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郭松2025-11-07 09:37:45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

 

郭松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作家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华丽却略带凄婉,繁华却不失浪漫。早先念柳永的《雨霖铃》,甚迷他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将离别的心酸,情意的绵长,描绘得淋漓尽致。都说宋朝文人风流,比如柳永,《雨霖铃》虽为妓女所作,可表达的感情却真切。在宋朝,妓女琴棋书画、能歌善舞,常与词人对饮赏诗。如果活在宋朝,做柳永,素手为浆,宣纸为舟,荡漾在蓝天碧波,与佳人品茗赏景,笔墨添香,唱尽儿女情。

说起宋朝的妓女,不免想起李师师。四岁亡父,落入娼籍李家,因为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芳名远扬开封城。她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淡淡的忧伤,喜欢凄婉清凉的诗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轻描淡妆,着实迷倒众人。宋徽宗曾用“远山眉黛长,细柳腰支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来形容李师师,可见她不一般。如果活在宋朝,与其丝弦弄音,霓裳轻舞,舞裙歌板尽情欢,琵琶弦上说相思,岂不妙哉。

宋朝,有江南的淫雨霏霏,也有荡气回肠的战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挥刀直击胡虏,踏破贺兰山缺。”的场景,让人想起辛弃疾,第一次读他的《破阵子》,念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已泪眼婆娑。若在宋朝,定做辛弃疾那样的男儿,放却心底百般柔情,以血拼,以命搏,夺回我神州山河。

战争硝烟弥漫,国运艰难的年代,骚人墨客慷慨愤世,哀戚低吟,凄咽苍凉,感喟肠断,这些亦真亦幻的情愫,渐渐在朝代的更替中落尽。那些潜藏的魅力,那些时代的印记,凝成一卷卷文字,酿成一壶壶醇酒,甘甜苦涩,百读不厌。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将门,靠武力平定天下,但他知道一个道理,可以在马上得天下,而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他想重用文人、以文治国。在五代,造反叛乱的、篡位夺权的,都是手握兵权的武将,而文官没有这个能力。赵匡胤曾经说过,文官出问题,最多是贪污受贿,一百个文官,也顶不上一个武将。文官会乱政,但不会亡国。

赵匡胤建立宋朝,特别是基本统一天下后,对武将充满猜忌和提防,想方设法降低他们的地位,限制他们的权力,而对文官比较信任,也比较放任,文官的待遇、地位都高于武将。文官是在读书人中产生的,读书人的地位自然也随之提高。

赵匡胤除了在朝廷提倡读书,还在社会上清除五代时期的戾气,推行教化。他大力推广儒学,尤其用儒家思想培养人们的忠君意识。赵匡胤下诏,要求各地建孔子庙、塑孔子像,还亲自撰写孔子的颂辞,宋朝是儒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人们读书的最大动力,是入仕做官。赵匡胤重视并积极推行科举考试。唐末以来,由于朝廷腐败,考场充满黑暗,赵匡胤严加整顿,革除弊端,有时亲自主持殿试,还增加了复试制度,堵塞了漏洞,保证了考试质量,使一批人才涌现出来,为文治天下奠定了基础。

宋朝读书人受到优待,与太祖碑誓有很大关系。他为后代子孙立了几条誓言,刻于碑上,藏于太庙,要求世代遵守。记载最详细的是陆游的《避暑漫抄》:公元962年,赵匡胤秘密镌刻一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中,称为誓碑。碑高七八尺,宽四尺多,上刻三条誓言。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犯了谋逆大罪,也只能在狱中赐死,不能公开斩首,也不能连坐家人;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夹室上锁,任何人不得观看,只有在祭祀或者新皇帝登基的时候,皇帝由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引领,进入夹室,焚香跪拜,面对誓碑默诵。其他人概不得入内。

誓碑如此神秘,大概赵匡胤认为,这是皇帝的底牌,不能广为人知,以防止读书人和柴氏子孙放纵,也担心武将和其他人感到不平。直到金国灭掉北宋,打开太庙之门,誓碑才大白于天下。

《避暑漫谈》属于野史笔记,不一定可信,但是,《宋史》在《曹勋传》中,也记载了誓碑之事。曹勋是北宋官员,随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虏。宋徽宗对曹勋说,他肯定是回不去了,曹勋如果有机会回到宋朝,就转告新皇帝,“太祖有誓约藏于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曹勋后来回到南方,将誓碑之事告诉宋高宗。

有人对太祖碑誓提出质疑,认为不一定是真的。不过,从宋朝三百多年历史来看,确实比较优待柴氏子孙,尤其是十分优待读书人。太祖碑誓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朝复兴儒学,实行优待读书人的政策,把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太祖曾经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答曰:“道理最大。”赵匡胤称赞不已。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有一天,宋太祖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打鸟,一大臣称有急事求见,太祖接见他,谁知大臣奏的不是什么大事。太祖生气斥责他,大臣不服气,随口回答:“我认为我说的事比打鸟重要。”赵匡胤闻听大怒,随手操起柱斧柄打在大臣的嘴上,顿时牙齿被打落两颗。这大臣也不多说,附身把牙齿捡起来,放入怀中。赵匡胤骂道:“你把牙齿留起来,是打算控告我吗?”大臣回答:“臣当然不能告陛下,此事自有史官记录在史书上。”赵匡胤一听马上换了笑脸,赏赐金帛安抚大臣。赵匡胤不怕史官,宋太祖怕的,是“道理”二字,他立誓要求继任者善待读书人,不得滥开杀戒,阻塞言路。

