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情谊
郭松
在北宋时期,有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俩相差30岁,亦师亦友,惺惺相惜,同列“唐宋八大家”,并称“欧苏”,他俩便是欧阳修和苏轼。
景德四年(1007)六月,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父亲任军事推官的廨舍里,30后,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苏宅。谁也不会想到,两人后来竟成师生,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苏轼出生的时候,距北宋开朝已有76年,范仲淹、欧阳修、王禹偁、梅尧臣等一批文坛巨匠,开创了新文风之先河。苏轼从小受到濡染,成长为一名器宇不凡的青年。在古代,参加科考是获取功名、经世济时的重要路径。幸运的是,苏轼在科考中遇上欧阳修。
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告别家乡父老,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兄弟俩首战告捷。第二年正月,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当时文坛流行华而不实、内容空泛的“西昆体”和“太学体”文章,欧阳修下定决心,借主持礼部考试的机会,推进改革,刷新文风。
欧阳修规定评判考卷的标准是文章言之有物、平易流畅、感情真实,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这次科考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为考题,苏轼仅用六百余字就阐明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其文引古喻今、笔力稳健、质朴自然。梅尧臣首先批阅到这篇文章,大为赞赏,当即呈送给欧阳修。
欧阳修读后又惊又喜,深感文章说理透彻、语意敦厚,颇具大家风范。本想列为第一,又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的答卷,为避徇私舞弊之嫌,只得忍痛割爱,使此文屈居第二。后在礼部复试中,苏轼获得第一,殿试中苏轼和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按照北宋惯例,金榜题名后,主考官和新科进士便有了师生的名分和情谊。苏轼按惯例向恩师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表达谢意。此文高屋建瓴,精要概述了宋朝开国以来文学发展的历程,彰显了苏轼不凡的见识和高超的文笔。
欧阳修读后击节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回家又对其子说:“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
之后,苏洵又带着苏轼兄弟登门拜见欧阳修。初次见面,欧阳修和苏轼彼此就倍感亲切,欧阳修对苏轼欣赏之至。他充满温情地对苏轼说:“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修,付子斯文。”欧阳修决定把苏轼当成文坛接班人来培养。
经欧阳修的介绍和推荐,苏轼还拜见和结识了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等朝中重臣,他们都以国士之礼相待苏轼。欧阳修对苏轼的热情奖掖和广为延誉,使苏轼名噪京师、声震天下。
嘉祐五年(1060)二月,苏轼兄弟在老家服完母丧后再次来到京城,他们对朝廷的任命辞不赴任,而是在欧阳修的保举下参加了第二年的制科考试。欧阳修在保举状中写道:“臣今保举,勘应材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如有缪举,臣甘伏朝典。”
“制科”是由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应试者须有朝中大臣保举,难度极大,通过者极少,苏轼破天荒考入三等(一二等虚设,实际三等为最高等,苏辙考入四等),之后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苏轼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他发扬欧阳修刚正直率、风节自持、标举儒家名节的人格精神,坚持欧阳修开辟的诗文革新运动的改革方向,继承欧阳修忠心为国、宽简爱民的执政理念,纵使仕途多舛,始终不改初心。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苏轼服完父丧返京在直史馆任职。第二年,宋神宗和王安石发动了以“理财”和“整军”为中心的变法运动。变法声势浩大、为的是富国强军,巩固宋朝政权,缓解社会危机。
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认为祖宗之法应“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应全盘改之。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元老重臣大多认同司马光的政见。苏轼对这场改革运动,开始是困惑、不安,但随着变法的深入,其弊端日益显现,变法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加深了社会矛盾,苏轼选择站在司马光、欧阳修等反变法派元老大臣的一边。
这不能完全排除苏轼与欧阳修等元老重臣的人事渊源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他秉承了欧阳修宽简爱民、实事求是、不务虚名的从政理念。像欧阳修刚正直言、勇于进谏一样,苏轼反复进谏批评新法的弊端,令神宗大为不悦,被政敌乘机罗织罪名弹劾。
在此后的宦海生涯中,苏轼不管是身处何境,为官何方,恩师欧阳修都是他的榜样。在杭州期间,他治理西湖,慎重处理诉讼,尽心尽力,为民造福;密州任上,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根治蝗灾;徐州任上,他蓑衣草鞋,抗洪抢险,治理水患。
因在诗中暗谕讥讽新法和朝政而被贬黄州,他也没有就此沉沦,还是心系百姓,创立救儿堂,纠正当地溺婴的恶俗;重回朝廷核心后,他“为时”“为天下”爱护后进,“苏门四学士”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都成为日后北宋文坛的杰出人物。
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苏轼始终谨记于心。熙宁四年(1071)九月,苏轼在去杭州上任途中和苏辙一起到颍州看望在此致仕的恩师欧阳修。苏轼兄弟的到来,令欧阳修高兴不已。他们兴致勃勃地荡舟西湖,饮酒赋诗,畅谈终日,温馨的画面定格于深秋的湖面。
一天,欧阳修对苏轼兄弟俩说:“你自请出知外郡,符合我的思想。我平日所讲的文学,一定要与道义相结合。只会写文章,没有品行,见利忘义的人,不是我的学生。”欧阳修把领导文坛的接力棒交给苏轼,苏轼也发誓遵循老师教诲,至死不易。在颍州流连二十多天后,苏轼依依不舍地前往杭州上任,没曾想这次分别竟成了永别。
第二年欧阳修溘然长逝,苏轼因公务在身,不能前往吊唁。他满怀悲痛地写下《祭欧阳文忠公文》以寄哀思:“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吾私。呜呼哀哉!”祭文真挚动情,上为天下苍生而悲恸,下为自己的情感而痛哭。“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终其一生,苏轼对恩师一直感怀备至。
扬州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修建的名胜,凭栏远眺,江南诸峰与楹廊齐平,故名“平山堂”。当年欧阳修常与宾客在此赏荷纳凉、吟咏达旦。八年后他送好友任职扬州时作的一首《朝中措·平山堂》使其名闻天下。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途中再次来到平山堂,这已是他第三次来此缅怀恩师。堂前欧公亲手种植的杨柳、墙上书题的诗句依旧,斯人已逝,往事如烟,苏轼睹物思人,抚今追昔,情难自抑,写下《西江月·平山堂》,对恩师的怀念流于笔端,难掩悲伤。
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出知颍州。一到颍州,他抑制不住对欧公的想念,月夜泛舟颍水,回忆着二十年前和弟弟苏辙一起前来看望老师,同游西湖的美好时光。忽闻远处传来悠扬婉转的歌声,歌词正是四十三年前欧阳修所作的《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
苏轼嗟叹不已,有感而发,步其韵作《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一首:“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此时距离欧公作《木兰花令》已过去近20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在这清寒秋夜的颍水上,熟悉欧公音容笑貌的,除了水中的月亮,也就他这两鬓斑白的学生了。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