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何平 余少华2023-02-11 12:53:54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一一颂 湖南岳阳余三定教授之文艺评论

 

作者:何平(米仓山人)

 

1.

 

伟哉华夏文化,如浩瀚丛林

《天问》巜离骚》

《文心雕龙》《文赋》巜文选》

巜中国文学发展史》

松柏之于绝岭峻峰

文化瑰宝,代代薪火

君不见:

苍顶新枝传承有序

《文艺的沉思》四大版块

60万字168篇壬寅问世

 

继统于《文坛岳家军论》

《文艺湘军百家文库余三定卷》《新世纪文论》层层生发

秉承投枪拯救文化于沼泽

遵循巜讲话》精神

立论建言文思喷薄

奠现代文艺基石,培土植被

继贤弘仁,彰德明志

通灵于生活归本去浮躁

究源掘新流

洞开光明,于高端立论

彩虹凌雲拨絮云

 

2.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先哲们探索思想的载体

交流表达,寻求途径和方式

从结绳记事到印刷术

"标心于万古之上,

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从巜诗经》,《楚辞》

到巜毛诗序》绵绵不绝

 

探索是探索者的通行证

文化是文化人的度量衡

三定先生在两个半球结合处

下深钻

寻找人类新时代的合声

沿殷墟甲骨刀锋踏歌而来

从绍兴“曲水流觞”而来

从白鹿书院草庐而来

携三苏,挽刘勰,从陆机

饮长风,歌明月,吟夯声

汲延河水,登八角楼,观白戴河

黄河大合唱的雄魂与《国歌》

铁流般注入你的笔端

从封建制的犁沟中捋出经纬

接龙马克思文化本源

长江与莱茵河合流奔湧

文化强国,继先哲

寻找金钥匙,筑起文化自信

 

3.

 

置于中华文化之情怀

"振叶以寻拫,观澜而索源"

文艺溯宗于甲骨鼎铭

代代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在竹简帛纸上开出绚丽之花

《白毛女》《小二黑结婚》

《红旗谱》《大堰河我的媬姆》

《黄河大河唱》《国歌》

延河水养育了中华文化的歌喉

一大批文学的娇子

竖起人民文化的脊梁

 

汝是湘楚大地的翠竹

扎根红土地,迎日而蓬勃

丹心睿智,执笔录心声

太阳下的雄鹰

领风云驱雾霾,文心际会

上穷五千年脉络

下达亿万人心田

沉淀而著文,为民立言

环顾文坛

百家争鸣,雨后春笋

网络浮躁,泥沙俱下

泾渭皆因春潮荡

一江春水主旋律

 

4.

 

沉渊唤蛟龙,凌云拂残云

传道授业,解惑开天窗

搭观日云梯攀岩

坚实装备,步步着力

与远见卓识的同伴向峰而进

文化繁荣,文化中兴

如最初的夯歌凝聚人心

在浩如烟海的宝库

你负重致远,睿智醒言

自源头娓娓说古今

那个关联点,被你系扣打结

今天的文艺是昨天的延续

红色路标一直引向人民

文以载道,根在生活

 

5.

 

斯夫,国人只要一提湖南

就如观日出必朝东方

文人一提到天下名楼

就必然指向:岳陽

洞庭浩渺,将天之忧藏于怀

岳阳有幸《岳阳楼记》

把天下之乐托举予太阳下

三大名楼之此楼

范仲淹两句铮言

湘楚大地便草木生辉

泽被泱泱中华,情勉志士

 

湖南,甲名家于华夏

湘军曾国藩武可佐助帝业

儒则抚民安邦

犹最东方红,橘子洲头

一介书生浪遏飞舟

横空立昆仑,窑洞光明雄文出

千载沉浮方破晓,中华腾龙

 

6.

