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湘水文河屈子魂

胡玉明2014-05-28 10:15:40
引言:
写“湘水文河”,是个很大的课题。但这几个字,因有缘陈羲明先生在《麓山惠风》上所题,细细探究,与屈原结合,与端午相联系,的确就有很厚重的文化,又有所限定范围。
陈羲明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评委、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刊授教育导师、湖南省文联委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圣达威服饰品牌文化大使;自称“九闲居士”。
陈羲明先生题赠的“湘水文河”,抑或早就暗藏玄机,赋有因缘。
2014年5月21日18时30分左右,中国银监会e报“专题聚焦”栏编辑组予我短信:近期组稿专题——“聚焦话端午”。
本期专栏负责人是福建银监局宣传部的林代秦同志。林部长告诉,中国银监会宣传部卢清波处长指示,向湖南银监局胡玉明约稿,原创的诗歌散文均可。要求明天交稿。可见任务艰巨。
好在平时有所学习和把握,还有勇气写。虽然写得很好不敢说。但有缘于福建漳州认识的朋友相约,即使时间紧了一点,还是作为重要任务去努力。因此,就从“湘水文河屈子魂”切题,挥笔纵横。
   ……
   
——九天魂歌涌心头
   
粽投江水
笔者溯源湖湘文化,屈贾流放,忧乐天下,离骚天问,兰芷清香。
特别是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祭屈原。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插艾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有道是,三牲供,粽投江水,千载焚香。人们没有忘记屈子之魂。
商凤梧先生撰写的《端午》(五言):过隙驹光速,须臾五月天。榴花开似火,蒲叶吐如鞭。角黍江中扔,龙舟浪里穿。民风传万古,不忘悼前贤。余以为描述得非常贴切。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习俗已难觅踪影,如饮雄黄酒等。但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尤以吃粽子最为普遍。
2007年,一位朋友告诉,张家界的台资企业在端午节这一天,就是请员工一起“包粽子”。时年6月18日,遂赋:“佳节倍思亲,爱心任尔行。手上包粽子,文化本同根。”
……
忧乐精神
管窥湖湘文化的“忧乐”精神,忘不了聆听著名历史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先生的讲授。
先生认为,唐代以前,湖南的主流文化,主要是“流放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忧乐”精神。
作为屈、贾之乡的长沙,屈原、贾谊的“伤心”处,就是被流放。因而,楚湘文化的初始,便带有一种悲壮、忧郁的色彩,也透露出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骨子里的参政意识和修身、格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雄心。
屈原的《离骚》,篇名就是“遭遇忧患”、“离别的忧愁”之意。这位楚王朝的远房宗室、左徒、自称为古帝颛顼的后代,以香草、美人、明玉为喻,将自己刻划成“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涉江》)的艺术形象。屈原是位政治诗人,其诗也是政论性极强的“政治抒情诗”。《九章·惜往日》中的“受命昭以昭时”,“明法度之嫌疑”,便是直写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宪令”,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政治变革。
……
屈贾文光
湘水是有灵气的,湘水的灵气自古即有。
《离骚》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形态,开创了楚辞,竖起了诗歌新的里程碑。可中外诗史中第一个自杀的诗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不忍”离去,却彻底离去了。
一代名臣贾谊,被贬长沙,度过最后的光阴。
他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谊俟罪长沙,写《吊屈原赋》,以屈原的遭遇比况自己,抒发胸中愤懑。其著名的写猫头鹰的《鹏鸟赋》,在文学史上颇有价值,为骚体诗发展为汉赋的代表作,系“出风人雅大文章”,其中仍充满着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和哲思,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情绪和不妥协的精神。
特别是《治安策》,其可贵之处,在于居安思危。如毛泽东所说:“《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39页)这个评价,是非常确切的。
让潇湘为世人所铭记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求得明世之伟业无果之后,选择了以死明志,怀沙汨罗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惆怅、惋惜。
然而,他与渔父所对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以及渔父回答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也成了自古士大夫所追求的永恒命题:是不屈以明志,还是归隐以保身,众多人在这二者之间徘徊、犹豫、思索,或许正因如此,潇湘之水才如此多情,引得众多豪杰为其而萦索,探寻。
就连彭德怀元帅感叹时,也嗟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正因如此,后人才有“屈子沉江千古恨,贾生贬谪半生寒”的感慨。
记得2011年端午节,老领导蒋民生(湖南银监局原局长)用短信赋《念屈子》:山耸凌云势,涛掀万顷波。谁解逐臣意,一泪也滂沱。
随即,笔者《步韵念屈子》:山耸凌云耀春秋,涛掀万顷诗意稠。离骚辞人远逐放,九天魂歌涌心头。梅花雨点勤飘洒,屈翁瑶台漫畅游。华夏复兴新续笔,银河直上载龙舟。
“湘水夕夕北流去,不尽幽思贯古今。”
从屈原之《离骚》诞生,到陶渊明《桃花源记》、柳宗元《永州八记》、范仲淹《岳阳楼记》;从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韩愈到白居易、贾至……名人佳篇数不胜数,偶巧的是,这众多名家的诗颂,大多是寄托诗人的各种理想,在落魄时挥发自己的意气。或许正是这样的缘故,才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些文人诗客来到潇湘大地后,才就开始了对湖南文化以后发展的影响。
……
   
