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藏梦
李广彦2014-02-19 08:19:3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藏龙卧仙之地,总会有些灵性与名气的。
长江出三峡六十里,南岸有大片良田,如矶头一样凸出,长江在此拐了个弯。连江河都难染指的地方,其圣其尊可见一斑。此地是否因此冠 “龙窝”之名不得而知,但其龙骨龙脉龙态,已在地理上显现。
国中以“龙”冠名之地颇多,汉文化的龙图腾让人们对龙顶礼膜拜。龙窝虽然只是湖北省宜都市的一个村,但却享有盛名。村中央有座四方工整的墓地,白墙青瓦,碑肃松茂,这里安息的是清末民初堪称我国学坛巨子、奇才鸿儒的杨守敬先生。此人一生著作多达80余种,其《历代舆地沿革图》、《水经注疏》等科学专著是我国科学领域难得的宝贵财富。其书法艺术成就闻名遐尔,不仅影响我国书坛,而且远播东南亚尤其是日本,被日本书法界称为“现代书道之祖”。可以说,龙窝给杨守敬不凡的祖脉;杨守敬让龙窝名播海外,只要是宜都人都会以此自豪。
龙窝之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略知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红花套人遗址就在其西北方向40里,而承载龙窝人的这片土地,则是6000年前的孙家河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农耕鱼猎了。其实,龙窝的神秘更多的是人们淳朴思想的表象。龙窝不是“窝”,其地形属丘陵特征,三岗五冲,坡坡垴垴,背依山丘,正面被长江大堤环抱,奔流不息的长江更像是一面镜子,不知疲倦的照着龙窝的历史和现在,让龙窝人时刻感受盛名之下所应有的形象与地位,同时也让龙窝人始终藏着一种梦境。在这片梦境里,龙窝人耕耘着土地,劳作在田野,收获着金秋。
柑橘,这种被楚国大诗人屈原赞美的鲜果,曾经就让龙窝人为之做过金灿灿的梦。十几年前,这里的人们家家年收入不足2000元,能糊口养家已是不错的日子了,农民起早趟黑到城里卖几个小菜钱,谁也舍不得乱花一分一厘,想吃口水果如同一个梦,不是想做就有的。咱龙窝是宝地,寸土寸金,为啥不能自己种水果?根据本地土壤气候条件,村党支部号召群众种柑橘,不出五年村民们就吃上了自己种的水果。如今全村1800亩柑橘园绿绒绒的一大片,一人一亩还有余,产品远销全国各地。龙窝人的水果梦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村民们开始有钱了,家家盖上小洋楼,走进这片绿海里,葱笼掩翳的农舍像点点白帆,让人不能不能沉醉在梦境中。
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的美好向往。实现绿色环保与经济同步发展也是龙窝人的梦。在经济发展中,他们没有盲目贪大求洋,更没有引进一家污染企业,他们实在是珍惜祖先留下的这块风水宝地,他们宁愿少点收入,也不让污染向这片圣洁的土地靠进一步。牲猪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他们坚持少用饲料、多用青草的养殖思路,大力发展蔬菜瓜果产业,精品上市,筛选后的余料喂猪,猪粪用来肥田肥橘树,好一条绿色产品生产线。他们的牲猪由双汇集团定点收购,他们的柑橘被丰岛集团加工成品罐头出口创汇。过去农民提篮小卖,卖的是白菜、萝卜、辣椒老三样,现在不仅品种多出好几倍,而且全是无污染无公害的天然蔬菜,成为市民的抢手货,有的农民卖菜就成万元户。
龙窝的变化既靠党的政策,也有龙窝人的智慧。他们知道,在有限的土地上过度开发,只会伤及自己的家园,必须走出去,闯天下,龙的子孙才是“龙”。这里天生就出“鲁班”,产“ 女娲 ”,瓦匠、木匠、漆匠等各种能工巧匠比比皆是,他们揣着致富的梦想,如龙入海一般在市场经济海洋中翻腾着,搏击着,有的成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骨干力量,有的拉起队伍自己做老板,用挣来的钱反哺农业,支持故乡经济发展。
龙马精神是龙窝人的象征。特殊的地质地貌,使这里并没有因为借着“龙光”而风调雨顺。相反,守着长江,汛期要防洪;住着岗地,天干要抗旱。有一年,天干百日无雨,龙窝人就组成人链,一盆一桶的从江底舀水,接力运水保秧苗。1998年大洪水,全村男女老少轮流上堤查险排险,夜守大堤,硬是让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头而去。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可以压倒龙窝人呢?还有什么样的梦境不能在龙窝人手中变成美好的现实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吹响后,龙窝人又以龙马精神一马当先,大兴以生态家园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短短两年间,30公里的环村公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不仅八成以上的家庭拥有摩托车、小货车、小轿车,而且城市公汽也开进了村。村里办起了自来水厂,家家户户吃得是清洁卫生水。村党支部书记刘才荣对我说:现在的龙窝人已不满足听听广播,看看电视,装部电话了,追求的生活条件和质量与城里人毫无二致。太阳能、空调、电脑正在普及,所有村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村容村貌管理都是参照城市物业小区的管理模式……言语中流露着如梦般的喜悦之情。
“龙投大海,虎奔高山”。龙窝村委会的铁门上雕有一对飞龙,可窥村干部门带领村民建设新农村的志向。我相信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龙窝人的梦想一定更远大,这梦想实现那天,不仅是龙窝人的自豪,宜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农民的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