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

一个人的乡愁

乐冰2015-09-23 10:47:18
 
一个人的乡愁(组诗)
 
作者:乐冰
 
1、《乡愁》
 
乡愁是咀嚼家书时
一不小心落下的泪水
 
乡愁是白发母亲亲手做的腊肉
寄到儿子手里打开时的香味
 
乡愁是饥饿的童年
母亲亲手做的糍粑把它粘住了
 
乡愁是沉在故乡小河里的一块石头
河水是无论如何也冲不走它的
 
乡愁像故乡的野山里红一样
酸涩的,也是香甜的
 
中秋节,乡愁围着故乡的老屋
在我梦里跑了三圈
跑着,跑着,老屋忍不住流泪了
 
2、《故乡难忘》
 
头发可以遗忘
反正它会慢慢脱落
眼睛可以遗忘
反正它会慢慢老化
长相可以遗忘
反正它会慢慢变丑
性欲可以遗忘
反正它会慢慢退去
金钱可以遗忘
反正粗茶淡饭也可以活命
唯有故乡难忘
那是生命的摇篮
安放灵魂的居所
 
3、《夜深人静,故乡如此美好》
 
在故乡
我通常会在夜深的时候
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走一走
 
此时,万籁俱静
月色溶溶,清风习习
我的心出奇的宁静
 
看见对面竹林里的萤火虫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慢慢向前走
 
池塘里的青蛙
向我打着招呼
就像遇见一位久违的朋友
 
啊,在城市居久了
偶尔回乡,才发现故乡是如此美好
尤其是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
 
4、《故乡是父亲的出生地》
 
从海口坐飞机到南京
再乘三个小时火车到宣城
然后,经过一个小时颠簸
路边有个叫乐庄的村子
那是父亲的出生地
我称之为故乡
 
不能提前告诉故乡的亲人
要不然,他们会聚在村口
放一挂长长的炮竹
提醒睡在地下的父亲
“三伯伯,你的儿子回来看你了”
 
父亲长眠在哪里
哪里就是儿子的故乡
 
5、《风从故乡吹来》
 
风从故乡吹来
从母亲的白发吹来
它一路向南,一刻不停
走了三千里路,不知疲倦
它摸摸我的脸
摸摸我的手,摸摸我的耳朵
摸着摸着,我就有了醉意
我就沉醉在她的气息里
 
6、《买苹果记》
 
海口坡博市场门口
有一大帮卖水果的人
他们大多来自安徽、河南
我是安徽人
河南也靠近安徽
与他们打交道
就等于见到了故乡的亲人
每天下班
我都要到这里打一个弯
前天,我买的是苹果
昨天,我买的也是苹果
今天,我买的还是苹果
我主要是想听听他们说话
用他们质朴的嗓门
清洗我锈蚀的乡音
我还假装讨价还价
为的是多听听久违的腔调
其实,我连秤都不认识
 
7、《乡音》
 
一句乡音
就是我的另一部分骨肉
失去乡音
就像美丽的女人失去软语
 
在异乡
我感谢你递过来的一只杯子
让我畅饮久违的乡音
 
我要回头清算走过的路
剔除尖锐、黝黑、冰凉
找回这么多年被我忽略的、被我漠视的
以及让我内心一次一次不安的
 
我喜欢湿漉漉的乡音
它是大地上的花朵和我们的影子
我们看不见它,却听得见它
它是弯曲的音符
像血液一样在我们的生命里流淌
 
我不能放弃乡音
就像我不能放弃笑和哭
我要以乡音为荣
死了也要匍匐在它的身体上
 
8、《一辆停在海口的安徽大货车》
 
一辆来自安徽的大货车
停在海口南沙路
我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
心里生出阔远的乡情
 
匆匆赶路的大货车啊
你在十一月的风中
灰头土脸,像我乡下的堂兄
走了三千里路,来看我
 
大货车穿着黄色帆布衣服
我走过去,拽拽它的衣角
拍拍它的肩,嗅嗅它身上的气味
就像我少年时喜爱的那头老黄牛
 
我朝司机善意地笑了笑
司机问我:“你笑什么?”
我一时语塞
隐隐约约,我看见了一位亲人的影子
 
9、《在故乡》
 
隔着一百座城池、一万座山
也阻不断骨子里对你的爱
它像幽灵,日夜徘徊在我梦里
随时会将我席卷而去
 
虽然它不是一座值得炫耀的城池
但它不可侵犯,不可轻视
就像我的一张脸
 
在故乡,我可以不理朝政
怀抱明月,独善其身
侧身聆听绵长的乡音
包裹一个疲惫的游子
 
无需用酒杯盛满赞美的词语
就可以让一只蜗牛从梦里爬出来
 
 
乐冰简历:
 