——一江湘水屈子情
   
百岁老人吟《离骚》
2011年12月2日,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颁奖晚会在长沙湖南大剧院举行。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等出席颁奖仪式,并启动“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笔者有缘见证这一盛会。
令人眼球一亮的是,鹤发童颜的百岁老人、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登台吟唱《离骚》。
想不到时年102岁高龄的文怀沙大师,亲临舞台后,步履稳重,中气十足。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大师首先赞扬了国家一级演员罗志勇用普通话朗诵屈原之《离骚》。同时解说,诗词吟咏自有的规律。并列举“毛泽东同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中“迫”,古人读“逼”,至今,山西语音中,仍是这个发音。
接着,大师激情吟唱了《离骚》的“序曲”和“尾声”。特别是对屈原“神游”和面对现实的感受,抑制不住豪情,唱道:“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观众予以热烈掌声,大师高呼:“湖南人民万岁”!
主持人介绍,大家想不到吧,我们看到的百岁老人,居然这么精神。
……
湘水源长
湘水源长,忧伤无数。
有的说,繁华与喧闹自古与湘江无缘。湘江是忧伤的,是“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的叹息,是“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的哀婉,它有着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一样的忧郁,但却从不失其博大与宽广,那些让人称之为崇高的灵魂,在命运与湘江交汇的时候,增加了它的深度。
湘江水逝情亦飞,多少文人为其醉。
从屈子到杜甫、柳宗元,或是那写出《湘江静》“自沧波荡晚,菰蒲弄秋,还重到、断魂处”的无名氏,无不带着一层中国古代文人的失落和迷茫。
在那绝美的诗词背后,有辛酸的泪水和不得志的苦痛,更有那自生命深处迸发的情思。
纵然悲苦,却令人为之而醉。杜子美、柳柳州,他们的传奇、失意,抑或悲天悯人的胸襟,都随湘水而东流,随楚云而高飞!
一江湘水无限情。
那千古积淀下来的忧伤,其实便是中国文人命运多舛的写照,更是那一代代中国文人的崇高信仰,以及为民为国的志愿所交汇出的璀璨。
自东汉始,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这一颗颗日月星辰,闪耀夺目。
……
屈原奇文
在春秋战国时期,二湖同属于荆楚大地,彰显着卓越的楚文化。三湘四水,泛指湖南。“四水”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三湘为 “潇湘”、“蒸湘”、“沅湘”,作为“三湘”的简称。三湘中的沅湘指“沅水”,是湖南最长的河流,流经湘西,注入湘东。
2000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被流于沅湘之间,自楚都郢(今湖北沙市西北)进入沅湘之地,溯沅水而上,披发行吟,远达溆水之滨(今溆浦,紧邻洞口),愤而作楚辞,写下千古绝唱《离骚》、《九章》、《桔颂》等,经学者初步研究发现,《离骚》中描绘的芳草嘉树、山水美景源自雪峰山,《桔颂》赞美的就是名扬天下的雪峰山蜜桔。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成为古代雪峰文化的基本精神。
屈原游荆州、武陵,还给沅、澧二水诸名山留下了许多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2008年端午节前后,笔者有缘探游澧水之源,遂赋《祭屈原》:久仰澧源探游踪,恰逢碧水变洪峰。七眼泉涌崇山壑,汇入洞庭祭屈公。
战国纷争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曾栖身于桃江的凤凰山,桃江现还有天问台。
相传,屈原曾在此作《天问》,这部四言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奇文,170多个诘问,体现了屈原对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一种探索精神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
诸物有缘。杜甫、柳宗元不经意的悲情之中,恰恰存在着潇湘之水流淌千年的忧郁,自屈子而始,在盛唐绽放,至今未绝。
湘水或许也有其豪放、乐观的一面,范仲淹就曾受滕子京之托,在湘水尽头“属予作文”《岳阳楼记》,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篇。
反复吟诵,遂有《岳阳行吟》:(一)水天一色紫云横,风月无边系寸心。诗祖屈原殉国壮,岳阳楼上九歌吟。(二)先忧后乐敞胸怀,团结追求逐浪开。文正雄文传万古,腾飞泰岳上层阶(注:范仲淹,字文正)。
……
   
