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阮仪三励兵秣马 不惜千里为国都

花语2014-09-11 21:02:20
阮仪三励兵秣马 不惜千里为国都 
---国都建设(集团)襄垣项目考察记

花语
 
6月30日,山西长治襄垣县上寺南路的古道上,走来一列特殊的人群。他们从襄垣县委县政府的专车上走下来,手拿相机、身背勘测仪,略带京味的普通话里,夹杂着耳哝软语的上海腔。原来,他们是以襄垣县委县政府为核心的,国都建设(集团)襄垣项目考察团的成员!国都建设(集团)以投资公司经理肖薇、山西分公司总经理申坤为代表,率领国都集团法务部、企管部相关人员从北京出发;国都建设聘请的专家团队,以“古城卫士”阮仪三教授(博导、国内古建权威人士)为首的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主任、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等8人组成,专程从上海远道而来!在襄垣县委县政府,县文物局的带领下,考察团对襄垣县主城区的古街古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短短的两天内,考察团先后对昭泽王庙、崇福寺、关岳庙、明城墙遗址、永惠桥,五龙庙、文庙、城隍庙等古迹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勘测。
 
襄垣县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地区,在1160平方公里内,共有古建筑285个,其中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6个,省级的有2个,市级的有30个,县级的247个。最早始建于金代的永惠桥,跨越千年,桥身几经修补依然稳固,镌刻在桥身的人物花卉刀工精美,栩栩如生。离之不远的五龙庙,和昭泽寺、永惠桥、文庙一样,同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甘水河北岸,北关村路南。看似破败不堪的院落,却藏着唐代的柱础,元代的大殿,清代的厢房,在大殿的墙身,还分别镶嵌着四块隶属于元代和明代的石碑,碑身记载着五龙庙的修缮历史和兴衰变迁。从唐代至今,五龙庙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七个朝代,置身其中,大有身着现代服,玩了一把穿越的感觉,恍惚间,武则天和李清照仿佛同时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跨越了千年的古庙,却在坍塌与挺立之间让我们的"古城卫士”阮仪三和同行百感交集,纠结万分!更滑稽的是,在门廊右侧与牌匾相对的青砖墙面上,赫然写着“铁匠铺”三个黑字! 毋庸置疑,在历史的变迁中,曾经香火鼎盛的五龙庙,一度被挪作它用,摇身,变成了打铁之地! 
 
无独有偶,据文物局的程主任介绍,在买粮凭票的年代,昭泽王庙是曾经的襄垣县粮食局办公室,关岳庙是曾经卖粮的粮店,五龙庙是曾经的粮食局存放粮食的仓库,在风雨飘摇的"破四旧年代",它们之所以能幸免于“打砸”,幸免于“拆”,完全是因为与粮食有"染"!而保存基本完好的文庙和城隍庙,完全归功于它们,一个"被开发"成了襄垣县二中,一个"被开发"成了襄垣县二小!滑稽的历史,造就了滑稽的现实!从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飘出的麦香和历史的读书声,让我们在庆幸之余,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正本清源,如何让这些文物焕发它们应有的光彩,恢复它们本来的模样!?
 
恢复名城古迹,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在第二天县政府组织的研讨会上,县人大主任刘春雷就古城襄垣的开发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设想,他指出襄垣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要了解周边郊县特色,依托上党文化,打造襄垣历史文化名城,并建议将上寺南路命名为“拐角街”;而打造过丽江、平遥、周庄、乌镇、西塘、同里、台儿庄等古镇的阮仪三教授指出,襄垣的国宝级文物量多、质高,毁坏度也高,修复不可能一气呵成,要在保证原工艺、原材料、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古代智慧,返朴归真!    
 
研讨会上,阮教授神色凝重,他说襄垣的古迹很多,元代古寺比比皆是,但保存状况很差,已经到了重危、重症、不修即垮的地步,并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建议!
 
踏着七月的躁热,阮仪三教授于当曰下午飞回上海,他转身而去的背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让大家深深思考:“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如何给古镇穿靴戴帽,改头换面,打造襄垣历史文化古镇,任重道远!国度建设(集团)作为文物修缮一级资质的企业,愿与地方政府合理打造襄垣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巨大的贡献。
 
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自1997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实现了从”专业化施工”、到”一级承包总序列”、再到”集团化经营”的三大跨越!现如今的国都集团除开拓了海外市场,还在天津、吉林、新疆、重庆等地建立了三十几个分公司和办事机构。十几年来,国都集团铸造的精品工程,多次获省优部优国优,现如今,年轻的国都集团正迈着稳健的步伐,着眼于古建市场的开发,愿襄垣的大地上,国都之花开出“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