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乡亲们喜欢房前屋后的种些果树和竹子。一可以美化环境,调节心情。二方便采食和取用。孩子们在果树下玩耍,还会爬上树去。到了六、七月,便翘首以盼。果实熟了,摘些桃啊李的,兜着跑回家。给爷爷奶奶吃、给爸爸妈妈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将最大、最熟的果子塞给我。我看见他们眼睛里含着微笑,含着幸福和温暖。
竹子常年绿着,风吹过竹林,唰唰地响。逢几场雨,竹笋就赶趟儿似的冒。有的竹笋苗条,如尖竹笋。有的竹笋墩胖,如龙竹笋。竹笋这儿一棵,那儿一丛,怎么掰也掰不完。我家门前有一排苦竹,因为那里土肥,潮湿,每年竹们都会拼命地生长,窜成林。父亲会阻止它们窜到院子里来,嫩嫩的笋儿便成了桌子上的一道菜。虽然有点苦,却另有一番滋味。在清晨或者傍晚,葱茏的竹稍,伴随微风轻轻地舞。三伯家旁边有片十亩多的刺竹林,那里百鸟争鸣、竹声哗哗。到里面听鸟唱歌,听风吹竹林的响声,看竹林里的蚂蚁搬家和花角牛(全身以黑色为主,杂有小白点,触角长六、七厘米,上面长有小白环,很漂亮。不知道学名叫什么,我们这里都叫它花角牛。百度了一下,属鞘翅目叶甲总科,通称天牛。)打架,捡竹壳用来折叠成小方盒等等,都是我们最大的乐。
竹子的功用实在太多,它是什么时候成为人类亲密的伙伴?我不知道。竹,文人雅士最爱吟咏、绘画了。从古至今,有关它的诗词歌赋、画、及典故,简直数不胜数啊。竹的精神、竹的气节、竹的魅力等等,和人的情丝情感相融,最终升华成华夏民族宝贵的竹文化。
在农村,竹除了笋可以吃以外,最大的功用便是用来编制各种家什了。头上戴的篾帽(斗笠),煮饭用的甑盖、甑底,做农活用的篻箕、簸箕、竹篮子、竹挑箩,堂屋里摆着的竹凳、竹椅,还有吃饭用的竹筷,剔牙用的竹签,烧烤用的竹棍,哪样不是用竹子做的呢?在西双版纳,那精致的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文山广南,美丽的壮家妇女肩挑一对竹篓,迈着碎步走在田埂上,不是仙女胜似仙女啊。
在所有的竹制品中,我最喜欢的要数篾箍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小的篾箍里,箍着的是爱,是温暖。我的家乡海拔高,出了名的冷,一到冬天,上了年纪的老人便离不开烘笼。这里的烘笼像工艺品,很漂亮。它有脚,脚的上端箍个小盆,中间篾箍膨开,上面收口,有提,一整个灯笼的样。烘笼,它把温暖箍在了盆里,帮助人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在农村,有百岁老人走了,办完事后,许多碗会不翼而飞。主人家也不会怪罪谁,还笑呵呵的。参加百岁老人“喜丧”带回来的碗,叫“寿碗”,据说使用它,可以消灾避难,长命百岁呢。因为珍贵,长辈便会用最好的竹篾,编个篾碗箍,把“寿碗”箍起来。我想,这是箍住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羡慕和向往,箍住对生命的敬畏和留恋吧。对于那些容易破碎而又艰贵的物品,长辈也会编个篾箍把它箍住。比如暖水瓶、花瓶、酒坛等。甚至连喝茶的玻璃杯也会编个箍箍套住它。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到手机、电视、电脑、冰箱进入千家万户,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党的政策好啊!人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现如今,物质极其丰富,碗啊、水杯啊、暖水瓶啊等不再是稀缺的东西了。篾箍箍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土不溜秋地跑了,再也看不见它的踪影。可是,当我们想起篾箍箍,我们就会想到箍在里面的爱和温暖。篾箍箍,它箍住我们的,是一代代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