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梦
作者:王永德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方魂牵梦绕的天地,于我而言,自儿时起便植下一个念想: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而这份向往中,最炽热的一隅,当属新疆。虽从未踏足,可这两个字却早已刻进了我的成长记忆。
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提起它:谁家的孩子辍学去新疆“搞副业”挣钱了;谁家的儿子在新疆当兵,转成了志愿兵;谁从新疆回来挣了不少钱,忙着盖房娶媳妇;还有谁家姑娘跟着谁家小伙子跑到新疆了……对那时的我来说,新疆是除了我生活的小镇大靖之外,最让人心生憧憬的地方。它遥远而神秘,迢远而奥妙,仿佛遍地是机遇,是无数人用双手打拼未来、实现个人理想的热土。
著名作家刘亮程说:甘肃和新疆,风连着风,沙连着沙,土连着土,戈壁连着戈壁。对于甘肃老家的人们而言,新疆是许多人逐梦的首选之地——无论是外出务工、自主创业,还是参军入伍、求学深造、经商打拼,不少人都会将目光投向这片广博的土地。
随着年岁渐长,我对新疆的认知愈发清晰。家乡一批又一批人奔赴那里逐梦:有人承包大片土地,种出沉甸甸的粮食与雪白的棉花;有人扎进建筑行业,参与一座座楼宇的迅速崛起;有人开起店铺,用诚信做活生意;有大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将知识文化融入建设;还有从部队退役后选择留在新疆,把青春献给这片土地。他们散落在兵团农场、油田矿区、工厂车间、机关学校和边境口岸等,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在不同领域熠熠生辉。不少人干脆举家移民,在新疆有了幸福的新家园。这些人里有我的亲戚邻居、同学战友,还有熟人,从他们的娓娓讲述里,我触摸到了一个鲜活而温暖的新疆。
书本与历史,更让我读懂了新疆的厚重。从霍去病将军北击匈奴守护边疆,到贤臣左宗棠收复失地捍卫主权;从民族英雄林则徐倾心治理,到王震将军率领大军扎根搞建设,再到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惠风吹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疆早已发展为经济繁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课本里的它,风光更是壮阔:塔里木盆地的辽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浩瀚,昆仑山与天山的巍峨矗立,火焰山神秘莫测与炽热独特;雪山、草原、湖泊、戈壁相映成趣,连罗布泊无人区都透着摄人心魄的魅力。还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果、库尔勒的香梨,和田的红枣,喀什巴旦木,琳琅香甜的各种干果,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
文艺作品里的新疆,更增添了几分浪漫与鲜活。《达坂城的姑娘》歌声清脆,《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动人,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藏着岁月的味道,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写尽了北疆的烟火与诗意;维吾尔族的刀郎舞、麦西来甫、萨玛舞,每一个舞姿都洋溢着热情与活力,绽放着热忱与激情,这些碎片拼凑起来,让我对新疆的向往愈发浓烈。
当确定要去乌鲁木齐时,我激动得连着几天没睡安稳——从儿时开始的期盼,终于要成真了!我立刻翻资料做攻略,把要见的亲朋好友、要逛的名胜景点、要尝的美味佳肴一一罗列纸上,生怕错过任何细节。对我来说,去其它地方是带着好奇心旅游,可谓浅尝辄止;而去新疆是完成多年的夙愿,应该是格物致知。
十月底的一天,阳光和煦的午后,飞机终于降落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舱门打开的那一刻,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涌上来,像阔别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我迫不及待地迈出脚步,仿佛要一头扎进这片心心念念土地的怀抱。
金秋的乌鲁木齐已染冬意,风里带着清冽,阳光却格外澄澈,把天空洗成深邃的蓝,幽静的蓝,远处天山雪顶皓洁如银,静静守护着这座繁华之城。街边白杨落尽葱茏,无数金黄叶片铺成软毯,踩上去沙沙作响,是微凉里的温柔。
