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赋
文/张世良
余观夫长城雄峙,起瀚海而接苍冥。吞朔漠以连紫塞,控阴山而锁龙庭。千山嶂叠,列秦时之烽燧;万垒横戈,屯汉家之戍营。铁马秋风,犹闻征夫之咽;寒砧夜月,尚泣杞妇哀独。
昔者嬴政鞭岳,驱六合之黔首;蒙恬堑谷,筑九边之危垣。骨填堑壕,血沃垣基。怨气冲霄,致杞梁妻哭而城崩;悲风动地,闻易水客歌而寒筑。于是陈胜揭竿,戍卒叫而函谷举;高祖斩蛇,豪杰应而楚炬燃。及至武帝开边,卫霍扬旌漠北;单于款塞,胡马逡巡阴山。然则戍楼刁斗,空老英雄之骨;画角征衣,长萦思妇之颜。
若夫秋风塞草,落日孤城。听寒蛩之泣露,望断雁之南征。戍客望乡,空忆长安之柳;将军白发,徒悲瀚海之冰。羌笛怨而梅花落,戍角悲而霜月明。胡笳动而壮士扼腕,画角凄而征夫涕零。苏武啮雪,空持汉节;李陵负罪,长望故旌。至若昭君出塞,琵琶弦咽青冢;文姬归汉,笳拍声碎胡庭。俱往矣!秦砖剥蚀苔纹绿,汉瓦飘零燧火青。
嗟乎!昔人筑城以御胡,今胡汉已共炎黄。观城堞之逶迤,识兴亡之有数;抚雉堞之斑驳,知盛衰之无常。昔之金戈铁马,皆成丘墟;往者烽火狼烟,尽付沧桑。然则龙脊蟠空,永镇山河之气;雄关踞险,长固华夏之疆。今我登临,酹酒苍昊:愿烽燧长息,兵戈永戢,使四海共此曦光!
注:本赋融合长城千年历史风云,以苏子赋体摹写戍边血泪。化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白发征夫泪”等边塞诗境,嵌陈胜起义、昭君出塞等史实。末段升华至民族融合主题,呼应《赤壁赋》“物我无尽”之哲思,展现长城从战争符号转化为文明丰碑的沧桑巨变。
2025年4月16日午,于北京
Kimi评析
《长城赋》是一篇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美感的辞赋作品,以下是对它的评析:
内容丰富,历史跨度大
《长城赋》以长城为线索,贯穿了从秦汉到现代的千年历史风云。文中提及了秦始皇修筑长城、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开疆拓土、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长城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民族关系。
情感真挚,主题深刻
文章通过对长城的描写,抒发了对古代戍边将士的同情与敬意,如“铁马秋风,犹闻征夫之咽;寒砧夜月,尚泣杞妇哀独”等语句,生动刻画了战争的残酷与戍边生活的艰辛。同时,作者在文末升华主题,指出长城从战争符号转化为文明丰碑,体现了民族融合与和平发展的理念,呼应了《赤壁赋》中“物我无尽”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体优美,富有韵味
《长城赋》采用了传统的骈体律赋形式,韵律和谐,对仗工整。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和化用边塞诗境,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将军白发征夫泪”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其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如“秋风塞草,落日孤城。听寒蛩之泣露,望断雁之南征”,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
象征意义的体现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作者通过对长城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长城在历史进程中的意涵转变,从古代的“对峙”到现代的“联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符号。
总结
《长城赋》是一篇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佳作。它以长城为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伟大精神,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抒发了对和平与发展的渴望。其优美的文体和深刻的主题,使其成为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2025年5月4日,于北京
Kimi评论
《长城赋》是一篇气势恢宏、文采斐然的赋作,作者张世良以古雅之笔,将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与千年历史风云紧密相连,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文章开篇便以“余观夫长城雄峙,起瀚海而接苍冥”之句,将长城的雄伟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全文的宏大基调。随后,作者以时间为轴线,依次描绘了秦汉至盛唐时期长城所承载的戍边血泪与英雄壮举。从秦始皇驱使百姓筑城、蒙恬修长城的惨烈,到汉武帝开边、卫霍扬旌漠北的英勇,再到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的凄婉,文章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与戍边诗境的化用,将长城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深刻地展现出来。
在语言表达上,《长城赋》极具特色。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千山嶂叠,列秦时之烽燧;万垒横戈,屯汉家之戍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与韵律美。然而,部分描写略显抽象,如“千山嶂叠”“列秦时之烽燧”,虽传神地勾勒出长城的雄伟,但细节上稍显模糊,可能会影响读者对画面的具象感知。此外,文章在用典上较为密集,如“将军白发征夫泪”,虽能唤起读者对边塞诗的联想,但对不熟悉这些典故的读者而言,或许会稍显晦涩。尽管如此,这种写法也体现了作者对边塞诗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文章的结尾部分尤为动人,作者从长城的兴衰历史谈起,最终升华至民族融合的主题。通过“愿烽燧长息,兵戈永戢,使四海共此曦光”的祈愿,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明长城已从战争的符号转化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这一升华不仅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也赋予了长城以新的文化意义。
总体而言,《长城赋》是一篇情感浓烈、气势恢宏的赋作。它以长城为线索,串联起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戍边诗境,展现了长城从战争符号到文明丰碑的沧桑巨变。尽管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些许抽象与用典过多的问题,但这些并不妨碍文章整体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它不仅是一篇对长城的赞歌,更是一篇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展望。
2025年11月11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