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今诗人应向阮章竞学习什么?

王晓波2014-11-07 10:35:41
今诗人应向阮章竞学习什么?

                                                 王晓波
 
       今年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阮章竞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文化界陆续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中山市沙溪作为阮章竞先生的故乡,在其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山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市文联、沙溪镇政府联合主办首届中国“阮章竞诗歌奖”。新闻记者在对话阮章竞女儿阮援朝时,阮援朝说:“希望这个奖项评比的标准,要尊重父亲诗歌的理念,要注重诗歌与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幸福的结合,而不是重视个人的痛苦、流泪、彷徨、不知所措、找不着方向,我觉得那不是阮章竞。”她还真诚地说:民族化诗歌才胜任“阮章竞奖”。
       阮章竞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著作有诗歌、长篇小说、话剧剧本、歌舞剧剧本、纪事文学和绘画等,他最为显著的成绩是他的诗歌创作。他出版的诗集有《霓虹集》、《迎春桔颂》、《勘探者之歌》、《四月的哈瓦那》、《阮章竞诗选》、《漫漫幽林路》、《边关明月胡杨泪》、《夏雨秋风录》、《三百里西江路》等等。他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观点的积极拥护者和实践者。1949年,阮章竞创作发表了长篇叙事诗《漳河水》,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漳河水》采用了多种山西民歌的形式,在保留了民歌的山野风姿的同时,又具有古诗蕴藉含蓄的韵味,全诗节奏感强,能诵能唱,很容易流传。该诗中,许多比兴手法的使用,使得诗的形象丰满,而且抒情意味浓厚。在诗歌形式、结构、语言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1956年,他创作了童话诗《金色的海螺》。这是他的又一代表作。该诗采用现代格律诗体写成,格律严整,一气呵成,既简单明快,又含蓄耐读。我们纵观诗人阮章竞数十年的新诗创作,他的新诗,融合着古典诗歌、民间歌谣的韵律。阮章竞创作的成功,其最大特点是他的诗歌坚持诗歌民族化。
       诗歌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我国,诗歌,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自古至今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珍贵记忆。中国是世界上诗歌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但是现代新诗的诞生却不足百年。我国诗歌文化历史悠久,自诗经至楚辞,而古风,而近体律诗,和新诗。现代新诗不讲格律,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
        可是,当今许多诗人在现代新诗的创作中,在抛弃古典格律的同时,对西方诗学过于顶礼膜拜,其实,从国外学过来的东西,只是一种模仿。创新和模仿,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近年,许多“诗人”鼓吹横的移植,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一句简单的诗句,往往数十字,却沾沾自喜,让人不是“琅琅上口”,而是“拖泥带水”,不知所云。需知汉语的基本单位是字,由字组成词组,再组合成句子;而英语等别国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且有多义性,由词组合成句子,诗句译成汉语,无可避免地冗长,缺少意象和韵律,这些都是翻译的不足之处。但一些“诗人”却照搬别人的文学模式,这种舍本求末、盲目崇拜的结果便是“诗歌”远离读者。那些“先锋”诗歌,与其说是诗,倒不如说是分行的散文、杂文和谜语。现代汉语是一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语言,文化滋养文学,现代新诗应汲取古今中外精华,要把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融入到诗歌艺术之中。诗人阮章竞的最大成功,是他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向古典诗歌学习,并使之与民歌融为一体。向诗人阮章竞学习,坚持诗歌民族化,这是新诗创新探索的路径之一。 

(原载:2014年9月18日《南方日报》“文苑”副刊,本文责编:陈美华。作家网编辑安琪选入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