 

文化楼宇,便是一个民族

从心底筑起的思想之峰

从大漠孤烟中的"鹳雀楼"

到雄鸡版图北顶的"山海关"

从名垂千古的“滕王阁"

到龟蛇护卫的“黄鹤楼"

这丰腴之地的子民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三生万物,定必成器

"三大藏书之王"的您

积腋成裘,投桃报李

成蹊无言,立楼

近千平方米,6万册藏书

将中华文明一支昂扬

聚合共和国的文化"湘军”

沈鹏、王蒙、余光中、郑欣淼

王朝闻、李锐、徐中玉、杨辛

陈平原、程郁缀…

世界友人纷至沓来

瞻仰湘楚文脉

中外现代元素潜移交融

芙蓉国里光泽华夏

三定文笔浩荡春风

 

7.

 

数字化时代

手机,电脑信息流

多媒体抖音,小视频

娱乐至上,后浪躺平

知识碎片化,大众云存储

个体利已主义精致之至

泛化的金钱观无处不在

社会呼吸被带节奏

文艺在浮躁洪流中挣扎

《文艺沉思录》承先启后

在折腰的泛化文化层

扎上“担当,干净”的钢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聚合正能量而文化自信

 

厘清文化渊源

追寻思想真啼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举旗泰山观日

扬帆东海驭鲸

知行合一,不负韶华

文艺女神,归属人民

溺水三千汝一瓢

巨擘蓝缕文献成

我欲引颈诵芙蓉

东风一枝百花春

 

附注:

我十分幸运文化结缘余少华老师,四年前被特意留位在499人时邀入“老记者北京之家群”。在群潜移默化学习受益匪浅。前不久拜读了少华宏文”:岳阳“学者余三定素描"之一,之三,之四约十四五万字随笔记实,其笔力雄健,纵横捭阖,将令人崇敬的大学者余三定教授形象鲜活于纸上,呼之欲出。群内高朋老凤唱合,大掾卷潮。我管中窥豹谈巜文艺的沉思》及大学者参加高端论坛与他的藏书楼之影响力而作。并短歌续之:

 

少华素描说三定,

巨擘铅毫立昆仑。

羊城小憩怀燕山,

五百众师晒佳文。

吾因《文艺沉思录》,

膜拜巨章循理论。

 

《楚辞》巜诗经》开文源,

国学国粹雨后笋。

泱泱五千华夏史,

春秋战国诸子兴。

女娲补天犹可赞,

屈原悲怆卫子民。

《史记》巜汉书》刻竹简,

《文心雕龙》书大成。

曲水流觞皆自然,

"韩潮苏海"文曲星。

李杜文章传千古,

金鸡引颈代代鸣。

自古湘楚人杰出,

忧患情愫后世敬。

湘水三千育英才,

今推学者余三定。

转承启合澄明事,

六十万字著雄文。

沉思思考火花放,

三章排序立大鼎。

治学修为源儒家,

为民立言去杂音。

 

两个"讲话"驱迷雾,(注)

拨乱诌议重反正。

余君由之展慧目,

笔底碧溪映日轮。

探索文艺八荒扫,

继统渊源六合清。

文以载道解众惑,

司马风范照汗青。

盛世文坛树座标,

中华典藏添汝名。

我欲因之仰北斗,

习习光辉万里程。

 

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年初春写于四川米仓山老宅)

 

@米仓山人

 

读之震撼  思之杳邈

——试评何平君《颂湖南人杰余三定》

 

余少华/

 

  诗人何平老师的新诗笔锋遒劲,笔法老道,情感细腻,宛如一首歌谣,将古老的文明传唱,恰似一幅画卷,将现代文明传承。他以时间为轴线,以多维空间为视角,以实衬虚,将余三定教授文艺理论与历史相融合,读之震撼,思之杳邈,心与共鸣,情托有寄。

  整首诗歌共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即可独立成章,又与其它章节圆润,自然衔接,构成鸿篇巨制。他从“华夏文化”,“浩瀚丛林”中撷取经典篇章,从“《天问》巜离骚》《文心雕龙》《文赋》巜文选》到巜中国文学发展史》”,从“代代薪火”到“传承有序”,进而引出余三定教授的《文艺的沉思》四大版块60万字168篇壬寅问世,可谓匠心独具,珠玑分呈,论之有根,令读者“继贤弘仁,彰德明志”也。

