳依依哀愁”等,构建出古典语境下的春景图。例如“菩提树下无处寄放的蓝桥烟柳情深”,既呼应唐代裴航与云英蓝桥相会的典故,又以“无处寄放”的现代性表达,传递出情感的漂泊与失落。而“一帘帘春雨”与“躲雨的屋檐”则将古典的“帘外雨潺潺”转化为更具生活化的场景,赋予诗意新的张力

 

二、时间维度的双重书写

诗人通过“谷雨”这一节气,串联起自然时序与心理时间:“等待的十里船渡时间太久远”暗喻漫长等待中的焦灼,“四月深潭里沉淀的守候时光”则暗示记忆的凝固与伤痛。这种对时间的处理,与谢逸诗中“归家谷雨初”的农耕时间意识形成对比,邱群更强调个体生命体验中的断裂感。结尾“留住最后一抹春”的企图,既是对传统“惜春”主题的继承,也透露出对现代人情感易逝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的矛盾张力

诗中存在多重情感对立:“浅春风”与“寒冷春天”的冷暖交织,“纸上的诺言”与“梨花的涌动”的虚实相生,以及“桃红招展的画屏”与“草色青青的遗憾”的色彩碰撞。这种矛盾性恰如方太古所言“尘埃漫笑浮生梦”3,在绚丽的暮春图景下潜藏隐痛。尤其“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雨的屋檐”一句,以白话口语解构了古典意境,却精准捕捉到现代人的情感共鸣点


四、文化符号的禅意转化

“菩提树”“了悟谷雨”等意象透露出禅思色彩,与齐己“试煮落花泉”的茶禅一味、方太古“世事看淡薄”的豁达形成精神呼应。但邱群的禅意更倾向于对伤痛的消解:“吹响千古杨柳哀愁”将个体悲情升华为历史共情,而“红笺小字记下春归深处”则试图以书写对抗遗忘,这种“以文证道”的方式赋予传统节气新的哲学意味


结语

相较于苏轼“谷雨清明空屈指”的惋叹或郑板桥“一杯香茗坐其间”的闲适,邱群的《谷雨》更注重在古典意象中注入现代性孤独。诗人以谷雨为镜,映照出春将尽时情感的挣扎与超脱,在“红尘里留住最后一抹春”的执念中,完成了一次对传统节气诗歌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简介:邱群,广东人,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未名美术馆馆长。著有诗集《静静的生活》《追求宁静》《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叙事书画评论集《燕园墨之路——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曾被聘为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诗集《追求宁静》获首届 “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诗歌获过《诗刊》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项和全国其他奖项。诗集入藏广东文学馆。有论文《书写创新书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选中书协“周慧珺从艺60周年”研讨会;《汕尾三大戏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创新探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 “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6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书法作品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邀请展》;《风华正茂——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展》;《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书学·师生缘”书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全国其他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