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书太重了,因为灵魂很重

林茶居2014-08-19 16:46:16
书太重了,因为灵魂很重(林茶居/文)
 
2013年8月,我所供职的单位在上海举行“大夏书系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其中有一个内容是以“构建书香校园”为主题的座谈会。

作为这个座谈会的主持人,在开场白中,我谈了对阅读的理解,大概意思是:阅读就是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一条河流,以此打通精神的源头,建设生命的河床,打开生活的两岸,奔向人生的大海。

这是以河流(水)的意象隐喻阅读,它意味着,你必须保持水面的荡漾感,让自己的倒影比真实的自己更加好看,并时时守护她,使之不被污染,不被破坏,不被截流。
我还谈了,阅读就是建设自己的书房。一本本好书,就是这个书房的建设者,而书房的设计师,自然是你自己。同时,书房也是你的生命与生活的建设者,或者说,只有在阅读中,你才感到安定、舒适和喜乐。这个是以书房的视角来谈阅读。

不管是“河流”之喻还是“书房”之说,都指向一个意思:阅读是对自己的发现与成全。在我这里,阅读让我从波澜不惊的生活与辗转反侧的成长中认出自己,并慢慢找到自己的扎根之处和可以努力的方向。

大概是六七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发现,在我的阅读王国里,原来是这样一些人物建设了我的江山:狐狸精,桃花神,梅超风,李莫愁,雪孩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总是特别容易与悲凉的辞章、忧伤的诗句、潮湿的语词产生骨肉般的应和。我是一个“较瘦”的人,但又似乎水分偏多。如果这个大地有我的形象,那一定不是林立的群峰,而是若隐若现的小岛——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深深陷于乡愁的人。

那时我已年近四十,不过我并不觉得彻悟得太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律,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自己的节律被全部打乱,从而臣服了集体的步伐,甚至,没有了统一的口令,就不知道怎么走。

当然,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结构性问题:太耽于文学性的阅读。这不是说我只有文学阅读,从一开始,我的阅读就是文学、哲学(美学)、自然科学一并进行的,只是,所有这些阅读,都被我置放于文学感受和文学想象之中——也就是说,不管是文学阅读还是哲学阅读、自然科学阅读,我都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导向文学性的框架与结论之中。
就阅读本身而言,这也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只是,当我面对这个世界、针对这个时代发言的时候,我的思维和语言不知不觉就纠缠于“文学”之中。有人说,那是“诗意的”,可我并不认同,甚至有些心虚。

当下中国社会,疾患丛生,人心溃败,价值观混乱,尽管并非“空前”,亦不一定“绝后”,但因为处于全球化挤压和“现代化焦虑”之下,更容易导致怀疑、绝望和无力感。为什么会这样?所有的历史经验、中国经验似乎都很难充分解答。

答案自然在问题的深处。而要发现问题的根源及问题产生的机制,需要多元的视角和深刻的审思。就是在这里,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补课的地方,尤其是历史和政治,或者说,我需要重建自己的历史思维和政治思维。

可以说,我这些年的阅读,一方面是在做减法,也就是刨除源于中小学时代的那些有问题的历史观和政治观,逐渐从线性的历史进化论和阶级斗争、革命对抗、非敌即友、等级分明、求同排异的意识形态话语中挣脱出来;另一方面,才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植入青山绿水、春花秋月,为自己灌注一个海纳百川、执著于真理的精神坐标和语言广场。
紧接着的问题是,我们因何需要如此艰苦卓绝的努力?说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文明的革新,为了生活的安定,都没有错——不过在它们的背后,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人的存在和尊严。所以,需要回到“人”的立场上来考量我们所做的一切。

这个时代被称作网络时代,其突出特征即所谓的信息爆炸(包括知识爆炸、观点爆炸、理论爆炸等)。既然是爆炸,结果必然是震撼、破坏与碎片。这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吊诡之处。我的理解,之所以信息越多,除了会引发越来越强烈的情绪震撼之外,还将导致越来越多的价值破坏和精神碎片,是因为这些信息本身,只是信息,逻辑上没有问题,学理上没有问题,但缺乏对人的存在和尊严的“温情与敬意”,缺乏对人的历史处境的体贴,对人的生命困境的同情。

国内一些新闻报道、专家言论和政府布告之所以引起公愤,很大的原因正在于此。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教育传媒从业者时时提醒自己的关键所在。

我们自然不能在某种简单的场域中天真地自诩“人是万物的尺度”,但不管是在写作(发言)、阅读当中,还是在对一本书作出判断的时候,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文化自觉,即对人的尊重、悲悯、善意与爱。

那天,一个朋友搬家,我去帮忙,最让人累的就是一箱一箱的书。朋友叹息:书太重了。我说,因为灵魂很重。

每一本书里,都有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以纸、墨和文字的形式,紧贴大地,穿透岁月,还把海水之蓝布置到整个天空……
 
201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