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橘子:莫言此物寻常味

陈清江 安玉琦2025-11-06 01:54:39

橘子:莫言此物寻常味

——《瓜果漫谈》之十八

 

作者:陈清江 安玉琦

 

金橘生成光色透,弹丸小大彩霞飞。——宋·张继先

 

 【引言】

 

起意写橘,蓦然记起张继先“金橘生成光色透,弹丸小大彩霞飞”的美妙诗句,酷似精妙的工笔画,为橘子描绘了一幅灵动而又迷人的肖像……

 

(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直截了当点明了橘子的生态地域。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以南便是橘子最适宜的生长地。四川江津的柑橘,早在唐代就已入贡宫廷,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荣耀。浙江黄岩蜜橘,以“皮薄汁多”的美誉历经千年而不衰,现今已成为浙东水果名片。福建漳州红橘,果皮红艳,仿若云霞,明清时则为贡品。广东四会砂糖橘,清甜无渣,成为岭南水果的佼佼者。这些道地橘子,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眷恋。

 

由此,让我们循着橘树的生长轨迹,看看它的模样吧。结果的橘树大多三四米之高,树干撑起圆头形树冠,四季常青的枝叶在寒冬里格外醒目,有如天地间永不褪色的翡翠。革质叶片呈披针形舒展,叶柄处的狭翅恰似叶片的精致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春夏之交,那是橘树最美丽的时刻。五瓣白花如同繁星般缀满枝头,那浓郁的香气飘溢周遭,引得蜂蝶在光影中翩翩起舞,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其后,青果在雨露滋润中慢慢膨大,就像一个个绿色的精灵在成长。

 

秋深时,它们逐渐转为橙黄,表皮上的油胞不断释放出浓郁的芳香,仿佛在宣告着成熟的喜悦。剥开橘皮,白色橘络如轻纱般包裹着果瓣,纺锤形果粒晶莹剔透,如同珍珠般闪耀。

 

(二)

 

不错,橘子诸多名号,都富有诗意韵律。在《诗经》中,它被称为“橘柚”,这简单质朴的称谓,犹如从远古传来的歌谣,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人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而《本草纲目》则唤作“木奴”,这个雅号背后,隐藏着三国时期李衡在武陵种橘千株的典故。李衡曾言“此当为我木奴,衣食百千”,他将果树比作能养家糊口的忠仆,这一比喻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果树的珍视,更蕴含着农耕文明中朴素而深刻的生存智慧。南方民间直白地称其为“蜜橘”,这是对果肉甘美如露的直接赞颂,并且饱含着人们对这一美味果实的喜爱。“福橘”“贡橘”等称谓,则因产地与品质得名,它们有如地域风土的生态标本,每一个名字都诉说着一方水土的故事。尤其当我们听到“金丸”二字时,眼前仿佛立刻浮现出橘子挂满枝头如珠串般的盛景,不由得让人心旌摇动。

 

不过, 更加动人的则是《列子》里“橘中秘”的传奇故事:据说巴邛人在橘园中发现一颗巨橘,剖开后竟见两位老者在其中对弈,棋局精妙,老者笑道:“吾辈避世于此,已百年矣。”这种“橘中天地”的叙事,体现着古人对隐逸生活的浪漫想象。还有一说,屈原被流放江南时,面对橘树“独立不迁”,于是挥笔写下了《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他以橘喻志,将自己的高尚品格与橘树的坚韧不屈相融合,使其成为文人坚守品格的精神图腾。

 

(三)

 

橘子,于寻常百姓视为可口水果,于中药学家则誉其“浑身皆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论述道:橘皮:即陈皮,经晒干陈放后入药,“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是方剂中的“百搭之臣”。橘络:果皮与果肉间的白色筋络,性平味甘,能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煎汤饮之,可治久咳胸痛”。橘核:种子性温味苦,入肝经,能理气散结、止痛,是治疝气、睾丸肿痛的常用药。橘叶:性平味辛,能疏肝行气、消肿散结,可治乳痈、胁痛。

 

总而言之:果皮辛香行散,故能理气;橘络轻柔如丝,故能通络;果核坚实,故能散结,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中医哲理。

 

而现代医学,又为橘子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不少新论证。经研究发现,橘皮中的橙皮苷能保护心血管,挥发油可促进消化,这与中医“理气健脾”的认知不谋而合。橘络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抗肿瘤活性,果肉中的维生素C能增强免疫力。更奇妙的是,新鲜橘皮刺激性强,陈放后挥发油减少、黄酮类增加,药效更温和,这恰好印证了中医“陈皮需陈久”的药用经验。从传统药材到现代保健品,橘子在古今智慧的对话中,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它既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成果,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结语】

 

行文至此,不妨班门弄斧,也以诗词结尾吧!

 

咏橘

 

嘉树南州带露荣,金丸缀枝映日明,

香浮玉瓣含清露,络裹琼浆蕴至精。

理气陈皮传古训,疏肝绿蒂验新程,

莫言此物寻常味,曾伴骚人赋赤诚。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