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迤萨,马帮驮来的古城
郭松
2017年11月27日至30日,我应邀参加云南省作协在红河县举办的散文笔会。
在倾耳细听《十月》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季亚娅专题讲座和几位散文作家交流发言之后,兴致勃勃地参加了采风活动。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石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巍峨雄壮的斗拱三层门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高低错落的古建筑群。
姚初院是一座中式三层,三进四合院城堡式建筑,面积宏大,中式天井,江南花窗,法式回廊,豪气阔绰。导游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给我们介绍,这里墙体坚固无比,楼房过道有防御门,四壁有明暗两种射击孔,军事防御作用突出。钱二官大院有两层40余个房间,全部为拱式建筑,院内有假山、马廊、石缸等,楼道折折回回,也称为“迷宫大院”。
这两栋建筑均开辟成红河县博物馆,室内陈列着石器、青铜器、银器及反映迤萨古城历史的马帮文化,一件件老旧暗淡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迤萨古城的前世今生。
迤萨古城的建筑,条石铺地、雕梁画栋、青砖灰瓦、飞檐斗拱的明清四合院与钟表、十字架浮雕、彩色玻璃窗的欧式阁楼交相辉映,传统建筑的走马转角楼、美人靠应有尽有,中西合璧的风格透露着生动、融合的博大。
迤萨古城的房屋梁架、门窗大都用价格高昂的红椿树、毛木树、黄羊木做成,房屋的墙壁采用砖和土基砌成,建筑石材严丝合缝,固若金汤。迤萨古城的老街,密集而狭窄,坡坡坎坎上铺着头石,沿着街道七拐八拐,上坡下坎,狭窄之处,仅可容一人通过。
街道只是顺着房屋拐,感觉似乎在迷宫里找不到尽头;窄仄的街道上挤着许多老屋,奇怪地显现着不一般的个性与逝去的繁华。明清式的四合院雕梁画栋,花木假山;法式的洋楼拱门圆窗,石堡壁上有护院的枪孔;青瓦飞檐下有彩色玻璃窗子和阳台,有的房屋在大门顶上凸立起一个十字架或加上欧式的阁楼与浮雕……
看着这些建筑,心里不由感叹,在这偏僻的大山里,这样的宅院怕是要许多钱才盖得起来。听说迤萨有“三多”:出门汉子多、寡妇多、金子多。汉子们出门“下坝子”“走烟帮”去了,留下寂寞的红颜枯守等候,长久的寂寞换回的是可观的财富,往事太长了,长得只能留在迤萨城那些苍苍的白发中,那些刻在脸上深深的皱纹中,已激不起更大的波澜。
何谓“下坝子”“走烟帮”?“下坝子”是指迤萨人到老挝、越南、缅甸、泰国做生意,这些地方地势平缓,坝子宽阔,迤萨人便称“下坝子”。“走烟帮”是指国民时期政府禁鸦片,导致鸦片价格暴涨,迤萨马帮便利用这一特殊时期,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边境购入鸦片回国贩卖。
迤萨人“下坝子”“走烟帮”在1853年至1949年近百年时期,在这个时期,迤萨人利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抓住机遇,通过“下坝子”“走烟帮”不仅实现了致富梦想,还把迤萨打造成当时被内地人称为“小上海”“小香港”的“江外乐园”,迤萨也因此成为云南颇有影响的侨乡之一。
迤萨地处偏僻,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加之国民政府禁烟不力,迤萨马帮便抓住机遇将资本投入“下坝子”“走烟帮”的生意上,他们约股合资,组织严密的马帮,为应对沿途兵匪抢劫,各路马帮购买枪支,组织武装马帮,浩浩荡荡到老挝、越南、缅甸一带收购鸦片,驮回国内转销,大发横财。许多烟帮随着资本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强大,使迤萨马帮成为当时有名的“三帮”(广帮、云帮、迤萨帮)之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迤萨人“下坝子”“走烟帮”最兴盛的时期,当时的迤萨已发展成为“江外”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通海、建水、石屏,甚至广东、广西的商人也到迤萨合资入股“走烟帮”,富裕的迤萨人大兴土木,建盖起一栋栋土木砖瓦结构的中西合壁的四合院,又到勐龙河畔大量购置良田,出租给当地傣族人种植,按五五分成收取地租。这个时期的迤萨人,男人西装革履、或穿马褂、戴毡帽;女人穿旗袍、涂脂抹粉,洋气十足。
