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塔尖上的守望

邢云2025-04-17 06:20:39

1


塔尖上的守望

 

邢云(内蒙古)

 

砂砾在大漠里翻涌,风如饥饿的兽,啃噬着时间的棱角。钢铁铸就的信号塔,以锈迹斑斑的身躯,与浩瀚星辰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日影在戈壁的脊梁上熔铸成铁色碑文,月光将塔影淬炼成剪影,这些沉默的信号塔,将身躯楔入大漠戈壁的地平线上,用永恒的姿态对抗着岁月的侵蚀。

 

匆匆而过路人,他们的目光无法承载钢铁之躯的厚重。它既不是胡杨涅槃后的不朽舍利,也不是风沙雕琢的神秘图腾,只是一座钢铁脊梁,撑起微波的精神,静静钉在戈壁干涸的血脉之上。

对于那些栖居在塔尖里的微波人而言,孤独不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一粒饱含希望的种子,在几十米的高空生根发芽,结出晶莹剔透的精神果实。

 

风在塔基处打着旋儿,呜咽着汇聚成时光的漩涡。基层站里的老挂钟,默默吞咽着晨昏交替,齿轮转动间,碾碎的时光粉末簌簌落在泛黄的值班日志里……

当西伯利亚的寒流在铁塔肋间筑巢,微波人用睫毛接住飘落的冰晶,以掌心的温度焐热发射机的静默岁月,那些震颤的电流,沿着钢铁动脉奔涌,将首都的强劲心跳,传递到牧民温暖的毡房;把鲜红的国旗,飘扬在固边的每一寸土地上。

 

烟花绽放的夜晚,值班室的寂静愈发浓稠。

蓝光屏幕前,浮现出一张张年轻却刻满沧桑的脸庞,他们的指纹早已与设备旋钮融为一体,瞳孔里闪烁着跳频的信号。在这没有观众的舞台上,设备的蜂鸣声是永不落幕的赞歌,将几十年的光阴,谱写成循环播放的奉献乐章……

 

当蒙古马的嘶鸣被风揉碎在天际,微波人的靴底早已与大漠紧密相连,他们如同会行走的骆驼刺,将根系深深扎入发射塔的骨髓。

塔尖辐射出的每一道电磁波,都是划破时空的利刃,将青春熬煮成透明的玛瑙,镶嵌在阿拉善版图的每一条毛细血管中。

 

微波信号塔,终将成为比时间更坚韧的存在。

当阿拉善的夜幕如青铜般垂落,那些闪烁的讯号,依然在银河的暗涌中漂浮。

它们是远古游牧部落失落的火种,在永恒的荒原上,燃烧着比恒星更加炽热、更加恒久的温度,诠释着守望的执着、奉献的崇高与微波精神的不朽。


2 

附:简评

邢云的《塔尖上的守望》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构建起充满张力的戈壁图景。

其写作风格极具画面感与象征意味,将大漠风沙、钢铁信号塔、基层微波人熔铸为精神图腾。开篇以“砂砾翻涌”“风如饥饿的兽”营造苍茫孤寂氛围,为信号塔的坚守奠定苍凉底色。

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巧妙将信号塔喻为“与星辰对话”的钢铁脊梁,赋予其超越物质的神性;又以“老挂钟吞咽晨昏”“电流传递心跳”等隐喻,具象化微波人的奉献岁月。拟人化手法贯穿始终,使风、塔、电波皆具情感温度,让孤独转化为希望的种子,设备蜂鸣化作奉献赞歌,形成独特的情感张力。

诗歌在时空交错中推进,从戈壁的日影月光,到烟花夜的值班室,再至银河暗涌中的闪烁讯号,将个体坚守升华为永恒的精神丰碑,以诗性语言深刻诠释了微波精神的崇高与不朽,展现出诗人对平凡岗位的深情礼赞与对坚守信念的哲学思考。

 

文紫菲:著名诗人,诗评家。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