  摒弃俗世的喧嚣,返璞归真,虽结庐人境而不闻车马,是何平老师的诗中所达的一种境界,他“通灵于生活归本去浮躁,究源掘新流”,进而“洞开光明,于高端立论“,彩虹凌雲拨絮云”。说教而不枯躁,论道而阐之于理,生动形象也。载体,是指一切能承载其它事物的事物,传承必然是离不开载体。何平老师笔下的载体多样化具体化。他“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从结绳记事到印刷术,从巜诗经》,《楚辞》到巜毛诗序》绵绵不绝,三定教授从这些载体中撷取营养,吸取精华,并发扬光大。何平老师是这样评价三定教授的:“三定先生在两个半球结合处,下深钻,寻找人类新时代的合声,沿殷墟甲骨刀锋踏歌而来”,字句铿锵,富于想像,这样的文字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闪电撕裂天空,极具穿透力。而何平老师文字的感染力,则来自他将抽象的思维化为具体物象,如:“黄河大合唱的雄魂与《国歌》,铁流般注入你的笔端”,“领风云驱雾霾,文心际会”,“从心底筑起的思想之峰”,“横空立昆仑,窑洞光明雄文出”等等。这样的写法,就如暗夜中布满天空的星辰,闪亮间直击心灵最柔软处。

  诗歌之美,美在韵律,韵律节奏的作用不可忽视,节奏控制着整首诗的律动,它的轻重缓急都关系着整首诗的命脉。何平老师的诗,节奏感把握的很好,他亦步亦趋,稳扎稳进,层层铺垫,最后将主题推向高潮。他溯传统,掘新流,从高端论坛,到藏书楼,从长江到莱茵河,从范仲淹到余三定,从《文艺的沉思》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聚合正能量而文化自信”,最后引出“知行合一,不负韶华”,“文艺女神,归属人民”,这不正是余三定教授文艺理论及思想,以及他毕生追求的宗旨吗?可谓一咏三叹,三叹而成传世之作也。宋代思想家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在《伤仲永》中曾写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何平老师的诗歌特点正与此观点吻合,故此诗极具观赏性。

  简洁,明快,内涵广,寓意深是此诗的又一大特点。何平老师对文字的概括力,把控性极强,他的诗,字面干净整洁,字句凝练,明快,沉郁里激情澎湃,激扬处引吭高歌,即有“举旗泰山观日,扬帆东海驭鲸”的浪漫,又有“上穷五千年脉络,下达亿万人心田”的通达,他探索“文化楼宇”,是从“大漠孤烟中的鹳雀楼,到雄鸡版图北顶的山海关”,从“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到龟蛇护卫的黄鹤楼”,而得出结论:“文化楼宇,便是一个民族,从心底筑起的思想之峰”,言不赘述,引出主题“积腋成裘,投桃报李,成蹊无言,立楼”,“三大藏书之王”的您——余三定也。

  何平老师将“手机”“网络”“担当”“初心”等现代词语元素融入诗中,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中,因而他的诗灵动而鲜活,旷逸而深邃,读之震耳发聩,是新诗的进步更是典范,值得推广与学习。

  窗外雅园小区风声带细雨,窗内书房未觉寒凉。读完何平老师的诗,仿佛一缕暗香透过窗棂,划过书案,抚上心头,缱绻墨香浓。何平老师是“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而对于读者的我,则是如沐春风,温暖于心,真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矣!

 

  余少华简介:

  余少华,1999年底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晚报》停薪留职下海赴京,先后被聘为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领导与决策周刊 》主编;新华社《每日电讯•领导周刊社》社长;《中国城市新闻报》社长、总编辑、《国际市场经济报》社长……

 

  主要贡献: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356篇(首)。共有文学与新闻获奖证书56个。1998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余少华文集》5部(原计划出30部)。发表于报刊的新闻作品字数超过文学作品的三倍。同年小说集《将计就计》在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主办的“面向新世纪文化艺术创作研讨会”中获大赛一等奖。1999年小说集《暑热天,吃中饭时》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中获得一等奖。

1 

  作者简介:何平,笔名:米仓山人,中共党员,四川省旺苍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驻站诗人。作品发表400余首。获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