战友老吴带我至红光山公园,一入园便被漫山秋色撞了个满怀——树木从浅黄到赤红,层层叠叠如燃着的火,却又浸着秋日的静。木栈道旁松木香浅溢、弥散,野果在黄叶间点染出红与紫,飞鸟啼鸣掠过山间,更显清幽。
行至半山,释迦牟尼金身大佛依山而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眉眼慈悲。登高远眺,乌鲁木齐城景与远山雪线尽收眼底,天辽山阔,景澄影远,眼里风里都是纯粹的气息。这一刻所有的向往都有了归宿,所有的憧憬都亲身体验,漫步在这片土地,心便彻底安稳。
我下榻于乌鲁木齐昆仑宾馆,原以为地址里的“八楼”是具体楼层,直到在八楼二路公交站等候时才恍然——这竟是个地名。
“八楼”的由来,是1959年建成的昆仑宾馆。作为当时新疆第一座、全城最高的八层建筑,它成了市民口中的“八楼”,门前公交站也因此得名,2路汽车在此停靠成了日常。后来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停靠在八楼的2路汽车”,让这个地名火遍全国。
如今,“八楼”早已不是城市的制高点,却以文物保护单位和公交站点的身份,承载着乌鲁木齐的发展变迁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这份意外知晓的故事,让它变得更有意义。
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驱车百余公里,奔赴昌吉州呼图壁县芳草湖镇——农6师105团7连,只为看望许久未见的表妹。一到地方,妹夫的父母、兄姐全家11人早已等候,齐齐整整地围拢过来,这份热忱与和睦裹夹着如山的幸福,把心填得满满当当,把心暖到发热发烫。
返回时到昌吉去见大表姐,重逢的喜悦让我脚步都轻快了几分。表姐执意留我用餐,饭桌上,我与初次见面的侄儿竟格外投缘,从家事聊到创业史,相谈甚欢,毫无生分。傍晚七点刚过,尕姐一家三口从乌鲁木齐匆匆赶来,十多年未见的姐弟仨终得相聚,千言万语化作席间的畅聊,不知不觉便到了深夜十一点半,仍觉意犹未尽。
想着他们当年背井离乡,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勤奋打拼,如今早已安居乐业、儿孙绕膝,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惟愿这份安稳与幸福绵长,祝福他们往后的日子和这片土地一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传说中的天池是西王母洗漱梳妆的地方。景区大巴车在天山的盘山公路上绕行半小时后,又步行十分钟穿过一片松树林,傍晚六点,终于到达天池。此时的天池浸在秋冬的暮色里,湖面凝着一层微凉的静谧,倒映着西天渐沉的橘粉晚霞与岸边疏落的金黄枝桠。风掠过水面带起细碎涟漪,远处山峦覆着浅淡霜色,天色渐暗时,岸边的枯草与湖面的微光相映,透着清寂又温柔的寒意。
早就听说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非常热闹。大巴扎是维吾尔语大集市的意思。晚九点,当我站在大巴扎外围往里头望,最先撞进眼里的是成片的圆顶建筑,白墙缀着深色纹路,像从画里走出来的,跟云南随处可见的尖顶竹楼、坡顶瓦房比,满是不一样的大气。一串串暖黄、艳红的灯把大巴扎裹成了发光的城,连带着周围的街道都浸在亮堂里,比云南火把节的光更绵密、更持久,整片区域都透着一股热闹、豪放的劲儿。
夜色刚漫过国际大巴扎的穹顶,霞光还恋着天际,暖金余晖洒在雕花廊柱上,映得彩砖地面流光溢彩。维吾尔族姑娘们身着绣满石榴花与葡萄藤的艾德莱斯绸裙,裙摆随舞步旋开层层虹浪,银饰在腕间、发梢叮咚作响,像串起了西域的星光。她们脖颈轻扬、腰肢柔婉,每一次踮脚都似雪莲绽蕊,每一次旋身都如长风拂过草原,笑容比身后的烤包子烟火更炽热、更诱人。
游客们早已围成了密密的圈,手机举成闪烁的星河,有人跟着鼓点轻轻拍手,有人忍不住跟着哼唱民谣,孩童踮着脚尖扒着大人的肩头,眼里满是亮晶晶的欢喜。晚风裹着烤羊肉的香气与瓜果的甜润,混着姑娘们裙摆扬起的花香,在大巴扎的夜空里流淌,在大巴扎的空气里飞扬,连廊下的铜铃都似被舞步惊动,和着欢笑声,酿成了最鲜活的西域夜曲。
风里飘着陌生又浓郁的香气,混着街上人们的说话声、脚步声,再看着远处轮廓清晰的建筑,忽然觉得新疆的夜晚比云南更“厚重”更“粗犷”——不是南方那种山清水秀的灵,而是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扎扎实实的热闹,让人站在原地就觉得新鲜和震撼。
参观新疆博物馆的总体印象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边疆文明对话,感受核心是“震撼”与“共鸣”交织。古尸展的“鲜活”打破对历史的遥远感,8号馆的文物直观呈现新疆作为丝路枢纽的多元交融,12号馆则让人读懂边疆发展的厚重与坚实。整体而言,它不只是文物陈列,更像一本立体史书,卷帙浩繁,清晰勾勒出新疆与中原血脉相连、文化共生的历史脉络,既惊叹于古代文明的璀璨,也对边疆的历史传承有了更真切的认同。