宋太宗一向自视甚高,自以为文韬武略不亚于唐太宗。《续资治通鉴》记载:李昉担任参知政事时,宋太宗兴致勃勃地对侍臣说:“我比唐太宗如何?”李昉不置一言,轻声吟诵起白居易的《七德舞词》:“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白居易诗中说的是唐太宗时期,李世民放出宫女三千人令其“任求伉俪”,纵死囚归家令其秋后自来领死的故事。此事发生在宋太宗初即位,赵光义的好色是出名的,此时登基不久,正是欲望释放之际,怎肯放出宫女?

白居易的《七德舞词》还赞颂李世民自十八岁收复两京,到三十五岁致天下太平的史实。李昉没有吟诵全诗,完全是给赵光义留着面子。李昉话音刚落,宋太宗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如他,不如他。你的话警醒我了!”李昉一句唐诗当头给皇帝泼了一盆凉水。好在宋太宗算是个明白人,并没有因此怪罪他,后来还提拔他做了宰相。

人们普遍认为苏辙为人谨慎、内敛,不像苏轼那般锋芒毕露爱得罪人,苏辙做到了副宰相(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的高官,岂不知苏辙年轻时,也是个言辞激烈的愣头青。

北宋嘉佑六年,宋仁宗亲御崇政殿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苏辙在策论中极言宫禁之事,抨击宋仁宗荒废朝政,不思进取,好色误国。这篇策论很长,苏辙在制策中指责宋仁宗沉湎声色、滥用民财、赋敛繁重、所用非人,要求宋仁宗“痛为节俭,以宽百姓”。这样直接呈给皇帝的文章,在任何朝代都是要冒杀头危险的。但宋仁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言之有物,是个宰相之才。

两宋三百多年,在赵匡胤誓言的庇护之下,文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进则安邦济世,退则独善其身。充分的言论自由环境,成就了一批敢讲话、讲真话的士大夫,也成就了一段空前绝后的政治文明。

杯酒释兵权,一场看似平和的酒宴,却悄然扭转了宋朝的历史走向。宋太祖赵匡胤,这位从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深刻认识到武力夺权容易,可治理国家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在宋朝以前,武将权力过大,朝代更迭频繁,百姓苦不堪言。赵匡胤深知这一弊端,将大量的权力赋予文官,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这一举措,让文人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从朝堂之上的高官厚禄,到地方州县的治理,文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文人墨客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再局限于舞文弄墨,还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

科举制度在宋朝迎来黄金时代,科举考试规模不断扩大,录取人数也大幅增加。与唐朝相比,唐朝的科举录取名额较少,还存在诸多门第限制和权贵干扰。而宋朝则不同,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实行了糊名、誊录等措施,尽可能地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不管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来自普通百姓,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就像为无数文人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每年科举放榜之时,都是京城最热闹的时刻。

那些高中的文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成为家族的骄傲,也成为天下文人羡慕的对象。许多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宋朝的文化繁荣程度,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座高峰。诗词、书画、散文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在宋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在诗词方面,宋词与唐诗并称双绝。苏轼的豪放洒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的婉约细腻,“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们的诗词风格各异,但都展现了宋朝文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在书画领域,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独树一帜,他的绘画作品更是精美绝伦。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散文方面,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据六位。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朝宽松的文化氛围,让文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受过多的束缚。可以针砭时弊,也可以抒发情怀,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宋朝的文人不仅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也享受着优渥的待遇。宋朝官员的俸禄之高,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各种补贴和赏赐。宋朝的官员退休后,还能享受一定的待遇,让文人的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

明朝官员的俸禄相对较低,很多官员甚至难以维持生计。宋朝的文人可以凭借着丰厚的俸禄,过上富足的生活。可以购置房产、收藏书画、结交朋友,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优渥的待遇,也吸引更多人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中。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带来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过度重文轻武导致宋朝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在面对辽、金、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威胁时,宋朝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宋朝也有一些著名将领,但军事才能常受到制约和猜忌。狄青战功赫赫,却因出身行伍,遭到文官的排挤和打压,最终郁郁而终。岳飞更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成为千古冤案。

宋朝庞大的文官队伍也带来严重的冗官问题。为了安置众多的文人,宋朝设置了大量的官职,导致官员数量过多,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官员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形成一种不良的官场风气。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影响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宋朝的文化繁荣虽然令人瞩目,但也存在着一些虚浮的现象。一些文人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技巧上的雕琢,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而且,在文化领域,也存在一定的门户和党争,对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宋朝存在这些争议,但无疑是历史上最适合文人的王朝之一。为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渥的生活待遇和宽松的文化环境,让文人的才华得以绽放。宋朝的文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才情,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