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未赴的鹿回头,永远的慈母心

罗朝霞2025-11-13 06:31:31

未赴的鹿回头,永远的慈母心

 

作者:罗朝霞

 

谨以此文,致敬我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题记

 

2025年11月1日7时10分,晨光刚漫过窗棂,我生命中最温暖、最坚实的那座山,悄然隐入了云端。母亲在家中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为她九十载辛劳奉献的一生,画上了句号。那一刻,天地无声,心口像是被生生剜去一块。那些未说出口的感念、未兑现的陪伴,都成了此生无法弥补的缺口。

 

1935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母亲降生于大别山南麓的孙家山。贫寒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于她,更是刻进骨血的底色。未曾踏入学堂一天,她却凭着对生活的执着,在柴米油盐间认识了百余字。她的一生,是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颗永不停歇的心,为家人撑起了一片遮风挡雨的天地。

 

年轻时,母亲嫁至罗家山,与父亲相依为命。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在供销社工作,家里农活全压在母亲瘦削的肩上。白天,她在生产队的田垄间躬身劳作,烈日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沉甸甸地化作维系一家生计的工分;夜幕降临,她又点亮煤油灯,帮邻里缝制衣物,缝纫机“哒哒”的声响常伴我入眠,只为赚些微薄的零钱买盐度日;待到星星缀满夜空,或是天光尚未破晓,村头那口滋养着三百多人的水井旁,总能望见她单薄的身影——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扁担,将清冽的井水一担担挑回家,也挑起了全家人的柴米油盐。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山间那些深沟浅坎的羊肠小道。她挑着百斤的稻穗,脚步陷在泥洼里,刚踩稳一块石头,身子猛地一个趔趄,栽到了……粗布衣衫被汗水反复浸透,结出白色的盐霜。后来我才懂得,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百斤重量,将她原本笔直的双腿,生生压成了弯曲的形状。正是这双弯弯的腿,一步步把我们五个子女,从泥泞的山坳里,渡到了平坦的人生路上。她走过的每一步,都像是刻在大地上的年轮,记录着对这个家无声而坚韧的奉献。

 

在“重男轻女”的旧俗尚未褪去的年代,我的出生为家庭带来了欢欣。但母亲的爱,如大地般深厚,从未因性别而有分毫倾斜。我们五个子女的成长轨迹,便是她用一生操劳托举的“伟业”:大姐小学毕业,便远赴三百多公里外的监利缫丝厂,稚嫩的双手在温水中日夜浸泡劳作;二姐高中毕业后,就在父亲51岁那年,接过了父亲递给她的“接力棒”,到乡镇供销社上班;我于1984年7月,考进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有幸服务经济建设;弟弟天资聪颖,从一中走向武汉,成为企业高管;妹妹勤奋好学,最终站上三尺讲台,成为育人子弟的高级教师。

 

是您,用单薄的身体,将儿女一个个托举到了您从未见过的高度。我永远记得七十年代末,大姐用她几乎全部的3.5元工资,为我买的那双尼龙袜。那哪里是一双袜子?那是一个家庭在风雨中相濡以沫的全部温情,是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最朴素也是最坚不可摧的家风的传承与延续。

 

母亲的一生,是隐忍而通透的一生。即便在最困顿的岁月,她也保持着生活的体面与尊严。她将所有的艰辛与委屈默默咽下,从不向子女吐露半分。晚年的她,物质条件已大大改善,却依然固执地坚持自己做饭、手洗衣物,她那句“不能影响子女的工作,不能让子女为难”的倔强里,藏着她对我们最深沉的疼爱。晚年日子好了,她却依旧省吃俭用——变质的食物舍不得丢,黑夜怕费电推说“灯光刺眼”,酷暑里宁受热也不肯开空调,只念叨“温度刚好”。

 

然而,在她生命的终点,却清晰而郑重地交代,将与父亲毕生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分给未成家的孙辈,并反复叮嘱:“姊妹间要永远团结”这最后的安排,是她用生命写就的、对这个家族最后的守护与期望。

 

多年前,我便怀着一个心愿——在冬季,带母亲去鹿回头,俯瞰美丽的凤凰岛与三亚湾,领略“人在花中走,画在海中游”的美妙意境,让她老人家知道,世间还有如此温暖的地方;让她坐坐飞机的头等舱,看看云海之上的世界……然而,时光无情,这个没能兑现的承诺,竟成了我的终身遗憾。

 

我的母亲,一位平凡的乡野女性,生于尘土,归于自然;但我的母亲,更是一位我心中的盖世英雄,她以血肉之躯为笔,以苦难岁月为墨,书写了一首最动人的奉献诗篇。

 

如今,您终于可以休息了。您太累了,需要一场没有辛劳、没有病痛、没有牵挂的长眠。我们无法换回您的生命,但我们可以活成您期望的样子,让您的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

 

母亲给我们留下的,远不止物质的积蓄,更是厚重绵长的精神财富——勤劳、坚韧、仁爱与团结,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我们……

 

而今,我们终于能挺直脊梁,行走在您用弯曲的腿为我们撑起的笔直人生路上。人间再无您负重前行的身影,但您踏出的那条通往光明的道路,已在我们脚下无限延展。

 

2025年11月5日于湖北麻城

 

作者罗朝霞,湖北省麻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