——纳于大麓贯古今
   
薪火相传
学者称湘江为“思想之江”。以道县玉蟾岩出土至少一万三千年前一粒世界现存最早稻种为例,展示湘江,贯穿着一部世界农耕文明史。水稻之种的力量,让湘人得以生养繁衍,文化之种的力量,让湘人文脉得以薪火相传。从岳麓书院到石鼓书院,人才鼎盛千年,朱张会讲三日不休,“一时舆马之众,饮水池立涸”,兼容并蓄,使得湘江代有人才出。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有学术文化,有教育,这样就能把湖南地方文化推动发展。宋代之后湖南人才越来越多。”
特别是书生以身相许报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多年前,湘江就留存最早的爱国主义情怀、浪漫主义色彩,更留存心忧天下、上下求索的最初秉性,湖湘精神内核由此薪火相传。
从此,一代又一代大儒智鸿或对江言志或借江抒情,千古绝唱,激荡出一江文脉。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清峻瑰丽;李白“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的浪漫情怀;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家国梦想;辛弃疾“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的耿介气节;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存高洁;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慷慨赴死;毛泽东“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傲视古今扭转乾坤的气魄与豪迈。从湘江上游的祁阳浯溪碑林,到北去湘江汇入长江的岳阳楼,古往今来,一句“不到潇湘岂有诗”,就是文化之江的真实写照。
……
千年文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湘江写就的磅礴性灵,无疑是重要的章节。
“炎黄”是华夏之源,亦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图腾。始祖炎帝以湘江之水教耕五谷于“茶乡之尾”,尝百草济百世;立市廛(chán)创礼乐,致天下之民;“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道德始祖舜帝以“水”为感,德化万民;衡山佝偻峰禹碑史载,禹王治水纳百川行千里,禹鼎四方安九州。自上古起,湘江就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之一,流淌着文化与道德的基因,湘江融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族之魂。
湖湘曾被称为荆楚蛮夷之地,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誉又让其大放异彩。
北宋周敦颐开创理学,《太极图说》249字,精妙阐释宇宙、人伦、社会奥妙,“人极”即“诚”的理念,千年来都是考究道德第一标准。“天人合一”论述,在千年后的昨天继承发展成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治国安邦之策。
“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千百年读书人定下纲常伦理和品格气节。
“六经责我开生面”,湘江边的王船山,与莱茵河畔的黑格尔,被誉为“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如历史银河里一颗永恒的星辰,照亮湖湘文化“困知勉行、经世致用”精髓。
实事求是,从岳麓书院到延安中央党校,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现在、将来都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汲取湖湘千年文脉,与共产主义思想相融合的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其《实践论》《矛盾论》,以辩证法和认识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予以总结,划时代的“两论”,将湘江哲学光芒推上巅峰。
千百年来,湘江流淌的哲学思想辉映寰宇。
……
热血湘江
有人把湘江称之为“热血之江”。
百年前,湖湘人才联袂而起,结强而群,以壮怀激烈之势,躬身践行卓厉敢死。无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无论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更无论毛泽东、蔡和森发起“改造中国与世界”新民学会派,湘人总在救亡图存最前列,成为最闪耀的群体,半部近代中国史,可以说由湖南人写就。“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
