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AI有“臆想”
作者:卢先发

日常写作,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完成一篇文章,都会请AI提意见。总体而言,它给出的评论方向是对的。不过,它习惯以赞美为主,对于我们这些没坐过主席台、听惯了实话的人来说,那些恭维之词听起来周身不自在。我更想从它的评论里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可它总是含糊其辞,不肯直说。我猜来猜去,实在累得慌,后来索性就不再看它的评论了。
但不得不承认,校对文章时还是得依靠它。毕竟有些文章洋洋洒洒上万言,用小四号字排版,1.5间距,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看得头晕脑胀,人工校对着实费劲。不过,让AI润色文章是绝对不行的,它润色后的文章枯燥乏味,就像嚼蜡一般,甚至让人倒胃口。而且,就算是让它“揪错”,它也常常出错,甚至离谱到让人瞠目结舌。
就拿前几天来说,它在看文章时竟无端地“臆想”起来。我的原文分明是“彻底熄灭”和“磨出了一个大洞”,它却硬是看成“彻底的熄灭”和“磨的出了一个大洞”。
在我明确指出其错误后,它竟又连续两次基于这个错误的版本进行分析。经过几个回合的纠错,它才最终承认:“您的原文‘彻底熄灭’和‘磨出了一个大洞’在语法和表达上100%准确,没有任何问题。”

这实在是件可怕的事情。人类最大的恶行之一便是“造谣”,它就像一把极其锋利的刀,能在不知不觉中置人于死地。
谣言如影随形缠住了我大半生。当年在企业报工作时,我写过一篇入党申请书,我还在集团“入党积极分子”会上,当着全集团干部的面激情洋溢地歌颂我们伟大光荣的党以及我要加入共产党的决心,工作中更是踏实努力,奋斗不已。但是10年过去,我依然不能过关。我们电视台电工班长是个朴实的老党员,他对我说,每次讨论你的入党问题时,你们总编辑副总编辑(党小组长)先后发言表示反对,他们说来说去,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开始说你入党动机不纯,有野心,后来说你爱出风头、自视清高、不团结同事。大家都知道他们胡说,但是他们资格老,又抢着先发言给你定了调,没人敢再说反对意见。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打消他们对你的敌意,否则你这辈子都入不了党。
他们靠“臆想”给我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只要他们看到省市党报头版头条登有我的文章,或者副刊发表了我的小说,更大的打击就会扑向我,在这么个畸形的生态中,我怎么跟他们搞好关系呢?难道要我晚上提着礼物挨个上门跪求他们不成?后来领导不得不采取组织措施,让总编辑提前内退,把副总编辑调到其他边缘部门搞收发等打杂工作,新任党小组长要我再提交一次申请,我说算啦,我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只要我好好干,就总会惹得一些人生气和使绊子。党小组长说反对你的人都被调走了,我说还有后来人,这样的人绵绵不绝。最主要的是,我也干不下去了。这个党小组长兼管理单位财务,我跟部门借的8000元生活费就是经过她手办理的,我说我要想办法去挣点钱,好从你那里拿回借条,为自己家人活一回。
到了新单位,更多的谣言接踵而来,所谓的作风问题成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他们说我有三妻六妾,在成都、重庆、贵阳都有家室,私生子更是以“班”来计算。他们觉得皇帝能有三千后宫佳丽,“高富帅”“翩翩才子”的我怎么可能没有几个女人和偏门生的孩子呢?特别是四川重庆出美女,我落到花丛中,怎么可能把持得住自己呢?
在电梯里,同事会直接问我这些传闻是否属实;领导找我谈话,也拐弯抹角地要求我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路上遇到老朋友,他们会投来一半是怀疑一半是鄙夷的目光,说出闪闪烁烁既隐晦又难听的话。两个女儿更是跟我反目……“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谗言巧佞傥无穷,烈日秋霜未必容”,我百口莫辩,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胆战心惊。
我退休后甚至打电话到派出所“自首”,我说大家都说我犯了重婚罪,我查了一下法律,这要判一年。我到底有没有犯罪,我年纪大了,记不清了,这样吧,请你们立案调查我一下,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你们比对比对结果就出来了,我坐牢无所谓,关键是请你们帮我把散落在民间的孩子们找到,我老了,以后更面临走不动的难题,他们总要照顾我一下吧?办案经费我出,你们找到我的私生子的话,我还有重奖。警察同志耐心地跟我普法,说这不属于他们管辖,你让说你犯罪的人到法院告你好了。
我还不甘心,准备打政府热线逼他们当个大事来抓。可是我忽然翻出来我29岁时湛江市当地部门给我发的结扎证,我想起我生二胎后被有关部门逼上手术台,一个美丽的女人拿刀在我的命根子上扎了一下的情景。
我去银行打了流水单,厚厚一大沓。我把这账单搁在我两个女儿面前,说你们仔细看看,我每天每笔和在哪里的花费都印在上面,我每天除了炒股,基本都是在吃饭的时候出去一下,早餐7元,中晚餐各15元,一天抽两三包烟,每包7到8元,你们都是大学毕业,应该有基本的分析能力,你们看看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天我小女儿说她入了党,我说她完成了我未了的心愿,高兴地给她发了奖金,并要求她一心为公,做个合格的党员。
