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思念的云朵停在故乡

尹建国2014-09-02 09:21:07
 “村头飘荡着炊烟,田里翻卷着稻浪,故乡,故乡,仍是我心中模样。走遍了天下的路,最亲的还是故乡;喝遍了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每当听到这首《故乡行》的歌曲时,便有情感的潮水轻轻拍打着心的堤岸,勾起了我的乡愁,想起了我的故乡——高桥。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故乡,在山的那一端,水的那一端,但隔着千山万水,万水千山,仿佛冥冥中有一根柔韧而绵长的线,一头连着故乡,一头紧紧牵着游子的心。 
 我的故乡高桥,位于新宁县西北部,距世界自然遗产地崀山30余公里。它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在山的怀抱里,乡亲们祖祖辈辈开山、利水、耕种、生息,衍生出这一派生灵。 
 为何叫高桥?高桥有多高?小时候听奶奶说,某年正月十五耍龙灯,由于看的人太多太挤,过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的帽子被挤脱掉下桥,飘飘悠悠直到五月端午才恰好落到经过的龙船上。故名高桥,寓意桥高。长大后才明白,这只是一个引发无限遐想的民间传说而己。现实中那座名叫“高桥”的桥,仅仅是一座建有木结构桥亭的小石拱桥,如今与苍古的河边老街一同垂垂老去,热闹不再,喧哗不再,远远望去,像一位迟暮的老者,再难寻觅昔日的风华。 
 但小桥却颇有些年代,桥面青石板铺就,桥亭饱经沧桑,扶栏上满是刀砍虫蛀、风吹火烧的印记。桥亭中间板壁上镶嵌着一个烟火缭绕的神龛,神龛正中端坐的是红面长髯的关公,两旁一边站着替关公掮着青龙偃月刀的周沧,另一边站着关兴。神龛两侧写着一副对联:“为社稷桃园三结义,义出心灵美德不泯;图安帮为民屡立功,功在黎庶佑迪后人。”表达着人们的敬仰之情,和对后辈的勉励之意。 
 与桥相连的就是高桥河边老街。说是街,其实只是一条窄窄的巷道,苍凉的石板路、衰残的屋檐……古意幽幽,古风漫漫,置身其中,对话近在咫尺的宁静悠闲,仿佛心也是醉的。而那些后来建造的楼房,夹杂在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之间,又将人拉回高速发展的现实之中。老街两边古老的商铺犹在,而修了新的街道后,这些老铺好似解甲归田的将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排排椽木的柜台历尽世事浮华,似乎在向路人证明当年商贾如云的市井繁华景象。老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路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地下冒了出来。老屋前,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纳鞋底,丝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犹如白描的电影镜头。 
 老街后面不远处的旧街,曾经是连接新宁县城到邵阳市的交通要道,从我记事起,直到前几年,它一直都是家乡的集贸中心,繁华了近五十年。记得小时候,每逢赶集的日子或年节,各条乡道上人流不绝,纷纷汇集到这里。那时候我常央求母亲带我上街,看看林立的商铺,看看熙攘的人潮,什么都不买,小小的心都是满足的、雀跃的了。世事更叠,这条街也历经风霜,由最初的黄泥路变成铺沙路,再变成沥青路,最后变成现在的水泥路面,可谓见证了高桥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虽然新街商贸渐成规模,但它两旁的商铺仍生意兴隆。 
 发展注定着新旧更替,前几年,公路改道,旧街的后面不远处又建成了一条更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新街,新街两旁高标准规划耸立着连成线的四至五层的楼房。在新街的后面,连片的良田沃土成规格方块,田垄中的阡陌如棋盘井然。那蜿蜒绕来之溪水如仙女拂袖,日出之时裹金卷银……还有那村子周围的果树林、山塘、烟田、植物菜蔬、瓦屋新舍,灿然的突露出这里的子民们生活已今非昔比。  
 虽时过境迁,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已使山村换了模样,但记忆却像一幅幅山水画,映在我的脑海里,永远也抹不去。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为了心中的梦想如今我已离开了故乡。但浓浓的乡愁,时常让我夜不能寐。在异乡的梦境里,总有故乡和亲人,有那广阔的山野、小河、老街频频出现。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家乡党委、政府以“烤烟兴镇、项目强镇”为总体发展思路,带领全镇群众着力发展烤烟等支柱产业,跻身湖南省四大产烟乡镇之列,同时通过文明创建荣获“全国文明村镇”殊荣,乡镇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百姓生活得到空前改善…… 
 昨夜,我又梦到了故乡。梦见自己坐在田埂上,周边有水田,有菜地,一对鸟儿从田垄边的竹林中飞了过来,落在菜地里,悠闲地觅食。此时,竹林旁的屋顶上升起了缕缕炊烟,霞光中牧童横坐牛背缓缓归家……眼前多姿多彩的图画,那么美丽,那么生动,那么温馨。朦胧中,我又闻到了泥土和花草混合的清芬,闻到了袅袅饭香;又听到了庄稼叶脉流淌和茎干拔节的声音,听到了母亲的声声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