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沾染了岁月尘土,焕发旧时气息的小说。精致古朴的封面,华丽的内容。像是一张张光影重叠的黑白照片,娓娓道来,一场繁华旧梦。梦中蝴蝶翩跹,流光溢满,岁月缓缓流淌。王琦瑶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少女时代。无数的光影定格在时间中,凝固。凝固了的东西,是一去不复返,抑或者记忆永存的抉择。
而所谓的苍茫人世生之景象,乱世之流离,都同这场安然的海上繁花梦无关。
可是梦终归是梦,终归要醒来,醒来于寂寥静默里,看尽寒塘雁迹,雪后飞鸿浅印雪泥的指爪, 群芳凋过的狼籍残红,和楚天晚景后的零乱疏红。
整个故事的基调是隐隐的悲怆。所有同时光有关的故事都不可避免地走向隐忍的结局,因为时光总是把所有的人与事割裂成碎片,不复最初的模样。而一切与时间有关的东西,总是直指人生悲剧性的东西。其中有虚无,有时间的瞬逝和不可逆,有破碎的痛感,有愁人的美丽。正如同王安忆在书中所写:“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一说。”
最初的王琦瑶是素净淡雅,烂漫如繁花;后为雍容华贵的妖娆,流美人世;最终伴着繁华事散逐香尘,也杳无声息地消逝。而后,斑驳的岁月依旧如常,上海的弄堂里,阳光还是以某种融融暖暖的方式斜射在每一个路人身上。而王琦瑶同程先生初识的古老日子,也伴着故事的结局,幻化为残山剩水,隐灭于虚无。“鸽子从它们的巢里弹射上天空时,在她的窗帘上掠过矫健的身影。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这是怎样温婉而哀伤的笔触。故事归于支离破碎,而破灭里的美丽,恰如沈从文所说,“美丽总是愁人的。”
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两座城市,变换着出现。一个上海,灯火繁盛;一个苏州,淡然静默。书中的上海是初登舞台的演员,盛极一时,大红大紫。这红里弥漫的是傲骨,这紫里渲染的是高挑。以至于行走在大街小弄里的人们也是趾高气扬,仿佛也沾染了城市的高傲气息。呼吸着一个城市的空气,骨子里也该有这座城池的血脉和骨髓吧。毕竟两者息息相关。
遗失了的繁华旧梦。长恨歌。捉摸不定的文字。弄堂和淮海路交错出的不凡情节。当然还有苏州的画卷。只是小上海、大苏州的年代已然过去了。再美的古楼亭台花阁暗柳也明媚不过一段歌舞升平和灯红酒绿。苏州,那个焕发着锦绣和花柳的撩人气息的城市终究成了故事的配角。是王琦瑶的祖母生活的地方。是她逃离噪杂首先坐上火车驶往的地方。却不是她素年青春妖娆的地方。不是她盛开之后归于枯萎将一生埋葬的地方。苏州于它,只是一个短暂的注脚。看得见开始,没有结局。
王琦瑶,那段光阴交错的繁华掠影站在你身后。那个歌舞升平的喧哗城池站在你身后。那个被你遗忘的人站在你身后。而你只是在年年开落的夹竹桃间苍老了自己。 蝴蝶翩跹,夹竹开落,置身旧上海的繁华魅影中,孤独的身影依然无处逃遁,只因你,消逝了的青春,飞逝了的时间。
长恨歌未央,世人独自彷徨。弄堂、流言、闺阁、鸽子、邬桥 ,以及一切的一切,就让它们成为世道变化中岿然不动的明证,证明存在过的王琦瑶,和她的繁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