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父亲的手艺

江筱非2014-11-05 08:30:50
 父亲没读过书,也没学过什么手艺。父亲能编出一手漂亮的竹艺,但父亲不是手艺人,终究不能像手艺人一样,上门给别人编竹器,收工钱。
 父亲能编出来的竹器品种很多,菜篮,花篮,麻篮,米筛,巴斗,斗笠……,凡是农家要用到的竹器,父亲几乎都会编。
 父亲编出来的竹艺产品,精美耐用,直横五六里村庄,几乎每家都用过父亲编的竹器。
 父亲不是靠编竹器谋生,找父亲编竹篮的,不要给工钱,也不需要供饭,大多时候是送来一棵桂竹,父亲利用歇工或晚上的时间给人家编起来,父亲给个准确时间,隔天来取篮子的时候,客气就带一包春秋香烟父亲就高兴得不得了。父亲不喝酒,只嗜好香烟。
 父亲几乎一有闲都是给别人编竹器,父亲是穷苦惯了的人,找父亲编竹器的,父亲从来不拒绝,都用心的编出别人爱不释手的竹器。
 编竹器是很细致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剖篾,到编织,有一点粗心,编出来的竹艺产品耐用度和美观度都会受到影响。
 父亲编竹艺讲究篾剖得细和薄,在整过编制过程中,剖篾的功夫是最多的。一节桂竹,父亲三两刀将其剖成竹条儿,靠一双嘴唇能将竹条儿掀成几百片细柔的竹篾,说是刀剖,实际是用嘴唇撕。父亲一手握着篾刀,将竹篾一侧按在食指,另一侧舔在嘴唇里,身体稍微后仰,竹篾便噼噼啪啪的分开,一根竹条父亲能剖出几层甚至几十层,拿在手上像挂面一样柔和。
 我们农村有专门做竹器的篾匠师傅,篾匠一般只会剖毛竹,毛竹性绵,用毛竹篾编制竹器。桂竹性脆,大多数篾匠都不编不好,剖出像父亲那样薄的桂竹篾,他们要用专门剖篾的剖篾器,剖出来的篾,竹节会有毛孔,厚薄也不均匀。用毛竹编制竹器父亲一律拒绝,毛竹一般用来编制箩筐,稻栅等粗重农具,这类东西,父亲说,是篾匠师傅的事。
 哪家请来篾匠师傅,看到父亲编的竹艺,也会找个空闲过来讨教讨教,切磋剖篾的技巧,那些竹子只有在父亲手里无比听话,到了师傅那儿,一剖就断,竹节又硬又脆。我问:那些篾匠师傅也欣赏你,为什么你不跟他们一样上门给别人编竹器,有吃的,有烟抽,还有工钱。父亲说:人家是拜过师的,做手艺各行都有各行的规矩。
 哪家的箩筐要是坏了口,漏了底,父亲也给别人修修,经父亲一修,那些竹器都会脱胎换骨,不仅好看,更会耐用。
 编竹器也不容易,编得好,也是技术,每一种竹器的花艺都不一样,一匹篾在几百根篾头里穿梭,错了一道花,下一道程序就进行不了。父亲说:编竹艺产品,篾剖得匀编出来的竹器就不容易变形,编织得紧,篾片与篾片之间间隙越小,编出来的竹器使用时就不易松动,不容易断篾,经久耐用。
 父亲自己编得好,并不许我们小孩子碰竹篾,他视竹如命。别人需要一个竹篮,他用一根桂竹就够了,他绝不要别人带两根竹子来。别人多带来了竹子,他一定会编出另外一样竹艺品给别人带上,比如:小挎篮,小筛箩等。小巧玲珑,谁见了都不舍得丢下。我们小孩子要是弄断父亲剖的一片竹篾,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挖了父亲的祖坟,让他暴跳如雷。
 父亲也有时候被别人请回家去做手艺,哪家闺女出嫁,满月的时候,娘家要送一个麻篮(用来装裁衣、缝补的剪刀,针线等),这麻篮小巧精致,还要编出色彩花样,带有“喜”字、“寿”字,几乎没有人会,父亲会。父亲做得极认真,一只麻篮编成,一般都能用个十几两十年之久。父亲不收工钱,别人会给我们家送来一串粽子,江北姑娘满月,会裹粽子压亲。能获得这样一串粽子,是无比荣幸的。
 我本家堂叔中有做理发师傅的,他装剃头剪、刀的小挎篮就是我父亲给编的,堂叔用桐油油过,至今完好无损,精巧光润。我父亲去世都二十五年了,堂叔不知道是之前哪一年请父亲编的,堂叔现在还给乡下老年人剃头,每每提到竹篮,都感叹不已:现在哪有人编出这么好的篮子来。大概这时候乡亲们才掂念起我父亲。
 以前农家用的瓦缸,木盆什么的,经常碰触,容易开裂,总要给口和底上个箍,铁箍容易锈蚀腐烂,不牢靠,不经久,父亲拿来篾刀,半爿竹子,一刻功夫就可以编一个花箍,套在缸口,或者盆底上,美观耐用,不松散,直到盆破缸碎,篾箍几乎都是完好的,这也是父亲的独家手艺。
 父亲做了一辈子竹艺,可是从来没有人称呼父亲“师傅”,请父亲做事的人,都称呼“老忠”。老忠,给我编个篮子。父亲笑呵呵的答应:欸,欸!老忠不是父亲的名字,老实忠厚的意思吧,也许是对父亲手艺的至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