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写满祝福的经幡(外二首)

郭松2025-05-12 18:17:08

写满祝福的经幡

(外二首)

 

作者:郭松

 

扎西泽仁指着山上的经幡解释说,藏族人家有的不识字,只好请识字的在长布条上写些祝福的经文,五颜六色的长布条在风中哗哗,就像在祈祷。

经幡是藏区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它是那简朴、原始;许多民族的宗教信仰,都需要借助符号跟神交谈,神太高,太威严,人够不着,只好借助符号。

藏族村寨随处可见嘛尼堆,嘛尼杆上挂着写满经文的经幡,我不喜欢寺庙或教堂,不认为那里面有神,神在大自然中,我对经幡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和敬畏。

 

毛驴的挂铃声

 

我的听觉远比视觉灵敏,侧耳细听,隐隐约约听到澜沧江的涛声,乘着掠过幽谷的山风吹到耳边。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霏霏细雨,风声雨声,洒在峡谷的两岸,洒在古树的树梢,多了一分旅忱,一分旅情,一分旅愁。

藏族村寨的风声雨声,夹杂着毛驴的挂铃声,毛驴在厩里吃草,脖子一动,铃就叮当作响,声音很微弱,很低沉。

藏区牧民有用竹或木做铃的,挂在驴的脖子上,发出的声音野性、粗犷,在我的知识中,人类学会冶金远在使用竹或木之后。

挂铃声能告诉牧人驴的方位,还能消减人的单调、枯燥和无聊。人要战胜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战胜精神上的无聊。

 

朝圣的香客

 

藏民的生活,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在他们看来,现世的一切,无非是向来世的过渡,是向来世的付出和准备。

发现几位香客伏在沙砾路上,每个朝圣的姿势,都像在寻找一段祈词,一段铭文,一个可以找到幸福的时刻。

那些香客的眼睛,包含着忧伤和神秘,又似乎感受到神圣的旨意,遗忘了身躯的饥饿和寒冷,朝圣之路从江边逸出一条小路。

他们一边注视着滚滚的江涛,一边似乎被神召唤,偏离了原来的那条路,在一只兀鹰的翅膀下匍匐前行。

 IMG_20240719_17214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