乐冰,生于安徽,现居海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海南省诗歌学会副主席。在《诗刊》、《北京文学》、《青年文摘》等发表诗歌700余首,并有长篇小说发表于《中国作家》,作品编入多种年选,已出版作品6部。代表作《南海,我的祖宗海》广为流传。

 
附:
 
善良的歌者
——乐冰诗论
 
作者:史映红
 
经常捧读乐冰的诗集《南海,我的祖宗海》,爱不释手,读的多了、久了,总觉得想说点什么,归纳一下,大致分为四类:爱国情结,游子情结,悲悯情结,哲理情结。
 
一、他的诗中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正能量
 
先来看看乐冰诗歌的爱国情结。《三沙颂》:“……走在三沙的北京路上∕虽然路牌上写着距北京2680公里∕但我愿意掏出一把尺子∕把它丈量∕啊,我的心与北京如此靠近∕仿佛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大家都知道,在当下网络与信息发达的情况下,黑白颠倒、混淆视听的信息大量充斥着人们视野,一些人、甚至一些公众人物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谈事,把领袖人物、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当作笑料,当做茶余饭后调侃的对象……,我们不得不说,在当下,很多人信仰缺失了,精神支柱坍塌了,迷茫了,缺少最基本的敬畏与感恩。乐冰却虔诚地爱着祖国和人民,情浓意厚,风骨凛凛。我们再看他的代表作《南海,我的祖宗海》:“渔村的上空∕突起乌云∕像一个变脸的无赖∕妄想把渔民的春天∕掳走∥南海,我的祖宗海∕我的爷爷葬身鱼腹∕南海就成了我的祖宗∕我的奶奶二十三岁守寡∕坚贞不二∕她临死前对我说∕你是南海养大的汉子∕南海是我们的祖宗海∕我们的祠堂、神庙在此∥清明,别人可以到坟头∕为祖宗烧纸、磕头∕我却面朝大海∕烧香、跪拜∕我的祖先日日夜夜在∕南海耕耘∕就像我家门后∕一亩三分田了如指掌∥每当傍晚∕遥远的海面灯火一片∕那是我的亲人∕打渔归来”。这首诗自2012年4月在网上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不到一个月数万人点击,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纷纷转载,多次获奖。诗中每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充满了浓浓爱国情怀,这在当下多么可贵。面对浩瀚的南海,像面对命运多舛的母亲,像战士面对神圣的界碑,他仰天长啸,他字字啼血,他泪流满面,给读者以激情、以斗志、以自豪、以正能量。
 
二、故乡和亲情是他永远割舍不掉的牵挂
 
乐冰诗歌的游子情结。上世纪九十年代,乐冰就是闯海人了,他与南海激情相拥,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为梦想奔走,但是故乡、父母和亲人,是他永远割舍不掉的牵挂,是他梦中的常客,他就像放飞的风筝,一根线,一根跨越千山万水的线,一根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脐带,把他与故乡紧密相连。《风从故乡吹来》:“风从故乡吹来∕从母亲的白发吹来∕它一路向南,一刻不停∕走了三千里路,不知疲倦∕它摸摸我的脸∕摸摸我的手,摸摸我的耳朵∕摸着摸着,我就有了醉意∕我就沉醉在她的气息里”;再看看《抽烟的母亲》:“……可我的母亲抽烟啊∕她对我说,儿啊∕你在千里之外的海南∕妈在安徽∕妈想你想得心慌啊∕抽支烟感觉就好一些了∕现在,看到别人抽烟∕我就能听到母亲咳嗽∕咳得我的心一抽一紧”。还有《母亲颂》:“……母亲啊,你胸前的草坡∕曾是我活命的粮仓∕如今已经塌陷、荒芜∕你一生无积蓄∕你就是五个儿女最大的债主”。看到乐冰这几首诗歌,我心有一种难以自控的震撼和疼痛,我与乐冰一样,十八岁从军,远赴雪域高原,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对年迈父母的牵挂与思念难以形容;不懂世事的少年,叛逆狂妄的青年,曾一度给父母找茬挑刺、对着干、暗中使劲,在漂泊中慢慢懂事时,特别自己有了孩子,明白父母多么不易,却已远隔千山万水,蓦然回首,他们已满头白雪、步履蹒跚,寄回去的钱物,他们舍不得花,积攒着,后来又以种种理由还给儿女……,这对异乡游子的心身是怎样的煎熬与折磨?乐冰用他感恩的笔写着这种感受,他不铺张、不张扬,没有太多的华丽和附缀,却让我们在朴素的诗句中生发出悠长的感动,生发出一种来自父母、来自故乡的原生态的道德力量,触动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惆怅、感动,甚至面对故土和亲人的惭愧……。
 
