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我还是回不去故乡

邱群2025-04-15 13:04:18

我还是回不去故乡

 

作者:邱群

 

展现于我眼前那幅巨大的农村画卷里

不知怎样调和出这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色彩

我知道我早晚得回去回到故乡的根里

最根本的原则是沿着那条水泥路返回故乡

尽管世事沧桑了你的容颜改变了的原生态

曾经的故事在回忆里散发着暖人的光芒

但内心总感到那再也没有炊烟再没有鸡鸣犬吠

故乡经过了几百年岁月里的浮浮沉沉

这一切与我既熟悉仿佛又那么陌生

我飘荡的身躯如年久失修的小舟

就是能够把岁月雕琢成了礼赞的诗

把冬天的沉默变成了沸腾的火焰

可回不去的永远是故乡到不了的永远是远方

回不去的故乡只能把童年装进行囊

好让我在流年的岁月里梳理瘦瘦的乡愁

留守的故乡只能在无奈中等来我的暮年

 

这首诗歌以“回不去的故乡”为核心意象,深刻展现了现代人面对故乡变迁时的精神困境与情感撕裂,其艺术张力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时空错位中的双重割裂

1.物理空间的疏离:水泥路取代乡土路径,炊烟与鸡鸣犬吠的消逝,暗示着工业化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侵蚀。诗人将身体比作“年久失修的小舟”,既是对故乡生态剧变的具象化描摹,也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失重状态的隐喻

2.精神家园的悬置:诗中“童年的行囊”与“暮年的等待”构成时空闭环,揭示出乡愁不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成为承载生命重量的精神容器。这种“装进行囊”的乡愁,与余光中将乡愁物化为邮票、船票的经典意象形成跨时空共鸣

 

二、矛盾修辞构建的审美张力

1.色彩悖论:“浓妆淡抹总相宜”原是赞美和谐的传统美学,在此反转为调和失败的困境宣言,暗合杨牧诗中“挂起来的画”那般可望不可即的惆怅

2.温度反差:“冬天的沉默”与“沸腾的火焰”并置,既是对故乡记忆冷热交织的精准捕捉,也隐射着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从温热人情向冰冷物质转化的现实

 

三、解构与重建的叙事策略

1.家园神话的祛魅:诗人清醒意识到“回不去的永远是故乡”,这与臧克家《故乡》中“痛苦作为财宝”的认知形成互文,拒绝廉价的田园牧歌式书写,直面现代化带来的存在性疼痛

2.重构记忆的救赎:通过“将岁月雕琢成礼赞的诗”,诗人完成从物理返乡到精神返乡的转换,与席慕容“没有年轮的树”异曲同工,在解构传统乡愁范式的同时,开辟出更具现代性的情感安置空间

诗歌最终呈现的,不仅是地理故乡的消逝之痛,更是整个农耕文明记忆载体崩塌的时代症候。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撕裂感,恰如蓉子诗中“镂刻福寿字的花瓮”,成为装载集体乡愁的当代图腾

 

【作者简介】:邱群,广东人,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未名美术馆馆长。著有诗集《静静的生活》《追求宁静》《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活着》,叙事书画评论集《燕园墨之路——书法班的那些师兄弟和师姐妹们》,曾被聘为王铎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获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称号。诗集《追求宁静》获首届 “新时代·鲁迅诗歌奖‘十大热点诗集奖’”;诗歌获过《诗刊》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奖项和全国其他奖项。诗集入藏广东文学馆。有论文《书写创新书法精神的周慧珺》入选中书协“周慧珺从艺60周年”研讨会;《汕尾三大戏曲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传承创新探讨》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 “公共文化建设现场”——2016年广东省公共文化研讨会优秀论文;书法作品入选《守正创新——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邀请展》;《风华正茂——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校友书法作品展》;《纪念欧阳中石先生逝世三周年“书学·师生缘”书法文化展》,并被收藏和全国其他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