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呀漂,漂到景德镇
傅玉丽2014-09-02 11:42:08
《漂呀漂,漂到景德镇》
傅玉丽
都知道北漂、广漂,而今年以来,景德镇推出了一个新词――景漂。指那些因为陶瓷,漂来漂去的一帮人,他们或依靠陶瓷生活、或为陶瓷艺术而来,组成的一支特殊的队伍。
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新平治陶,始于汉世”。新平就是现在的景德镇,但真正兴起是宋代之后。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到了宋代,由于战乱,北方陶工、陶厂南迁。他们与本地陶工交流,相互切磋,两相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自从那时候这个叫昌南的小镇,因为瓷器受到皇上赐封成为景德镇后,它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此做陶瓷,“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句史书上的话,不仅说明了当时景德镇的情况,现在也如此。如果算为景漂的话,他们是最大的群体。
在景德镇,如遇到大学生模样的人,不用多问,百分之八十一定出自两所大学,一是世界第二,中国唯一的一座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二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这两所大学专业均与陶瓷相关,想要学习陶瓷的青年学子必得到这儿深造。这也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络绎不绝地涌来。他们有的毕业留了下来,从事的都是与陶瓷有关的工作,或进行陶瓷艺术创作,也成为了景漂的一大来源.
走在小镇的街头,随处可见标有“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称谓的作品,配以大师的照片与简介,赫然立于街边、店前。他们的作品价格高低不一,而这类”大师”也是鱼龙混杂.一般人难以辩明。但细细看去,外地人真多,打听一下还可以听到种种传说。比如某北方画家退休后,无意间到了这里游玩,看到陶瓷时,突然被吸引,爱上了陶瓷,就在此不走了。他把几十年平面绘画的技术运用到陶瓷上,认真学习陶瓷绘画,成为了大师。而某外地画家在北京漂了几年,毫无建树,几乎绝望之时,到了景德镇,竟出现了奇迹――五年之后,也成了大师,赚了个盆满钵满……
我的房东说起她的前房客,是这样说的——他是北京的画家.一年只来一次,一次住一个月左右就走。这些人的来来往往,都与陶瓷相关,成为景漂的一大类。
因为从明朝开始,皇帝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专门为皇家生产瓷器,还派来了督陶官,此后几百年一直如此。景德镇在挖掘当地历史时,把曾在此处担任督陶官的外地人,都算作了景漂。因为他们不仅来自外地,督促管理陶瓷生产,有的还亲自学习、亲身实践,掌握了陶瓷的制作工艺,也成了陶瓷内行。比如清代的唐英,他曾编出了《陶冶图》、《陶成纪事〉〉等书,对陶瓷研究造诣颇深。
因为陶瓷,景德镇成为世界上唯一因陶瓷而得名的地方。也因为陶瓷,它从原来浮梁县的一个镇,实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身——自己成为了市,浮梁倒成为了它的一个县。虽为行政设置上的变化,却也说明了陶瓷的魅力和影响。所以郭沫若当年题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到今天,对于景德镇周围县市的人而言,到这儿在陶瓷行业打工,仍是首选。
破旧的街道、混乱的交通,刚到景德镇的人会瞠目结舌。但道旁边映入眼帘的陶瓷灯柱又十分醒目。青花图案,白底蓝花,带来了一丝丝雅致。几个交通转盘枢纽处,均有与陶瓷相关的雕塑,火炬、窑炉……在一公园边上,我还看见一条长长的陶瓷龙,白天是蓝色,晚上会发出光亮。进入景德镇,满眼的陶瓷用品和陶瓷店铺: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陶瓷博物馆、景翰陶瓷城、陶瓷古玩市场等等,全是陶瓷用品和艺术品聚焦地。听说周末和晚上还有专门的学生和陶瓷爱好者的交流的地方。现在当地又提出了创意陶瓷的说法,为景漂们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去澡堂洗澡时,遇到过一个女孩,个子身材都不像本地人。一问,是来自北京的陶院学生。我是因为想学陶瓷才来的,她说自己以后可能会留下来,因为这儿有陶瓷,生活成本低;而我认识的小英姑娘就来自鄱阳,是边上的一个县。当年她和一帮同学从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陶瓷设计工作。
这里只要还有陶瓷,就不会没有工作,她这样说。来自云南的小伙子小陈,从高专毕业也走上了陶瓷制作之路,已经在景德镇安家了。说起来景德镇因为瓷器而出名,而奇怪的是,现在从事这一行业的本地人并不多,几乎全是外地人。都昌、鄱阳、九江……还有外省。现在不少的外国陶艺家也出现在景德镇,也成为景漂一族。
《我在景德镇等你》,从南昌进入景德镇时,我见过一块宣传牌,上面的这句话印象很深。后来知道这是首歌。就想,这是否唱的是景漂呢?!或者说,有了景漂才有此歌呢?!虽不能完全对应,感觉倒也有几分关系。
面对这些从事陶瓷工作的人、学习陶瓷知识的学生、进行陶瓷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陶瓷艺术爱好者,让人感觉到水、火、泥成就神奇的陶瓷,而陶瓷又成就了这个叫景漂的一族,也为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