当时,迤萨“下坝子”“走烟帮”的不仅仅是内地汉人,就连迤萨周边土司辖区的哈尼族、彝族、傣族人也纷纷到迤萨“淘金”。迤萨有名马锅头罗正有就是来自哈尼山寨土司辖区的哈尼族汉子。1928年至1947年,红河迤萨地区“下坝子”(外出东南亚经商)者甚多,出国经商者侨居18个国家和地区,艰辛的马帮换来了迤萨经济的繁荣,迎来了民房建筑的高潮,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青砖白瓦的房子鳞次栉比。
长期以来,古色古香的迤萨古民居藏在深闺人未知,其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式古建筑风格,可誉为云南建筑史上的一道奇观。迤萨夏季高温酷热,冬季风干物燥,但高大森严的迤萨古民居内冬暖夏凉,四季宜居,迤萨东门楼古建筑群即为这一典型。这一座个马帮驮来的古城,有着“江外建筑大观园”的美誉。
迤萨,是彝族卜拉语“干旱缺水”的意思。当地有民谣唱道:“高高山岗是故乡,左有河来右有江,山高难把五谷出,水大难作救命汤。”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一百多年里,书写出一个个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创造出了一个个与别处不同的奇迹。
“生存”,这只有11个笔画的二字背后,是迤萨人艰难的爬坡过坎。那11条开通的商路,是迤萨人用血泪甚至生命写就的生存、迁徙的奇迹。翻阅红河县志,早在300多年前,一个名叫“鸿发”的老板在迤萨发现铜矿,他组织建水、通海、石屏等地的人开采,铜矿持续开采了100多年,后来因铜矿资源减少等问题才停业。
铜矿停业后,缺田少地的迤萨人迫于生计铤而走险走马帮。清咸丰三年(1853年),第一队马帮从迤萨出发,开通了到李仙江、猛野井的商路,把土制食盐驮运到中越、中老边境一带销售,然后购买当地的山货、药材,驮回迤萨、建水卖给当地商人,开创了迤萨马帮“下山创业”的历史。
清光绪八年(1883年),迤萨马帮的“马锅头”王科甲、李继先、李体国等人,赶着骡马,冒着生命危险,从迤萨出发,沿红河的瓦渣、哈普,绿春的上六村、下六村、三猛、略卡、坪河,进入越南的都鲁、傣族寨、勐底、勐蚌,历经半月到达越南莱州,成为迤萨第一批走出国门、跨国经商的马帮。他们把驮去的日用百货、小成药、花边丝线等出售后,换回当地的棉花,驮回迤萨卖给妇女纺线织布。
清光绪末年(1907年),迤萨人孙重、周绍、潘永等相约走莱州,赶着骡马从迤萨出发,历经一个多月到达老挝琅勃拉邦,走出了迤萨进入老挝经商的马帮之路。
清宣统末年(1911年),迤萨冉学泗与安帮的邵恒泰等人,又从迤萨出发,经琅勃拉邦,历经四十多天,开辟了老挝苏尾、腊博、腊红,到达川圹的商路。邵恒泰在老挝川圹定居,坐地经商,成为迤萨第一代定居异国经商的华侨。
民国时期,是迤萨马帮发展的鼎盛时期,小小的边城,每年有上百队马帮、近千人出国经商。随着迤萨马帮的扩展,先后又开通了到达缅甸、泰国的商路,出国经商在迤萨成为一种风尚,成为创业成功的典范。在这背后,必须承受更多的煎熬和痛苦,甚至自己的生命,境内流传的一首民谣便是其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莫过出门人。
睡的草皮青褥子,吃的野菜和酸汤。
白天黑虫千千万,晚上蚊子叫嗡嗡。
一阵热来一阵雨,染上疾病无药医。
为防土匪和官兵,绕道破箐钻草林。
连日走的荒郊地,一路崎岖马难行。
马无料来人无米,人困马乏是常事。
为银奔劳真不易,养活妻小把命拼。
红河侨乡文化是中原汉族儒家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商业文化与农耕文化、军政文化与民间自卫文化、西方文化与红河本土文化相结合在迤萨具体、生动的体现,这从整个建筑群的风格上反映出来。东门古建筑群墙体坚硬无比,楼房过道有防御门,四壁设有防御射击孔,射击孔分为明暗两种,位于过道和地窖等处,虚虚实实,虚实相间,军事防御设计突出。
古建筑群雄踞迤萨东面坡,登临楼顶远眺,东部群山和山下波涛滚滚的红河一览无遗,近百年过去了,古建筑群成为侨乡迤萨的标志性建筑,成为红河侨乡建筑文化的一道缩影。历经世纪的风雷和战火,岁月悠悠,迤萨马帮的马蹄声已远去,但这些古堡式楼房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仍然每天迎接着红河谷的第一缕霞光,好像每天讲述着红河侨乡马帮人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故事。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