又在新疆美术馆与这片土地的灵魂撞了个满怀。陈坚的水彩最是动人,人物眼底藏着草原的风,风景里的雪山与河谷像会呼吸,让我这个从云南来的人,也读懂了新疆山水独有的辽阔与温柔。意大利版画展带来别样惊喜,异域线条与本土艺术隔空对话,倒让“艺术无边界”有了最直观的注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最见朝气与活力,笔墨里满是对时代的热忱;国家画院的“文化润疆”主题展更不必说,每一幅都在讲民族团结的故事,看得人心头发热。驻足黄胄先生的《庆丰收》前,维吾尔族同胞丰收的欢腾仿佛要溢出画纸,这才真正懂了何为“艺术源于生活”。
馆内收藏的作品串起新疆的过往与当下,我不再是隔着屏幕看异域风情,而是真切触摸到这里的文化肌理——原来新疆的美,不仅在雪山草原,更在各族儿女的笑容里,在代代相传的艺术文脉中。此行观展,是视觉的盛宴,是心灵的震撼,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共情。
在乌市的晨光中,我们向着东南方出发。车窗外,蓝天白云澄澈得不含一丝杂质,像被水洗过的蓝锦缎铺展在天际。路边的胡杨褪去青涩,染着深浅不一的金黄,有的挺立如卫士,有的舒展枝丫似在挥手,阳光洒在叶片上,碎金般晃眼,藏着西域独有的苍劲与温柔。
车行不久,盐湖便闯入视野。湖面泛着淡淡的青蓝,像一块遗落在戈壁的翡翠,岸边盐晶凝结,白得晃眼,与蓝天、胡杨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清寂又壮阔、恬淡又辽远的画卷。
一小时后抵达板城。站在入口处,脚下是带着沙砾感的路面,远处戈壁滩平铺向天际,风卷着干燥的气息掠过衣角,矮墙旁的胡杨枝桠疏朗地映着晴空。匆忙举起手机,与这片藏着故事的土地定格合影。耳畔恰好飘来广播里循环的《达板城的姑娘》,悠扬旋律裹着西北的风,与眼前苍茫的景致缠在一起,虽未尽览风光,这份短暂的邂逅却满是别样韵味。
吐鲁番的热浪裹挟着瓜果香气扑面而来。表弟带我走进葡萄沟,深秋时节,藤蔓虽已褪去浓绿,却仍有零星枯叶挂在架上,阳光透过枝蔓的缝隙洒落,地上印满斑驳光影。偶有熟透的葡萄干挂在枝头,像功成名就的老人,紫黑发亮,透着自然的甜香。
午饭是表弟精心安排的地道新疆风味,羊肉串焦香四溢,牛肉串鲜嫩多汁,烤羊腿外皮酥脆、内里绵软,还有鲜美的鱼点缀其间,每一口都是西域的热情与实在。
走近火焰山,赭红色的山体连绵起伏,在烈日下泛着灼热的光,仿佛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空气里弥漫着干燥的暖意,脚下的土地都带着温热,让人真切感受到这座“火洲”的磅礴气势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旅途的疲惫也在此刻烟消云散。
在新疆,深秋的天格外慷慨,把最净的蓝铺在天山之巅。我们自驾车驶入天山大峡谷,车轮碾过蜿蜒山路,两侧是泼墨般的茂密松林,松香混着草木的清冽扑面而来。背阴的山坳里还凝着残雪,白得透亮,与苍翠的松针相映,像大自然随手点染的留白。
谷底的河水是极纯粹的碧,映着瓦蓝的天,风过处泛起细碎波光,晃得人眼都软了。行至天鹅湖,湖面静得像块翡翠,翠到眼里,翠到心里,偶有水鸟低掠,漾开一圈圈涟漪,惊起满湖清寂。
出峡谷,乔亚草场铺展在眼前。深秋的草已褪去青绿,染成一片温暖的黄,漫无边际地铺向远方。大牧场空旷辽远,风吹过,枯黄的草浪翻滚,带着几分苍茫的诗意。极目远眺,雪山横亘天际,峰顶的白与草场的黄、天空的蓝层层递进,撞入眼底便是满心的开阔。没有喧嚣,没有芜杂,只有风声、鸟鸣与车轮的轻响。目光所及,皆是清澄与壮阔,积攒许久的浮躁仿佛被这山水涤荡干净。心随视野一同舒展,只剩下纯粹的愉悦与安宁,这便是深秋天山赠予旅人最治愈的礼物。
怀着崇敬之心,在老吴的陪同下,我们走进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与毛泽民故居。青砖黛瓦间,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静静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边疆的艰苦卓绝与峥嵘岁月。
我俩凝视着毛泽民等先辈用过的账本、钢笔等日用品,耳畔仿佛回响着他们为新疆各族人民谋自由、谋翻身、谋福祉的赤诚话语。在千难万险的环境中,他们坚守信仰、舍生忘死、勇毅前行,用热血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承诺,这份家国情怀深深震撼着我。
