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流行“假领子”
郭松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曾经有那么几年时间,流行“假领子”。“假领子”,并非领子是假的,是一种只有领子的装饰。
那时贫困,又要面子,买不起面料做衬衣,不知道是哪些聪明的人,就想出一个法子,让裁缝做几个不同颜色的假领子,换着穿。
穿在外套里面,乍一看和衬衣没啥区别,那时即便是假领子,也不是所有人都穿得起的,穿假领子的,一般是家里条件尚可,又比较讲究的人。
“假领子”在计划经济年代叫“节约领”,“假领子”是那个贫困年代,走进百姓家为数不多的一份时尚。“假领子”这个称呼,其实并不准确。准确地说,“假领子”应该叫假衬衣,领子是货真价实的,不是一件真正的衬衣,只是一件领子而已。
“假领子”并不是国内首创的,而是在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首创的。在国内,诞生在时尚之都上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供求关系上处于短缺年代。衣服或者布料须凭布票购买,而且每个人一年的布票极其有限。一件衣服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体面的成衣衬衣,更是让人欣羡的奢侈品。
一般的人家,不是逢年过节,极少添置新衣服。即便逢年过节,添制新衣服,也大多是买布做件外衣或裤子,很少专门买布做衬衣。当时的我们,即使“六一”节做件白色的新衬衣,也是当正装在正式场合穿,很少有人把它穿在外衣里,或当作一件衬衣穿。城里人穿衬衣的多一些,也正是穷则思变,“假领子”才应运而生,并风行一时。
“假领子”又不完全是领子,它还有前襟、后片、扣子、扣眼,但只保留衬衣上部的少半截,实际上是有领子有肩没有袖子的半截子衬衣。肩头下由前后两根布带连接,形成肩袖口,人的两臂穿过肩袖口,扣好胸前的三颗扣子,将假领子固定住,使其不上下蹿动。“假领子”穿在外衣里面,以假乱真,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
“假领子”之所以受青睐,一是便宜,省钱省布票。二是省事,随脏随洗,干得快。三是方便,外出携带不占地方。四是时尚,领子大都比衬衣尖,和传统小方领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假领子也有尴尬之处,无论多热,也没法脱掉外衣。
当时,男青年的经典穿着,是在鸡心领毛衣里配上假领子,尖尖的领子翻在毛衣外面。女青年冬天会将假领子翻在棉衣领外面,或翻在毛衣领外面。春秋,在外衣领口露出细格或碎花假领子,或将假领子翻到外衣的领子上。她们的假领子,有尖角的,有圆形的,还有锯齿形的。每天穿什么颜色或花样的领子,看当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我上初中时,已经知道并见过有同学穿假领子。那些同学的假领子,基本是自己家里动手裁剪制作的。虽然也有当时时髦的确良布料的,但自己做的,没有硬些的内衬,领子并不挺拨。当时,还没有见过商店里有卖假领子的。当然,也有些人是通过亲友,从上海购买的正宗货。那些正规厂家生产的假领子,挺刮、板正、少有褶皱,领子很尖且挺拨,不像自己缝纫的领子软软的。
我真正有“假领子”,像是1978年读高中后,当时我母亲的一位朋友,在百货公司工作,从她那买了一块白色的确凉布,拿到缝纫社给我做了两件“假领子”。应该说,我做的假领子,还是中规中矩的。后来买的几件假领子,也不算太前卫。但有些时尚青年的假领子,就非常前卫,有的领子夸张的大和尖。
那些白得晃眼的“假领子”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括,让围观的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少见,假领子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成为生活的补充品,更是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假领子”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到了八十年代前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时装观念逐步新潮。从蓝黑白三色大一统的时代,瞬间进入到开放的时代。以蝙蝠衫、棒针衫、牛仔裤、喇叭裤、运动服为代表的服饰,纷纷登上时尚的舞台;经济实惠的假领子,在新的流行趋势冲击下,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