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宋朝的军事并非那么羸弱

郭松2025-11-11 15:44:09

宋朝的军事并非那么羸弱

 

郭松

 

与经济文化的成就相比,宋朝的军事常被诟病,“积贫积弱” 似乎成了代名词。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中,宋朝多处于劣势,签订了一些屈辱的和约,每年都要向这些政权输送岁币和绢帛。靖康之耻更是宋朝的一道伤疤,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

宋朝的军事究竟如何?真的像想象中的那么羸弱,还是另有隐情?在繁荣的背后,宋朝的军事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宋朝军事的真实情况。

军事制度方面,集权下利弊权衡。宋朝建立后,为了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实行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制度。枢密院是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管军权及军令,负责制定战略和决策;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负责军队训练和管理;率臣是禁军出征或镇戍临时委任的将帅,统领地分属三衙的禁军,事毕皆撤销 。

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发兵权与握兵重的分离,防止武将专权,确保皇权稳固。从实际效果来看,确实有效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使宋朝在政治稳定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一些严重弊端。兵将分离,将领对士兵缺乏了解和掌控,士兵对将领缺乏忠诚度和归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指挥效率和战斗力。在战场上,常出现将领无法及时传达命令,士兵无法准确执行任务的情况,导致宋军在一些关键战役失利。

武器装备方面,冷火兵器交融发展。宋朝武器装备种类繁多、技术先进,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弓弩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神臂弓和床弩是其中的代表。神臂弓是一种单兵弩,射程可达 370 多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克制骑兵。床弩是一种大型弩,需要多名士兵共同操作,射程可达 500 米左右,威力巨大,常用于攻城和防御。在宋辽战争中,宋军使用床弩击退辽军进攻,给辽军造成重大损失。

北宋时期,火药武器有了多种类型,如火球、火炮、火箭等。到了南宋,火器的发展更加迅速,出现了突火枪等火器。突火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火器。在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火器多次击败金军,展现火器的巨大威力。然而,武器装备先进不一定能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宋朝的武器装备虽然先进,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还不够成熟,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武器装备的维护和保养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宋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兵力规模方面,数量与质量双重考量。北宋时期,军队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组成。禁军是中央正规军,负责戍卫京师和对外出征,是军队的主要战斗力;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如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随着时间推移,毫无战斗力可言;乡兵是由地方征募或招募的民兵,主要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蕃兵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主要驻扎在西北部边境地区,协助宋军防御外敌。北宋初期,禁军数量相对较少,只有二十万人左右。但随着时间推移,为了应对边疆军事压力和维护国内稳定,禁军数量不断增加。北宋中期,禁军数量增至八十余万,除了禁军,厢军和乡兵数量也相当可观。北宋军队数量最多时达到一百多万。然而,庞大的兵力规模并没有带来战斗力提升。宋朝实行募兵制,兵源素质参差不齐。为了防止流民变成乱民,在灾荒年常大量募集流民充入禁军,这些士兵战斗力低下。军队中腐败现象也十分严重,军官克扣军饷、虚报兵额等屡见不鲜,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宋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常常败北,这与兵源素质和军队腐败有密切关系。

军事将领方面,璀璨将星与时代困境。宋朝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为宋朝的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狄青出身贫寒,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 “面涅将军”。在宋夏战争中,他常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卓越战功。他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1053 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为著名。在这场战役中,狄青利用元宵节敌人放松警惕的时机,率领军队奇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的军队,平定岭南地区的叛乱,为宋朝南部边境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他 “精忠报国”,一生戎马,多次击败金军。1140 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猛,深受百姓爱戴和支持,“岳家军” 的威名令金兵闻风丧胆。然而,岳飞的卓越战功引起秦桧等奸臣的嫉妒和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韩世忠也是南宋重要将领,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在黄天荡之战中,他率领八千宋军,与十万金军对峙长达四十八天,虽然未能全歼金军,但给予了金军沉重打击。韩世忠不肯依附奸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这些将领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和辉煌的战绩,但他们在宋朝重文轻武的环境下,面临诸多限制和困境。宋朝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非常严重,武将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在战场上的指挥权常受到文官的干涉,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宋朝军事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这一政策的形成,与宋朝的建立背景密切相关。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他深知武将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威胁,在建国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削弱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和平的方式,解除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将军事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在宋朝,文官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大量文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武将在朝廷中话语权受到严重限制。在军事指挥中,武将要受到文官的节制,无法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狄青在担任枢密副使期间,虽然战功赫赫,但遭到文官的排挤和打压。他们认为狄青出身行伍,地位卑微,不配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在文官的诋毁下,狄青被罢官,抑郁而终。对武将的轻视,使许多有才能的人不愿投身军旅,导致军事人才流失。武将在军队中地位低下,也影响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在与辽、西夏、金等政权的战争中,宋军常因为指挥不力、士气低落战败。