“湖南人就是有他的豪迈,要强,直来直往,绝不服输。”中国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如是说。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首倡海运;魏源呐喊“睁开眼睛看世界”。曾国藩血诚明强励志“湘军”,左宗棠抬棺收复新疆,湖南“神童”熊希龄,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谭嗣同、唐才常并称为“浏阳二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誓为变法流血;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黄兴、蔡锷、宋教仁、蒋诩武、焦达峰、陈作新等,这些辛亥先驱,用一片丹心、一腔热血埋葬中国两千年封建皇权,建立起民主共和国。
激荡湘人热血的“无湘不成军”,是湖南人声震九垓的荣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湖南人振兴中华的首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湖南人惊天动地大手笔,“能吃辣椒会出书”是湖南人扬眉吐气真风采。漫步趋近朝聆晨钟,夕闻暮鼓的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赫然入目。
“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常德、长沙、衡阳、湘西四城会战,千万湘人同仇敌忾,慷慨赴国难,“一纸降书出芷江”,湘人子弟用热血践行“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誓言!
或许,这就是至刚至柔的湘江,锤炼出来的湖湘精神;大情大义的湘江,用热血写就的荣耀。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胡耀邦等一批湖湘才俊,在湘江之畔启蒙共产主义思想,无数先烈从湘江出发到走上井冈山,从湘江血战到长征史诗,从宝塔山下到“进京赶考”,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百折不回,红色旗帜从湘江升起到漫卷神州,星星之火终以燎原之势,一举鼎定新中国。
乃至于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朱镕基总理仍然慷慨而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给全国人民留下难以忘怀的形象。
人民不会忘记,七十九年前,湘人田汉写就《义勇军进行曲》,时刻点燃全民族永远向前的热血。
 ……
自醒之江
发于先秦,成于汉唐,盛于宋明,扬于今时的湖湘文化,源源不息地滋养潇湘这片土地,特别活跃的是三湘四水的风流儿女。
虽说几千年的湖南人,浸淫于楚风屈魂之中默默无闻,却不意新近一百余年已是俊彦辈出,蜚声寰中。仰仗着的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魂灵,流动的是潇湘独具的霸蛮睿智的血性。
……
“文化强国”奏响了时代的号角。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始,犹如文化之春的来临。湘江,“我的永清湘江,东方莱茵河之梦,是你的,更是我的向往。”中国一级作家廖静仁先生,用诗礼赞这条“自醒之江”。
湖南省委、省政府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慧,情系湘江,汇聚千年湖湘文化,把握湘人灵魂所系,血脉之依。以开放、发展的胸襟,以传承、创新的使命,“上不负先贤,下泽惠子孙”,整理、保护、挖掘,光大湖湘文化精髓,探索、实践、革新,赋予湖湘文化时代新内涵。
“建设四个湖南,还原绿色湘江。”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将湖湘文化的内涵与新时期第一要务发展紧密相融,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实、做强,促进历经数千年沁润而成的湖湘文化,更富有生机与朝气,更富有长远竞争力,确保湖南长远发展用之不竭的源动力。
“湘江碧波永不秽,湖湘文脉永流传”,笃定一江之魂,人们期待湘江书写更美好的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传奇。
眺望湘江,遂作《信步》,更觉《道远》。采撷如下:
(一)湘水苍茫紫雾中,旭日霞光初露东。信步江岸新景象,诗情画意韵无穷。忽闻喜鹊春枝闹,杜甫江阁映碧空。屈贾骚赋惊客梦,欣慰春秋醉眼红。
(二)星城学造惊梭梦,法理群生道远绵。愧我才疏功业浅,闲情把卷咏新篇。
   
2014年5月22日22时,于长沙清水塘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