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那年江边插柳

郭贵武2025-11-12 10:11:30

那年江边插柳

 

文/郭贵武

 

家乡有条江叫嫩江,在我国版图上东经123.5度,北纬47.9度,可看到一条弯曲蓝色细线。嫩江湿地水草、柳条丰茂,大片大片,密密匝匝走不过人,家乡人叫它柳条通。柳条通里的二年柳条绵软,可用来编筐窝篓,用来装菜、拾麦穗、拾玉米。冬季用筐拾农家肥,还可以编笊篱卖钱。做笊篱是农家冬闲时的活,那时的口号叫:“冬闲变冬忙”。村民们从江边割来柳条,在铁锅里蒸一遍,然后用两段木棍夹住蒸好的柳条,用力将柳条外皮撸掉,露出里面白色枝骨,就是编筐,编艺术品最好材料。多年生的柳条,农户家盖房子用它做屋顶房薄,三九天割的柳条拒腐蚀、不生虫、还保暖。

二十世纪70年代家乡柳条派上了用场,柳编出了名。熏蒸后剩下雪白枝骨的柳条,编织各式各样篮子、花篮艺术品,推向市场。为了发展柳编产业,公社成立了柳编厂,诚聘各生产大队柳编骨干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柳编作为艺术品上了广交会,销往国内外,文章作大了。为确保柳编原材料供应,解决材料不足问题,从长远观点出发,公社决定将江边空地都插栽上柳条,保证柳编事业长期发展。

那年秋季,公社社员都忙秋收,公社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公社中学,那时的学生年龄都偏大,大多数十八九岁的样子,学工、学农有力气。那时我们中学去了2个排男生,农村孩子干农活不含糊。动锹动镐,用镰刀割猪草,家里农活没少干。江边插柳用镰刀,镰刀是我们常用的农具,安全没问题。

这次插柳植树公社非常重视,专门派了干部、林业技术员。学校除了班主任亲自带队,还指派了一名副校长。插柳开始之前,技术员讲解技术要领并做示范。技术员拿一根柳条,去掉细的梢节,每20厘米削一段,才叫树栽子,柳芽向上插进泥土里。株距要求不严格,目的把空地插满,插的越密成活率就越高。我们2人分成1小组,一共分成30多组。柳条栽子就地取材,身边就有一墩墩条子,随割随用,自己供应自己。先在树丛中选粗细均匀优质柳条,去掉梢节部分,用刀削成段插入泥土里,地湿泥土很松软好插。偶尔遇到较硬地块,就用镰刀头将树栽子拍进土里。我们拉网地毯式横排往前插,由组长掌控速度,谁也不甘落后,前后左右,相互照顾不留空地。组长时不时还要检查质量。排长是总监督,插密了没问题,插稀了排长就要提醒。回头看看我们插完的一片片树地好有成就感。

午饭是大铁锅煮手拉面,锅口有两个小伙子合抱那么大的圆,装水就装了好几水桶。几个人站在大锅旁,用手将面盆里和好的面揪一块,抻巴抻巴就下到锅里,面片张张大得像小面饼。锅下灶膛里填着干柳条,火势熊熊,大锅里汤水沸腾。这边几个人在面盆里忙着往锅里拉面,另一面几个人持大铁笊篱往盆里捞面。得到面的同学端着碗,半生不熟坐在大江边吃起来。眼望滔滔江水,观赏水中游鱼,伴着初秋草香,心里美滋滋。渴了喝一口江水,清冽甘甜。学生吃饭,老师忙着用磨刀石给学生磨镰刀。有的学生带旧刀生锈钢口不好,学生戏谑,骑二里地都不铲屁股,磨起来费劲。老师用力把刀磨得雪亮锋利,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老师和学生一样喝江水,吃白水煮面,野外生活好快活。

午饭后插柳继续。开始我们还是按着技术员要求插。干累了,手上也沾满了黏糊糊树汁液,就不守规则了,怎么方便怎么干,芽眼朝上还是朝下,顾不了那么多。向阳坡柳枝还有绿叶,淘气学生开始做柳笛,柳笛声声热闹非凡。第二年春天,我们去江边看插栽的柳条,成活率90%以上。还别说,倒插的柳条栽子,照样向上生长成活,“倒插垂杨柳”并非笑谈。

旧地重游,嫩江湿地变成了茂密柳树林。公社柳编厂柳编依旧登上广交会大雅之堂。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