长期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也是宋朝军事失利的重要因素。这种战略的形成,与宋朝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军事思想密切相关。宋朝的疆域相对较小,四周又多是强敌,如辽、金、西夏等。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战斗力强大。面对这样的地缘政治环境,宋朝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多个方向的威胁。增加了宋朝的军事压力,也限制了军事行动的效果。为了防御北方的辽和金,宋朝在边境修筑大量的城墙和堡垒,部署重兵。然而,这种被动防御的战略,使宋军在战争中处于被动挨打局面,丧失战略主动权。宋朝的军事思想也保守,过于强调防御,忽视进攻。在与外敌的战争中,宋军常采取据城坚守的策略,等待敌人进攻,然后再进行反击。这种战术虽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敌人的进攻,但也限制了宋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战场上,宋军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敌人,导致战争失利。在宋辽战争中,宋军多次在战场上失利,被迫签订澶渊之盟等屈辱和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依赖城池防御,缺乏主动出击。

在军事上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来自外部的强大对手。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在军事上都具有很强的实力,给宋朝带来沉重的压力。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军队以骑兵为主,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辽军擅长骑射,在战场上能迅速攻击和撤退,让宋军防不胜防。辽军还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骨朵、狼牙棒等,在近战中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在宋辽战争中,辽军多次凭借强大的骑兵优势,击败宋军。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军队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金军的骑兵不仅机动性强,而且作战勇猛,具有顽强的战斗意志。在与宋军的战争中,金军常采用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等战术,给宋军造成巨大损失。“铁浮屠” 是一种重装骑兵,人马俱披重甲,在战场上如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拐子马” 是一种轻型骑兵,布置在两翼,利用机动性对敌军迂回包抄。在郾城之战中,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虽然取得胜利,但也付出惨重的代价。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国家规模相对较小,但军事力量不容小觑。西夏军队以骑兵和步兵为主,骑兵擅长长途奔袭和突然袭击,步兵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和坚韧的意志。西夏还拥有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锻造的兵器锋利耐用,盔甲坚固。西夏的 “铁鹞子” 重装骑兵,更是令宋军闻风丧胆。这支骑兵部队人马皆披重甲,用铁链将士兵与马匹相连,在战场上如钢铁洪流,冲击力极强。在宋夏战争中,西夏军队多次击败宋军。蒙古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军队以骑兵为主,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强大的战斗力。蒙古骑兵擅长长途奔袭和野外作战,在战场上能够迅速集结和分散,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敌人。蒙古军队还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如火器、投石机等,在攻城战和野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宋朝的战争中,蒙古军队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占据了上风。经过多年战争,蒙古灭掉南宋,统一了中国。

尽管宋朝在军事上常面临挑战,但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宋军还是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捍卫了宋朝的领土和尊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局势和历史走向。

澶州之战是宋辽战争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场战役。景德元年(1004 年),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直逼北宋都城开封。宋廷上下一片恐慌,许多官员主张迁都南逃。然而,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劝说宋真宗御驾亲征。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城下与辽军展开激烈战斗。辽军主将萧挞凛在视察战场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毙命。辽军士气受挫,加之孤军深入,后方补给困难,决定与北宋议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宋辽之间多年的战争。虽然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要向辽国缴纳岁币,但从长远来看,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宋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使双方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经济和文化。

