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水墨底先

侯发亮2014-04-24 10:16:28
1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底先,就是一个智山仁水的地方。
壮族那古老的传说,让底先富有一种神秘和诗意:
传说,云南广南与广西西林的毗邻之地,山水相接,民风相同;山远地偏,富山仁水。一位美丽的仙女,不经意间,驻足停留在这个“处处涌绿波,遍地飘紫气”的地方,被它“通山泼墨千年画,富水隐弦万古琴”的美景所吸引,从此,不再飘游他地而永驻于此。是为“底先”(原为“底仙”)之来由,壮语,意为“仙女驻留的地方”。
诗意的传说,为底先的人文底蕴增添了一份慈祥的厚重。
 
2
“古榕托清露,白水起微涛。明月祥云护,心怀玉宇高。”
我想,这是水墨底先的最美写照。
悠然,宁静。远山含翠,近水清灵。
一次心灵的行走需要眼睛的发现——
一棵棵满含沧桑的古榕,安详地伫立于寨中:它们既是壮寨的守护神,更是壮民崇尚自然而奉为神灵的“竜树”。
沧桑中见证村寨的兴衰,安详里凸显出山民的和谐。
一棵树的枝繁叶茂,可以映照出一个村寨奋发图强的集体信念。
一幢幢现代舒逸的小洋楼颠覆了壮族传统的干栏吊脚小屋——时代的必然:一种现代文明代替了古老文明。
山民们并不排斥,那是他们内心深处永远保存着干栏小屋的温馨——
尽管变化了外在的形式,但他们那根深蒂固的优秀传统基因仍在传承。
在村落中,时不时地还会依稀可见几座炊烟袅绕的吊脚小楼。
 
3
四周的山野,幽静,旷远。
春日淡淡的柔和,如一袭轻缓的音乐,静静地流淌;青翠如黛的山峦中,泛出星星点点的嫩黄,在微风的捂抚下,闪烁着美妙弧线的身子,熠熠发亮。
鹅黄的嫩芽,让深沉的年轮重新皈依:
那些枯败的老枝,在春风的怂恿下,竦然焕发,找回最初的本真。
四周碧绿如黛,俨然深色墨汁,泼洒在底先的山岚静野,荡涤着世俗的尘嚣,洗濯着众生的魂魄。
听峰峦驮着不老岁月的呼吸,山花在絮语心事;
看层林演绎多彩季节的传奇,飞鸟在丈量希冀。
我用一种探秘的眼睛,去揭开底先迷人的风水:
苍翠如黛的山峦,四面环绕,宁静中流淌梵音,幽深处隐显圆润。
眷恋,笑靥,含蓄——氤氲着底先的福气。
 
4
如果说,如黛的青山,给了底先一份秀气,那么,环绕村寨缓缓流淌的驮娘江,则给了底先十足的灵气。
清澈的流水,九曲回环,一波三折,一路缓悠缓悠向东北,流入广西西林。
一条心灵的河流,永驻于底先人的心坎里。
一路歌唱的河流,是底先一首山里的民谣。日夜不息,奔流而去。带着一种自信和悠然飘向远方。
岸边,一片片青纱帐似的甘蔗林,温暖了山民幸福的幽径,甜蜜了山民温婉的笑容。
河流上空,几座简易的木制桥,连通了山里与山外,联系着信息与智慧,连接着劳作与收获,连贯着悠远与现在。
伫足于风雨飘摇的铁索桥上,屏息凝视,兀自有一种哲思涌上心头:一条河的完美。沿桥的上游往上漫溯,抵达一条河的源头;向下追寻,可以目睹一条河的归宿。我想,一个人或村庄的前世今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停泊在岸边的几艘绿色猪槽船,是在等待风雨启航?抑或是在等待打捞岁月的最佳时机?
一条河流,水中的灵魂,清澈见底。
眼睛所到之处,需要用心去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悟——
一条河流的恩惠,给予了底先人“上善若水”的禀赋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平和境界。
 
5
“山远有闲心,竹青人家妙。”
头枕青山,脚倚灵水。水墨世界,远离尘嚣。
山赋予底先人顽强坚韧的大山情怀;水给予底先人海纳百川的包容品格。
山水相连的西林土黄村民,与底先村民同宗同源,情同手足,习俗相通,民风相同。
山这边是底先的苞谷地,山那边是土黄的辣椒园;
驮娘江上游是底先的甘蔗林,驮娘江下游是土黄的水稻田。
山牵水绕一家亲,共同致富两地情。
土黄——底先两村开展的联合党支部,开创了滇桂两省区边地“综合治理、联合共管”的先河,为边地山民共同奔小康保驾护航。
底先——土黄,山同脉,水同源。
一次心灵的抵达,就可抚摸或亲近水墨山寨——
那袅袅炊烟,飘渺着滇桂边地山民和睦的幸福。
 
6
仰山俯泉,是底先的得天独厚。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底先最美的意境。
“一浮一没水中鸟,更远更昏天外山。”是底先最抢眼的真实。
我用一颗探寻和欣赏的心灵感知底先——
“当我想收获一缕春风的时候,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水墨底先,荡涤心灵的尘埃。
水墨底先,拂去肮脏灵魂的污垢。
“天地奇如许,蓬壶梦似酣。”
底先,一个让人心灵陶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