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满盈着岁月香甜
——《瓜果漫话》之十七
安玉琦 陈清江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欧阳修
【引言】
“秋来红枣压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盘。”如同一幅灵动的画卷,将秋日红枣累累压枝的景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感受。而蒋捷笔下的“秋太淡,添红枣”,恰好又为清淡的秋景添了几分色彩与生机,让人产生十分愉悦的心情。
到了沂蒙革命老区则是另一种情景,当收获红枣的时候,茂密的枣树林里总会传出“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心心向着共产党……”清亮而又甜美的歌声,那可是教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啊!
(一)
红枣,香甜可口,但枣树并非“高大上”。有的虽然能够长到十米之高,但大多虬曲弯斜,灰褐色的树皮上布满深深浅浅的纹路,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铭刻着历经风雨的沧桑。而那些枝条略呈“之”字形弯曲,不似其他树木的枝条那般舒展,但却透着一股倔强的劲儿;枝桠间还长着细长尖锐的托叶刺,默默护卫着枝头的每一颗果实。
每年五月,枣树会悄悄绽放小花。那花极小,呈黄绿色,簇生在叶腋间,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却能散发出清甜的香气。虽然没有玫瑰的浓烈、兰花的清幽,但却带着泥土质朴的清香,引得蜜蜂嗡嗡飞来,在花丛间穿梭采蜜,也为结果传授花粉。入夏后,卵形的叶片慢慢舒展,边缘仿佛带着细密的锯齿,如同镶上一圈精致的花边;叶面光滑翠绿,在阳光下泛着勃勃生机。到了秋天,叶片又渐渐染上橙黄,风一吹便簌簌飘落,好像一封封寄给大地的“丰收信笺”。
花谢之后,青绿色的小枣便开始孕育。刚长出来的小枣又小又硬,带着青涩的倔强,紧紧挂在枝头;随着秋意渐浓,它们慢慢褪去青色,从浅粉到酡红,再到深红,像被岁月揉抹的胭脂,颜色愈发浓郁。成熟的枣儿,或长圆或球形,果皮单薄却坚韧,裹着淳厚多汁的果肉,中央还藏着一枚坚硬的枣核——那是枣树的种子,它不计地域,不俱贫瘠,以顽强的生命力,生根,发芽,成树,直至红枣挂满枝头。然而,因地域迥异而蕴含着不同的风味:
山东乐陵冬枣,形状独特而规整,圆润饱满,仿佛经过大自然的精心雕琢,呈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之美;
山西稷山板枣,那薄如蝉翼的外皮包裹着厚实的果肉,就像陈年的蜜糖,既醇厚又绵长;
陕西狗头枣,名字虽不雅观,但吃起来特别清脆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新疆和田骏枣,个头大如拳,肉质如蜜,颇受“吃货”青睐;
河北沧州金丝小枣,在明清时期,就是贡品。那金丝般的糖丝,令人垂涎欲滴……正因为它们有着黄土的厚重、西域的热烈、平原的温润,共同交织成灵动的音符,进而奏响关于地域与红枣的美妙乐章。
(二)
至于红枣的传说,总是带着几分济世的温暖与人文的关怀。上古时期,黄帝部落迁徙至黄河流域,遭遇连年干旱,族人饥病交加,陷入了绝境。嫘祖在山间偶然发现了带刺灌木上的红果,她怀着一丝希望采回给族人充饥。居然奇迹发生了,族人的体力逐渐恢复,疾病也慢慢痊愈。黄帝感念其恩,命人栽培这种神奇的果实,并将其命名为“枣”,取“早生”“早熟”之意,祈愿它滋养生民,带来福祉。这则传说,不仅赋予红枣人文初祖的神圣光环,也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开端。
后来,张骞出使西域,不幸染病高烧,生命垂危。牧民以晒干的红枣煮水为他救治,竟奇迹般地痊愈了。张骞心怀感激,带回种子,在长安试种成功。因最初来自西域,便被称为“西枣”,此后逐渐在中原大地推广开来。这颗小小的红果,竟成了丝绸之路的“文明使者”。
不过,红枣,在《诗经》里,则称为“棘”,单一个“棘”字,便直指其带刺的本真模样,仿佛是先民刻在甲骨上的一幅生动素描。直到《尔雅》才为“红枣”以正其名,有了规范化“身份证”。其后,医书典籍便纷纷遵循此称谓。
在道教文化中,红枣被视为“仙果”。传说中神仙们食用的丹药或食物中常含有红枣,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更有甚者,红枣还带有一层神秘色彩,《山海经》里便将枣树描述为“不死之树”。
另外,古代还有“美枣”“良枣”的说法,可见古人对红枣是非常深情的;更有文人雅士因其成熟时通体赤红,故而取名“红玛瑙”。至于民间方言里“枣子”“枣儿”的昵称,则给人一种爱不释手的亲切感;尤其遭遇灾年,它又被称为“铁杆庄稼”,责无旁贷地充当起“救命粮”的角色。
不错,红枣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传统婚俗中,人们会将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这四样东西撒在新婚夫妇的婚床上,或者放入他们的被褥、枕头中。这四样东西合起来,取谐音“早生贵子”,表达着对新人最美好的祝福。
尤其是逢年过节,红枣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春节时,很多人家会蒸枣花馍、做枣糕,寓意“红红火火”、“步步高(糕)升”。 端午节,有些地方包粽子会加入红枣,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寓意读书的子弟早日考取功名。到了腊八节,红枣更是腊八粥不可或缺的食材,不光为寒冬增添几份甜蜜和温暖,更是为了祈求来年风顺雨调,五谷丰登。
(三)
红枣,在中药典籍里,《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表述道:“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寥寥数语,便精准地勾勒出调和脾胃、滋养气血的神奇功效。 张仲景的《伤寒论》,近半数方剂都用到了红枣。在桂枝汤里,将红枣与桂枝、白芍巧妙搭配,让诸药和谐共处,发挥出最佳疗效;他特别强调“大枣十二枚”“擘”的用法,要让枣肉充分融入药液,这份细致入微,是他对药材的敬畏与对患者的体恤。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枣味甘性温,脾之果也,脾病宜食之。”有着“润心肺,止咳,补五脏”的功效。
现代医学又为上述药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经研究发现,红枣维生素C含量达200—500毫克/百克,是苹果的数十倍;“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恰好与古人“补津液”之说不谋而合;环磷酸腺苷能增强免疫、调节代谢,又与中医“补气”功效相呼应。而葡萄糖、果糖、氨基酸、矿物质等成分,既能快速补充能量,又能改善消化,俨如“全能营养管家”。
【结语】
红枣,在中国民间早已超越了一般水果的范畴。从神圣的传说,到文人雅士的诗卷;从寻常百姓的食材,到治病救人的良药;从世俗的婚丧嫁娶,到日常的节庆饮食,无不倾注着它的功绩,并且凝结着对生命繁衍、家庭幸福、健康长寿和吉祥如意最执着、最真挚的情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