采石矶之战也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绍兴三十一年(1161 年),金海陵王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亡南宋。宋军在淮西防线迅速崩溃,金军顺利推进到长江北岸。此时,南宋军队主帅王权被罢职,新帅李显忠尚未到任,军队群龙无首,士气低落。在这危急关头,中书舍人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指挥作战的重任。虞允文迅速组织起宋军残部,鼓舞士气,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将宋军分为水陆两路,步兵和骑兵埋伏在长江岸边的高地后面,水军分成五队,利用海鳅船等战船与金军展开激战。当金军船队乘着顺风渡江时,虞允文亲自到前线督战,宋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海鳅船凭借冲击力,撞沉大量金军战船,金兵纷纷落水。在宋军的顽强抵抗下,金军的渡江计划失败。采石矶之战的胜利,鼓舞了南宋军民的抗金士气,粉碎了完颜亮的南侵计划,使南宋得以继续维持其统治。

郾城之战是南宋抗金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展现了岳家军的强大战斗力。绍兴十年(1140 年),金兀术率领金军主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南宋有生力量。岳飞率领岳家军迎击金军,在郾城与金军展开一场激烈的决战。金兀术派出他的精锐部队“铁浮屠” 和 “拐子马”,企图以强大的骑兵优势突破岳家军防线。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岳飞沉着冷静,命令岳云率领轻骑冲入敌阵,往来冲杀,打乱金军的阵脚。岳飞派遣背嵬军和游奕军迎战金军的“铁浮屠” 和 “拐子马”,让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等武器,上砍敌兵,下砍马足。在岳家军的顽强抵抗下,金军的 “铁浮屠” 和 “拐子马” 战术被破解,金兵死伤惨重。金兀术见大势已去,只得仓皇撤退。郾城之战的胜利,不仅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也让岳家军威名远扬,成为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

唐朝时,火药就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但当时的火药武器还比较简单,威力也相对较小。到了宋朝,火药配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硝石的比例提高,助燃剂的使用也更加合理,使火药的爆炸威力大大增强。北宋时,火药武器有了多种类型,如火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这些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敌人带来了巨大的威慑。在宋金战争中,宋军使用火炮击退了金军的进攻,有效地保卫了城池。

南宋时,火药武器发展更加迅速,出现了突火枪等火器。突火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火器,标志着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火枪以竹筒为枪管,内装火药和弹丸,点燃火药后,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弹丸射出,具有较高的杀伤力和射程。突火枪的发明,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战术和策略,也为枪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火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宋朝还出现了火药制造机构,专门负责火药的研发和生产,推动了火药武器的普及和应用。

宋朝在其他武器装备上也有改进,神臂弓和床弩是其中的代表。神臂弓是一种单兵弩,射程可达 370 多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有效克制骑兵。它的出现,使宋军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时,有了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床弩是一种大型弩,需要多名士兵操作,射程可达 500 米,威力巨大,常用于攻城和防御。在宋辽战争中,宋军使用床弩击退辽军的进攻,给辽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宋朝的铠甲制造也十分先进,制造的铠甲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重量较轻,能有效保护士兵的身体。宋朝的铠甲种类繁多,如步人甲、铁浮屠甲。步人甲是一种重型铠甲,由 1825 枚甲叶组成,全重可达 29 公斤,能有效抵御刀枪和弓箭的攻击。铁浮屠甲是一种更为厚重的铠甲,人马皆披重甲,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防御力。这些先进的铠甲,为宋军在战场上提供了有力防护。

宋朝的军事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 “强” 或 “弱” 来评判。它既有辉煌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宋朝在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也遭受了不少失败,但并不意味着宋朝的军事就一无是处。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宋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捍卫了宋朝的尊严,也展示了宋军的战斗力。

我们应该以全面、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宋朝的军事。既要看到在军事制度、武器装备、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也要看到在军事战略、军事指挥、军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看到在对外战争中面临的困境和失败,也要肯定在保卫国家、抵御外敌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IMG_20250808_171622_new.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