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重庆北碚三章

刘萱2022-09-15 11:12:14

重庆北碚三章

 

作者:刘萱

 

嘉陵江中石

 

  你总是让日月朗照的北碚在浪涛中若隐若现。

  你是凝固的江风,还是记忆的肋骨?沧桑䠀过你的坚韧,日月踩过你的孤独,卢作孚的目光打磨过你的凄冷,如今,在你冰凉的肌肤上,烈日仍然炙烤着一段又一段呻吟的年轮。

  我一直在聆听。

  脚印便是牙印,宁静是你的丰满。当我再次走近你,昔日的浊浪正拍岸那些闲散的正午。

  挺立起来吧,你这躺了万年的金刀峡!

  一个声音在回荡。

 

巴山夜雨

 

  那一天,一个千年的徘徊在吴道子的画卷中游历,画风在温塘峡被永不沉没的艳阳悠久地照耀。

  忽听得,嘉陵江边拉纤的汉子喊出滴血的残阳,号子声由远而近。极目眺望,这人世间的别离,却总是由近而远,直到失声。

  游进梦境的巴山啊,为何游不出亿年前碰落的那一场天上的夜雨?

  ……

 

缙云山狮子峰

 

  你一直在斜阳中涂抹我不愿离去的青春,翠绿而不娇嫩。那一年,雪后的缙云山。

  那一月,喘息的黄昏雾。

  那一夜,诗句摔倒在烛光中……

  当黄桷树香气四溢的时候,山顶葱笼的时辰挂满星星滴落的忧愁。

  你的魂灵一直在沿阶而上

  ……


史映红微诗评(之十六)

 

山叫巴山,或者北碚

——浅析刘萱诗作《重庆北碚三章》

 

作者:史映红

 

——浅析《嘉陵江中石头》

 

  接到本周“雪域萱歌”读诗平台、刘萱诗作《重庆北碚三章》微诗评写作任务的同时,还收到刘萱发来的微信:“这次重庆缙云山的山火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着我这个毕业于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的西南大学学子的心,拟于本周推送这首诗,以表我对重庆和美丽北碚、缙云山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看到这些文字,我内心是感动的。诗人刘萱从西南大学毕业已经多年了,但是青春时光、校园生活、山城重庆的点点滴滴却永久铭刻在她的记忆里,像她魂牵梦绕的家乡一样,始终存放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还有,在扑灭缙云山山火的战役中,无数的逆行者,克服天气炎热、山路崎岖、山势险峻等诸多困难,扑向熊熊燃烧的山火,扑向为所欲为的火魔,扑向肆无忌惮的火苗,不分昼夜、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地战斗的场景。绝大多数人是志愿者,可谓出人出钱出力。有一个叫龙麻子的大男孩尤其让人难忘,运送救灾物资、消防器械的匆忙,骑行在山路上的艰险,奋不顾身的姿势、筋疲力尽的挣扎……这个时候,很多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员的自豪感、凝聚力、向心力就被激活了,并产生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火魔,掐熄了山火。

  返回到作品《嘉陵江中石》,“浪涛中若隐若现的江中石”,水流中影影绰绰的“江中石”,琴弦一样在水流中放声歌唱的“江中石”,既是“凝固的江风”,还“是记忆的肋骨”。“亿万年的卢作孚的目光打磨过你的凄冷”。这样的文字,这种通过诗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视频一样的片段,形象逼真,生动活泛,充溢着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峥嵘感;荡漾着一种空间上的悲壮感、隐忍感。

  “当我再次走近你,昔日的浊浪正拍岸那些闲散的正午”。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文雅顺从、兼容包蓄,水的低调隐忍、含垢忍辱。而“江中石”没有随波逐流、与世浮沉,没有澜倒波随、随身附和;而是强劲地站着,坚韧地挺着,“江中石”,是谁给了你静思冥想的定力?又是谁给了你承受击打的勇气?

  “挺立起来吧,你这躺了万年的金刀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在思想和精神上永葆内心的乐观豁达、坦然豪放;永葆行动和干劲上的不屈不挠,愈挫愈勇。

  这首作品素雅质朴,干净清冽;既像是抒情又像是言志,诗人面对具体物象而萌生的智慧与通悟,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

 

——浅析《巴山夜雨》

 

  看到《巴山夜雨》这首散文诗,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也想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还想起贵州已故诗人廖弓弦的一首《望烟雨》:“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派淡墨画”。不管是《巴山夜雨》里“徘徊在吴道子的画卷中”,还是徜徉在“山寨一派淡墨画”里,总之,巴山夜雨是美丽的,惬意的,让人难忘的,丝丝甘霖,似雾像云,缕缕晶莹,无穷无尽。诗人写出了巴山夜雨的灵秀美、动态美;诗蕴与诗意呈现得很静、很轻、很柔和。

  “听得、拉纤、喊出滴血的残阳、别离、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直到失声”等词句使用,诗人直接呈送给我们一个逼真的画卷,或者说场景,弯腰屈膝的汉子,背色如铜的汉子,绑在纤绳尽头的汉子,号子声里“喊出滴血的残阳”的汉子,沿江而动,逆江而行。纤绳的那头,是船、是命运、是生活、还是厚重的历史?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兄长,谁的父亲?他们的面庞、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姿势、他们的号子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他们来自哪里?去了哪里?

  刘萱的这几句诗,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现实生活的负重感、压迫感;一种时空上的迷茫感、沧桑感。突然想起爱默生在《超越灵魂》里的一句话:“我们的生命连续不断,又各自独立,细微而又渺小。而人的内心却是整个灵魂;明智之静默,宇宙之绝美,世界万物每一部分,每一微尘都与永恒有关”,比如巴山夜雨,比如嘉陵“江中石”,比如“喊出滴血的残阳”的声音。

 

——浅析《缙云山狮子峰》

 

  “你一直在斜阳中涂抹我不愿离去的青春,翠绿而不娇嫩”,是的,多年前,每每在斜阳之下,总有三三两两的青年学子、韶光青春,徜徉在缙云山葱茏的翠绿中,谈未来、谈理想、谈抱负、谈北岛顾城舒婷,再相互背诵前几天写成的诗行……缙云山还在,年年依旧“翠绿而不娇嫩”,但当初的风华少年、莘莘学子早已各奔东西,劳燕分飞,飞翔在异乡的天空。

  “那一年,雪后的缙云山/那一月,喘息的黄昏雾/那一夜,诗句摔倒在烛光中……”排比句式的接连使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缙云山、黄昏雾、烛光中”等词汇交织。能强烈感受到诗人刘萱对青春时光的追逐,对校园岁月的寻觅,对已逝光阴或时空的诘问。细品慢嚼,有一种高天无痕、江野辽阔的高洁感;有一种沉静庄重、圣音威严的醇厚感。

  “当黄桷树香气四溢的时候,山顶葱茏的时辰挂满星星滴落的忧愁”。这两句诗意蕴悠远,诗意绵长,给读者一种余味无穷、余音缭绕的感觉。

  正如我在北方秋天的早晨写这个拙评的时候,缙云山的火魔虽然已经被降伏了,而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救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逆行的背影、冲锋的姿势、奋不顾身的英姿一直在我眼前晃动、跑动、来回穿梭;而灾区各族人民的疼痛与呼喊,泪水与滚石,陡然增加了我的悲凉和感慨。

  诗人刘萱这种因时因事因势一气呵成的诗行,显得真实真挚真诚,让读者可悟可触可感。我们感谢她。


  作者简介: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