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纳丁,叩响丛林的枪声

陈朗2024-12-31 16:35:51

纳丁,叩响丛林的枪声

 

作者:陈朗

 

1937年的清晨

一群人行进在纳丁的崇山峻岭

红色的曙光照耀在前行的路上

背蔸里铁制的工具在森林里叮当作响

昭示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牙永平连队兵工厂

在纳丁村坡王寨燃起腾腾的炉火

 

那一年,硝烟在山林里弥漫

红色的种子在布依山寨生根发芽

镰刀高举,收割暗黑世界的仇恨

锤子叮当,铸造改变命运的武器

一把枪,就是燃烧旧社会的火焰

一颗子弹,射出了千万劳苦大众的呐喊

 

跨越八十年的岁月

坡王的山风肃穆不语

军民共建的石板路,风霜侵袭

依旧回荡着马蹄声声,驮铃悠扬

苍翠的红军树笼盖四野

红军井的泉水甘甜清冽

在新时代伟大旗帜的指引下

一声枪声再次打响

脱贫致富精准扶贫的新战役

 

作者简介:

陈朗,贵州湄潭籍,中国作协会员,黔西南州作协秘书长,第四届鲁迅文学院西南六省区市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诗集《冬日信札》《中国白马》《余留芬芳》《纳祥郎岱》(合著)公开出版。


回望1937年的枪声

——浅析陈朗诗作《纳丁,叩响丛林的枪声》

 

作者:史映红

 

在一遍又一遍品读贵州知名诗人陈朗诗作《纳丁,叩响丛林的枪声》的时候,感触颇深,众所周知,1937年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是荡气回肠的一年,发生了很多震惊中外的事件,请允许我列举如下:

 一是“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驻卢沟桥的日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诡称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219团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至此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二是北平、天津沦陷:1937年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遭中国守军顽强阻击;但日寇蓄谋已久,穷凶极恶,第29军军部遭日军猛烈攻击,守军战死5000人以上,军训的近千名学生也大部分殉国。军长宋哲元29日接蒋介石命令撤到保定,军队也陆续撤退,当日北平沦陷。日寇同时也进攻天津,29日驻天津第38师顽强抗击,但30日奉命撤回天津,同日天津沦陷。日寇对天津市区狂轰滥炸,致使数十万难民无家可归。

三是“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故在上海采取反击战役。中日双方共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持续了三个月,日寇死伤4万余人;国军死伤30万人。标志着两国全面战争真正开始,由于国军严防死守,粉碎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之计划。

四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各报馆,各团体,各军队,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暨全国同胞们”发出《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在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下,蒋介石同意红军改编和设立总指挥部。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

五是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寇继续进攻,围堵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寇在南京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杀害,遇难人数超过30万。

这就是193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诸多事件,给本就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霜上加雪,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一支部队穿山越岭,在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纳丁村建起一座简易兵工厂。一起回到《纳丁,叩响丛林的枪声》第一节,“1937年的清晨/一群人行进在纳丁的崇山峻岭/红色的曙光照耀在前行的路上”,这“一群人”疲惫不堪,但眼眸坚毅笃定,这“一群人”衣衫褴褛,但步伐铿锵有力,这“一群人行进在纳丁的崇山峻岭”,他们在寻觅一条通向幸福自由的路;在探索一条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康庄大道。“八十年”前的这“一群人”,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者探索者殉道者,是炎黄子孙真正的开创者引领着先行者。“背蔸里铁制的工具在森林里叮当作响/昭示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牙永平连队兵工厂/在纳丁村坡王寨燃起腾腾的炉火”,在围追堵截中,在“崇山峻岭”间,在深山老林里,“在纳丁村坡王寨”,一个叫“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牙永平连队兵工厂”诞生了,“燃起腾腾的炉火”,这是乌云密布的华夏大地升起又一缕希望的火种,是积贫积弱的国度茁壮成长的又一股力量,是一个腐朽王朝慢慢凋零的钟声,是东方雄狮翻身时一声浑厚的长啸。

“红色的种子在布依山寨生根发芽”,也在人民群众心里发芽,在各族人民血液里激荡,军民同仇敌忾,戳力同心,共同走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路上。“镰刀高举,收割暗黑世界的仇恨/锤子叮当,铸造改变命运的武器/一把枪,就是燃烧旧社会的火焰/一颗子弹,射出了千万劳苦大众的呐喊”,这四句,诗人使用“镰刀、锤子、暗黑、武器、枪、火焰、子弹”等名词,这些词具有冷酷、坚硬、刚猛、冷峭等特质,衬托出当时阶级斗争的惨烈、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同样“高举、收割、仇恨、铸造、射出、呐喊”等动词,具有愤怒、悲壮、激愤、惨烈等特质,把伟人论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进行了最好诠释。陈朗在前两节写作中,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纤毫毕现却又壮怀激烈的画卷,让读者看到“一群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激流勇进的坚定信念,前赴后继的战斗豪情;字里行间充溢着一股阳刚之气,浩然之气,雄阔之气。

“军民共建的石板路,风霜侵袭/依旧回荡着马蹄声声,驮铃悠扬/苍翠的红军树笼盖四野/红军井的泉水甘甜清冽”,这几句,如果说前两节写“八十年”前的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的话,作品结尾写“八十年”后的国富民康与河清海晏;通过二者相互比较,表达了自由幸福、国泰民安好日子的珍贵难得和来之不易。“坡王的山风肃穆不语”,衬托出各族人民对“八十年”前“一群人”的追思与缅怀,对“一群人”的怀恋与纪念,也对那段荡气回肠岁月的怀想与张望,称颂和讴歌。

陈朗是我鲁迅文学院第四届“西南六省市区青年作家培训班”的同学,我曾为他诗集《补语》写过《补充之言,或未尽之语》的拙评,在诸多刊物和文学平台发布,广受好评。陈朗的文字常以沉挚凝炼之笔,写亲历亲见,写人生体验,写家国情怀,总是着力表现一种幽深之美,孤绝之美,现实之美。让思绪越过“崇山峻岭”,让精神高蹈山峦之巅,让灵感炫舞奇峰异岭,步入到人生广阔之境。

 

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