三、他用善良的文字表达人民的心声
 
乐冰诗歌的悲悯情结。文如其人,在乐冰的诗作中,你能感觉到他的善良。当前很多人说诗歌是小众的,但是乐冰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善美,读他的作品,总会被诗句里盈涌出来的爱包围,让我们为之颤抖和感动,从这方面来说诗歌又是大众的,因为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请看乐冰《跪在祖先的坟前》:“……跪在祖先的坟前∕我还能有什么祈求∕除了一颗感恩的心∕我无以表达∥面对死去的人∕我很少流泪∕面对活着的人∕我时常泪水涟涟”。再来看《每一粒米饭都是我的亲人》“……从此,我不敢丢弃一粒米饭∕如果它掉在地上∕我会心疼地捡起∕就像抱起我摔倒的父亲”。
 
我在西藏多年,常看到围着大昭寺、布达拉宫转经、朝拜的教徒,那些步履蹒跚的阿爸阿妈,他们会给一只蚂蚁让路,面对一棵小草不忍心下脚,为一些乞讨者不停地施舍……,这就让我很感动,感动他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弱小的同情与悲悯。乐冰也一样,在他眼里,农民工、清洁工、修理工、残疾人、保姆,用旧的物品、一滴水、一粒米……,他都心怀敬畏,用仰望的目光致敬,用他善良的文字,写时代之痛、写底层之呐喊、写弱势群体之呻吟,再看《赎罪》:“暮色中,我看见那个拾荒人∕把一袋矿泉水瓶子拉回了家∕夜里,他悄悄地死了∕人们把他运到火葬场∕就像运到垃圾处理厂……”一个诗人的精神层次和思想水准的高下,决定了他对生活世界及其存在的判断,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思想,只对于形式、或者说写作技巧地追求,其作品是空虚的,乐冰以他的悲悯之心,写底层、写周围、写左邻右舍、写大街小巷,写他看到的一切。突然想起博尔赫斯的话“诗并不是外来的——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是的,从乐冰的诗里,我找到了在黄土地里把汗水摔成八瓣的父老乡亲,找到了在乌鲁木齐大街小巷寻找挣钱门路的哥哥,找到了被生活累的不到四十岁就停了月经的堂嫂……。我深信读过乐冰诗歌的读者,有与我一样的感觉,一样的痛楚。
 
四、他的诗里饱含着岁月沧桑和世事规律
 
乐冰诗歌的哲理性。读乐冰的诗,在字里行间总是氤氲着一种启发,一种哲理,饱含着岁月沧桑和世事规律,让诗歌美的空间和张力轻轻拉开,比如《土豆》“……土豆是土地的儿女∕因为它生来姓土∕土头土脑,又拙于表达∕仿佛和年少的自己相遇∥可这些年,我脱掉了土豆一样的外衣∕也渐渐地失去了土豆的味道∥还是要修炼得像一只土豆∕让生命像土豆一样饱满、厚实”。再看《隔世的伙伴》:“……美好的生活∕有冷风穿胸,也有人怀抱春风∕奔赴黄泉的路上∕我们终将随一片叶子归去”。我们看到了一种沧桑,一种忧伤,一种无奈,一种坦然,意境悠远又随处可见。读乐冰的诗,有时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茅塞顿开;又像是向一位智者请教,收获累累。
 
纵观乐冰的诗,始终用一个“情”字相连,催生在于激情,成就在于感情,继而永留于情。我一直坚信,麻木、冷漠、颓废是不会产生诗的,最起码不会产生好诗。著名诗人雷抒雁曾说:“质朴真挚是诗歌最高的品格”,从这点上讲,乐冰的诗做了最好的诠释。与他相处的日子里,多次听他说过:“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自然,写读者看得懂的诗歌,才是诚实的写作”。乐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也是大家喜欢他和他的诗的原因吧。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那里干燥、多风、少水,我是多么羡慕水,溪水潺潺、湖水潋滟、海水汹涌,要么给人以宁静,要么给人以激情。乐冰何尝不是南海岸边的浪花,他低吟着、轻唱着,那么执着,用情、用心、用爱。
 
(作者系军旅作家,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甘肃,九十年代入伍进藏,著有《守望香巴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