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
作者:郭松
汉字,中华文化的瑰宝,六千多年的历史。汉字如月,既皎洁似银,也朦胧如纱;汉字如画,既浓墨泼洒,也淡笔轻描;汉字如歌,既轻吟浅唱,也黄钟大吕。
汉字之美,美在形体。横似千里阵云,竖如千岁枯藤,撇若陆断犀象,捺犹金刀裂帛,点如高山坠石……横竖撇捺挥洒之际,于笔锋出藏顺逆之间,于墨色浓淡湿枯之间,于线条曲折粗细之间,于结构迎让避就之间,一个个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之汉字跃然纸上。
汉字之美,美在音韵。每个汉字的音,都由声、韵、调构成。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诗皆有音乐性,诗句的音乐性来自汉字的音乐性。正因汉字这独特而迷人的音乐性,在岁月的悠悠长河里,才有了璀璨夺目的唐诗,婉约豪放的宋词,通俗诙谐的元曲……无一不展现音律之美。
汉字之美,美在意境。细品汉字,会感慨汉字意境深远。光是“水”之一物,古人仰观天地、俯察万物,便依中间蜿蜒,傍涓涓溪流之态造“水”,凭大江奔涌之姿造“川”,按清流出山之象造“泉”,循水纹荡漾之象造 “波”,借水势浩渺之象造“海”,缘雨珠下落之象造“滴”,据水积土累之象造“洼”……
汉字之美,美在传说。《淮南子・本经训》描述:“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仓颉有四只眼睛,观察星宿趋势、鸟兽足迹,依形象创文字,开创文明之基。我想,“天雨粟,鬼夜哭”恐怕是求知若渴先民的写照,原本只能口口相传的,突然有了存留和传播,对此,怎能不喜极而泣?“一”画开天,从此,原本微弱的文明火种,在泪光中闪耀、绽放。
汉字之美,美在底蕴。从甲骨文开始,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如先民与神灵沟通的密码,诉说着远古祭祀、战争、农耕等场景。那甲骨文虽简单质朴,却有开天辟地般的意义。金文庄重地铭刻在青铜器上,篆体的规整优美、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灵动流畅、草书的狂放不羁,每种字体都是一部生动的史书。
汉字之美,美在书法。书法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线条与情感交织的舞蹈。书法家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创作出风格各异、形神兼备的作品。程邈的隶书扁阔取势,颜真卿的楷书浑厚遒劲,王羲之的行书飘如游云,怀素的草书瘦劲超逸……书法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使每个汉字都有了灵魂和生命。
自造字之初,先民便将对人世的思考,对后世期盼,编成一个个密码,蕴藏在一个个字符中。一撇一捺,便是一“人”,顶天立地,尽显担当;双木成 “林”,三人为“众”……方正的汉字里,藏着数不胜数的人生哲学,那是我们的老祖先,将大智大慧,凝练于汉字中永恒的智慧结晶,这是汉字的大美,美不可言。
正因为汉字的这些美,它才得以跨越千年,代代传承。何止于汉字本身?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因为这些美,即便历经风霜苦难,却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美,让汉字的魅力和民族的精神,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