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车时代

江筱非2014-06-03 09:27:01
有一阵子不怎么见到网友巴根草,上前打个招呼。问最近忙些啥?巴根草说,最近学驾驶,并回问我有没有拿驾驶证。我回答说,对驾驶没什么兴趣。巴根草似乎有些吃惊,大势所趋,怎么能跟着兴趣走,大家都会开车,你单单不会,就落伍了。
当今,结婚娶媳妇,最难办的两大件就是房子和车子,房子、车子也耽误和拆散了多少有情眷侣。富二代拿婚姻当儿戏,结婚、离婚成了便当,就是房子多,车子好;穷二代忍辱负重,苦争苦等: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因也就是一没房子,二没车子。
我们只要稍微抬脚,向前走几步,然后放眼天下,跳入我们眼帘里的,满街道满满当当的车子,大大小小,长长短短,高高低低……,像大雨倾盆之前,路边搬家的蚂蚁,交着尾,咬着头,磕磕绊绊,挤挤挨挨,一道道,一行行,我追你,你赶我,互相牵制,互相排挤,仿佛都在逃命,仿佛都在避险。
我曾有意无意的考一位小学生,让他在一分钟时间说出二十个汉语词汇,结果说不到三五个就卡住了,但他说汽车的品牌名称比背书还顺溜:大众奥迪保时捷,丰田铃木马自达;宝马捷豹菲亚特,奔驰路虎迈巴赫……。就连复杂的汽车标识三五岁的孩子一见也能烂记于心,而26个简单的拼音字符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学习一年还有不会读、不会写的。为什么孩子和大人一样会对汽车这样敏感和好奇?
孩子从幼儿园起到高中乃至大学,上学普遍都是家长接送,而接送孩子多半家庭都是私家车来,私家车往,车代表了地位,代表了形象,就像穿衣服,出门都是光艳的。上学放学的时间段也是造成交通堵塞的高峰期,一两里路程步行也就十来分钟,而开车却要半个多小时,时间都在堵塞中虚度,于是便有了埋怨和叫骂,质问交通不作为,指责交警不给力。
弟弟在常州打工,今年花三十几万新买了一辆奔驰,说要在五一开回家让我们也坐坐,感受一下名车的魅力。三十多万,我想是他打工十年攒下来的钱,饱含了辛苦和不易。常州离庐江也就三四百公里,平时全程高速四个小时的路程,而他却花了十四五个小时,说堵车几十公里,进不得更退不得,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次日中午,累得一头钻进被窝都不知道醒来,哪有心思带我们享受坐车之乐。我责备他:怎么这时候往回赶,又不是不知道五一是行车高峰期。他无奈的抱怨:这不是省点过路费嘛?
今人以车代步,古人以步代车,有安步当车的典故:齐宣王要给贤士颜斶房子、车子,让他过着华贵的生活。而颜斶却说:我本是布衣粗食惯了的人,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我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吧。颜斶就把安步当成了修身养性的资本。
随着车子的普遍使用,中国人的体质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我父亲那个年代,常常听他说过,一担能够挑起两百多斤的稻谷步行二三十里去城里加工,而他那个年代是衣食不暖的艰难时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上学放学几十里路程,从来都是步行的,一两个小时走下来,一点也不觉得累,生病的几率也小得多;到了我们的孩子,一两里路程没有车子,要走起来,恐怕要叫嚷着散了骨头架子。两三层的楼梯,爬上去也直不起腰身。我们一面享受着名车带来的舒适和连带的面子,一面又在埋怨坐车生出的赘肉,强迫自己用节食来减肥。
同学Q君,文章写得好,在县直机关上班,从家到单位也就三里多路,上班、回家每天来回四次,我每次都能看得见他坚持骑着自行车,很是羡慕,羡慕他还有这样的耐心保持在行走中享受生活。一日想走过去和他聊几句,他也许觉得我是第一次发现他还在骑着自行车,发现我,反而将车子迅速驶离。第二天,第三天……,一直以后都没再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出现在我前边的路上。也许他拐道了,也许他购了新车,我在心里隐隐难受:是不是他也觉得行走是一种难堪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