革命先辈以生命为笔,绘就了今日的幸福画卷,他们的精神如熠熠星辰,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征途。走出纪念馆,我心潮澎湃,敬意与使命感如潮水般在心底翻涌。如今我们身处这美好的新时代,更应传承先辈遗志,赓续先烈精神,将爱国之情化作奋进动力,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实际行动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定将这份红色记忆铭刻于心,让先辈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新疆的美,是铺展在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壮阔诗篇——这片占全国六分之一的疆域,藏着造物主的慷慨与天地的恢弘。地下埋着200余种已探明矿产,万亿立方米级天然气田与亿吨级油田静静涌动,是祖国的能源宝库;地上铺展着极致风光,海拔7443米的托木尔峰刺破苍穹,480平方公里的赛里木湖如蓝宝石镶嵌大地,绵延千里的巴音布鲁克草原绿浪翻滚,还有数万公里绿洲串联起生机。从雪山到戈壁,从森林到湖泊,从地下宝藏到地表盛景,新疆包容着万千景致,新疆的美藏着无尽底蕴,每一寸土地都彰显着祖国山河的壮阔与富饶。
短短七八天,去了很多地方,见识了沙漠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高山上苍翠的云杉。清澈的天空下倒影着碧蓝的湖水,人在其中,像是被画上去一样,真假难辨。山也新疆美,水也新疆美,人也新疆美,新疆的美是说不完的美。
回望过去,常有这样的念头:若当年没有参军远赴云南,我大概率也会和许多家乡人一样,奔赴新疆务工打拼。或许,如今的我早已在那里扎根落户,成为一名地道的新疆人。
之前常听人说,在新疆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甘肃人的身影,尤其是我的老乡——古浪人。到新疆才发现真是这样。其中我的许多亲人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浪潮到了新疆。
如今,在新疆的古浪人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群体,从城市的各个领域落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从创业园区的企业里到社区的邻里间,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多年来,古浪人凭借骨子里的勤劳踏实和诚信质朴,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务工者钻研技能、踏实肯干,成为企业信赖的骨干;创业者坚守信誉、敢闯敢拼,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普通劳动者待人真诚、乐于助人,融入当地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新疆各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古浪人”三个字也成了靠谱、实在的代名词,在新疆大地上攒下了响当当的好口碑。
就乌鲁木齐机场来说,从一线的保安、保洁绿化、餐饮服务人员,到出租车司机、机务人员、物流从业者、安检员、工程维修再到各级管理岗位,处处都有古浪人的身影。甚至有人打趣说,在机场里走一圈,随时都能听到熟悉的古浪话。而在喀什、伊犁、阿克苏、库尔勒、塔城、哈密、吐鲁番等地,无论是各行各业的岗位上,还是大街小巷、居民小区里,同样活跃着许多古浪人。
这些在新疆的古浪人,身上有着刻进骨子里的勤劳与朴实。他们不怕苦累,扎根在不同岗位上,用双手打拼生活:机场里,他们早早到岗,把保洁区域打扫得一尘不染,认真核查每一项安全流程;街巷中,他们经营的小店总是诚信待客,商品实惠、服务热忱;田间地头,他们顶着烈日劳作,把汗水洒在土地上。面对困难,他们从不抱怨,而是默默扛下;与人相处,他们真诚实在,重情重义,用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身边人的认可与尊重,也成了连接甘肃与新疆的一道温暖纽带。
这背后有着诸多缘由:新疆的气候环境与饮食习惯,和甘肃有着天然的相近之处,让古浪人初来乍到便能快速适应;这里地大物博,人口密度较低,发展空间广阔,对劳动力和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国家及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面广的优惠政策,为外来人口在新疆落户定居、就业创业提供了便捷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持。
我相信,未来的西部会更美,明天的新疆会更美。
作者简介:王永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居云南昆明市,有散文、诗歌作品刊于《西藏日报》和诸多文学平台。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