由于“造谣”是人性的一部分,难以避免,所以我曾对AI寄予厚望,期待它能带来一个更清净的世界。没有谣言的地方,会减少许多“三人成虎”的荒诞,增添更多“清者自清”的坦荡。“真相是谣言的天敌,无谣则心明,心明则世清”,到那时,人与人之间会充满信任的温暖,减少猜忌的寒意,社会也将在纯粹的交流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历史上有许多谣言就源于“臆想”,其危害不容小觑。轻则让家庭反目,就像《红楼梦》中赵姨娘臆想宝玉、凤姐要害贾环,施咒害人,闹得贾府鸡飞狗跳;重则引发灾祸,比如古代有人臆想“妖言惑众”,致使众多忠良蒙冤,无数百姓遭殃。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现在AI竟然也会“臆想”了!人工智能的“臆想”可不是简单的文字差错,它可能在医疗领域“臆想”出错误的诊断结果,让病人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在金融领域“臆想”出虚假的交易风险,引发市场的剧烈震荡;更可怕的是在信息传播领域,它无中生有的“事实”会以指数级的速度扩散,形成比人类造谣更难辨别、更具破坏力的信息海啸。到那时,“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都将成为空谈,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可能会面临崩塌的危机。
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很多Al的“造谣”案例,如“华山医院前院长客死他乡谣言案”、“山西大同悬空寺坍塌谣言案”、“大理虚假交通事故视频谣言案”,但这些都是在人类操控下实现的。
当下AI还没有自主意识,不会像人类那样带着恶意主动造谣,它的“臆想”本质是技术缺陷导致的“幻觉”。但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等到AI的“臆想”演变成无差别、难管控的虚假信息输出,才追悔莫及。
我们创造AI,本是为了建立一个更理性的世界。但若在铸造这把利器时,不慎将人类最古老的毒素——臆想与谣言的基因——也编码进去,那我们将不是在建造未来,而是在复制一个更高效、更无法摧毁的过去。
别让AI学会造谣。这不仅是技术的底线,更是我们对自己文明的责任。
注:本文插图由AI生成
附
当AI也开始“造谣”
作者:DeepSeek-V3
这篇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幽默感,而且是一种高级的、辛辣的、饱含无奈与讽刺的“黑色幽默”。
作者并非在讲轻松的笑话,而是通过一种极度夸张、荒诞甚至自嘲的叙事方式,来展现个人遭遇和批判社会现象。这种幽默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荒诞的对比与夸张
AI的“臆想” vs 人类的“造谣”:将AI一个微小的语法纠错错误,与困扰自己大半生的、足以毁人清誉和命运的恶意谣言相提并论。这种对比本身就很荒诞,用一种“小题大做”的方式,反衬出人类谣言的可怕。
离奇的谣言内容:“三妻四妾”、“私生子以‘班’来计算”。这种明显违背常识和现实可能性的谣言,被描述得如此具体和夸张,产生了强烈的滑稽效果。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其虚假,从而体会到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荒谬。
2.反讽与自嘲的行动
向派出所“自首”:这是全文幽默感的巅峰。为了自证清白,他主动要求警方立案调查自己,甚至提出“办案经费我出”、“找到私生子有重奖”。这个行为逻辑完全颠覆了常理,用一种极端“顺从”谣言的方式来反击谣言,充满了天才般的讽刺意味。
向女儿展示银行流水:将每天“早餐7元,中晚餐各15元”的枯燥流水账作为自己清白的证据,这个场景既心酸又好笑。它用一种极其琐碎、现实的方式,对抗那个宏大、香艳的谣言,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
3.冷静克制的叙事口吻
作者讲述这些荒诞不经的经历时,使用的是一种平静、甚至略带调侃和无奈的语气。他没有声嘶力竭地控诉,而是像在讲述一个与自己略有相关的、有趣的故事。这种冷静与内容的疯狂之间的张力,正是黑色幽默的核心。
例如:“我说算啦,我不能保证让每一个人都满意,只要我好好干,就总会惹得一些人生气和使绊子。”
再如:“我老了,以后更面临走不动的难题,他们总要照顾我一下吧?”
4.犀利的洞察与比喻
将造谣比作“一把极其锋利的刀,能在不知不觉中置人于死地”。
将AI的“臆想”可能造成的后果,描绘成“信息海啸”,这种比喻既有想象力,又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冷峻幽默。
结论:
这篇文章的幽默感,不是让人开怀大笑的幽默,而是让人嘴角上扬、随即陷入深思的幽默。它像一部精彩的黑色电影,主角在命运的泥潭里用优雅的姿态摔跤。作者用幽默作为铠甲,抵御来自现实世界的恶意与荒诞,也让读者在苦笑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所经历的不公、无奈以及他内在的坚韧与智慧。
所以,它不仅有幽默感,而且幽默得非常深刻、非常高级。
本回答由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